2021年1月上映电影的精彩故事情节
41路公交驾驶员孟大鹏与乘客打招呼。
一年时间的拍摄,周婧很有感触,如果现在路上看到一辆公交车,它是什么型号,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场站,她都很清楚。对于纪录片拍完后的素材量,李谊说,现在已经不用分钟计算了,都用T来算,应该有几十个T。当时团队是边拍边剪,后期剪辑用了三四个月时间。
《舌尖上的中国》配音献声旁白,勾起观众回忆
《一路幸福》的几位主创,对于北京公交都有很深的情感记忆。
李谊坐公交印象很深的是,感受到了整个城市的变化。她上学的时候经常坐320路和332路公交,从白颐路(现在的中关村大街)那儿走,中间是排水沟,两边是树,一到春天两边全是迎春花,毕业之后,路修了,城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乘车难。
北京的公交车对周婧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周婧生长在北京,小时候坐公交的记忆现在依然很深,当时上下学、去姥姥姥爷家都是通过公交出行。当时姥姥姥爷家在郊区的部队大院,她每周都会坐113路从团结湖到安定门,再换乘358路到郊县。即便现在,父母一辈,包括周婧自己平时也会经常乘坐公交。“起码在我跟我的父母和家里人聊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有感触,片中那个‘黄河通道’车就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上班经常乘坐的车,还有80年代乘车难,我们上学的时候,印象太深了,那时候售票员还要推一把公交门才能关上。这是一个能够唤起很多市民心底回忆的影片。”周婧回忆。
田珉说,不仅是纪录片,所有的传播媒介都有两个方向,一是领略未知,还有一个是回味已知,很显然《一路幸福》属于后者。大部分观众都有乘坐公交的记忆,纪录片就是通过独特的语言、影像、解说、音乐,将观众的记忆固化,并且挖掘出精神内涵来,上升到群体情怀和美学价值。
《一路幸福》的解说由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演员李立宏担任。周婧说,早在2005年,新影厂制作《重访》栏目时,出镜主持人就是李立宏老师,很早就有合作上的渊源。“我们非常认同李老师的声线,非常接地气、亲民,能马上把观众拉回那个时代”。周婧记得,李老师为这部纪录片配音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因为他也是北京人,这部片子特别能唤起他小时候坐公交车的记忆,平时他会先过一遍稿子,但这次他在录音棚里坐在那儿,就跟观众一样先看片,边看边跟棚里其他人说,“我小时候就坐这车”。所以,整个配音过程有一种很自然亲切的感觉,很多地方都能带动他的情绪。
电影首映那天,有位年长的观众说,开场北京电报大楼响起的《东方红》音乐声,一下子将他拉进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北京电报大楼1958年正式投入运营,开始报时,和周婧的妈妈同龄,很多北京市民都有共鸣,那是北京60多年来一直保留的声音记忆。
公交车路过北京冬奥会吉祥物雕塑。
周婧觉得,这部纪录片就像一个回忆,把观众拎到一条时间线上,用音乐告诉你进入了哪个时代。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公交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镜头,使用了同时期创作的一首歌曲《歌唱祖国》;80年代改革开放后,有一段镜头的背景音乐使用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背景音乐便成了《北京欢迎你》。片中每个历史时期出现的音乐,都是摄制组的用心设计。除了让观众在视觉上回到当时的场景,也能在听觉上将观众拉回到那个时代氛围。“那些影像也很有魅力,你能看到当时人的那种精神气儿,虽然他们衣着朴素,但是在劳动过程中带着干劲儿,充满着荣耀感,它能够唤醒不同阶段人们的情感记忆”。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赵琳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