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起落叶迎接冬天的到来

北京晚报·五色土 | 记者 李峥嵘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它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作为划分季节的起始点,立冬标志着冬天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立冬”这样解释:“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秋去冬来,万物到了收藏、休养生息的阶段,它们在为来年春天到来时,生命的勃发而默默蓄力。
扫起落叶迎接冬天的到来
《北京晚报》“四时佳气 北京探幽”之“立冬”节气的报道
留连红叶带霜华
立冬时节,是红叶最后的观赏期。11月15日郊区的红叶节就要结束了。
北京各区红叶资源都比较丰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曾精选出北京20处赏红片区。为了采写这篇文章,我去了好几处,寻找北京最后的红叶。既有到郊区登高赏红,感受漫山遍野的绚烂秋色,也有在城区寻叶,品赏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无论是著名的景点还是小众的去处,北京的晚秋胜景都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在奥森公园,我看到人们在落叶间跑步、嬉戏;在植物园的后山,我看到元宝枫、火炬树、黄栌、黄金槐等尽情展示着自己最后的绚丽。红叶片片飘飞,令人想起明朝王稚登的《立冬》:“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也念起南唐李煜的感叹:“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扫起落叶迎接冬天的到来
潭柘寺红叶 白继开 摄
我还去了距离北京市区50公里、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的坡峰岭景区。这里是华北最大的黄栌林片区。我们从栈道一路沿山脊而上,漫步红叶林区,将烂漫的秋色尽收眼底。去的那天,上山的时候,雾气重重,山谷中的红叶若隐若现。下山的时候下起了小雨,很快云开雾散,阳光照在洒满雨水的红叶上,格外水灵鲜亮。在山下,景区的赵恬经理向我们介绍说:“坡峰岭景区总面积约2000亩,海拔落差370米,山体平缓,上下山环形步道全程6000米,有黄栌、元宝枫等八个品种、十余万株红叶植物。”
扫起落叶迎接冬天的到来
坡峰岭红叶 李峥嵘 摄
赵恬经理还说,一般人只知道这里秋天红叶漫山崖,但不知道坡峰岭景区春天时黄栌花开,“三千粉色,花明如绣”,满树毛绒的粉红色黄栌花,倾撒在山谷中,如粉色雾霭,如梦似幻。坡峰岭有一棵从岩石缝里长出来的黄栌,昂然挺立山巅,满树灿灿,人称“树坚强”。
香山的红叶闻名遐迩,大学毕业工作的第一年,我特意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香山看红叶。如今交通更为便捷,红叶更为茂盛,只是寻常去的香山景点都是游人如织,所以这次我们去了香山北侧。立冬前,我们沿着海淀区温泉镇一路前行。我们来到的地方有块牌子,写着:西山实验林场黑龙潭分场。
元代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简单的几个词语就概括了秋的画面。而这一切就在我们面前。登山免费,少有游客,偶有徒步者拄杖前行。我们可以静静欣赏红叶最后的灿烂。山上有银杏、元宝枫、黄栌等赏叶树种,点缀在青松翠柏、白杨槐树中,红黄绿相间,五彩绚丽。有一棵树上的叶子有红黄绿三色,那是因为光照的不同呈现出色彩的缤纷。阳光照在树梢上,仿佛点亮了一个灯泡,光线在树上跳跃。干枯的红叶弯卷像小手,捧着一窝阳光。
扫起落叶迎接冬天的到来
红叶 李峥嵘 摄
红叶深浅不同,有火焰红、深棕色、砖红色等。深深浅浅,似乎大自然的画师尽情挥洒、点染。侧面看山脊的颜色,一层黄,一层绿,一层红,好似中国画的层层渲染。山脊向阳处,一层一层的红叶仿佛火焰,又像是繁花盛开。正如白居易的诗句:“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眺望远处的山谷,青山红叶,如中国水墨画一样意境悠远。大山绵延,整个小镇躺在山的怀抱里,沐浴着秋冬之交的温暖阳光。
下山的时候,风吹落叶,是纳兰性德的“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也是王国维的“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物华随节换,秋深渐入冬。再过一段时间,“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宋朝陆文圭《立冬》),那时候北京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立冬补冬补嘴空
《黄帝内经》中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八个字,浓缩了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也浓缩了生命的运行节律。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也需要滋补,所以民间谚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冬补冬”补什么呢?暖的。古人不知道蛋白质这样的概念,但是知道要吃肉食。清朝北京的上层家庭很重视鹿肉,这是源自东北的习俗。传统医学认为鹿肉甘温,可补虚羸。例如,在《红楼梦》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这一回中,生动地描写了一群人烤鹿肉的场景。虽然《红楼梦》写的不是立冬这一天,但是也反映了吃鹿肉的习俗。
立冬前夕,我采访了美食家、《京味儿食足》的作者崔岱远,问他北京人立冬吃什么,他脱口而出:“饺子!”北方人爱吃饺子,据说吃饺子的习俗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不仅大年三十是新旧年之交需要吃饺子,立冬也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这季节的“交”子之时也便有了吃饺子的习俗。崔岱远说:“朔风乍起的立冬,也要津津有味地吃碗饺子,老人们管这叫‘安耳朵’,有道是‘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崔岱远在《京味儿食足》中深情地写道——
曾经有一次,一个朋友说想吃猪肉白菜馅儿的饺子,我说:“那简单,咱们去饺子馆吃就是了。”朋友答道:“饭馆里吃的也能叫饺子吗?只有家里包的才是!”是呀!饺子,这种最能体现农业文明储藏文化,尽显包容之美的吃食,似乎天然地和家联系在一起。
今天因为物质极大丰富,过去珍贵的食物都变得很平常了。立冬的饮食习惯,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文化氛围和家庭的温暖。
考古学者王仁湘在《饮食与中国文化》中总结:“人们平日的饮食多半为口腹之需,而岁时的享用,则主要为精神之需。节令饮食活动,是文化活动,也是社会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享受自然的恩赐,喜尝收获的果实,联络彼此的感情,抒发美好的情怀,修养自己的体魄。”
因为是寒冷时节,人们通过丰富的饮食来驱赶寒冷,制造一种热烈的气氛。《饮食与中国文化》中写道:
古代从10月1日开始的饮食活动,被称为暖寒,迎接寒冬的到来。不只是10月1日,整个冬天都是如此。气候越是寒冷,人心越是火热。冬日,要过得暖暖的,暖冬之谓也。10月1日这一天,有一些特别的饮食活动,最有特点的是所谓暖炉会。在北方人们会生火御寒、饮酒作乐。南方暖冬会也是少不了的,可以做一些糕点,亲友们互相馈赠。在古代的暖寒食物里,一种粮食熬制的脆糖是古代常见的冬令节物,今天北方人称之为“关东糖”。
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风味食品,比如北京人爱吃的冰糖葫芦,这是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的食物,也给很多人的童年留下了甜美的回忆。
扫起落叶迎接冬天的到来
冰糖葫芦 冯晨清 绘
我生长在南方,来北京之前,从未吃过冰糖葫芦,第一次看到现场制作冰糖葫芦,真是新奇极了。来上一串裹着冰糖外壳的山楂果,脆脆凉凉的,酸酸甜甜的,消食健胃,美味可口。有时候举着红红的冰糖葫芦,边走边吃,冬天萧瑟的街道,也似乎变得喜气洋洋。
万物收藏宜读诗
立冬,位于冬季六节气之首,是农历十月的大节。因此古代很重视立冬,天子要率领群臣迎接冬气。在民间,立冬也是非常受重视的节点之一,不同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贺冬等不同习俗,人们通过节庆仪式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生活的兴旺。
在数千年历史中,文人墨客也在冬季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句。
农历九月,气温开始下降,人们就要开始准备秋冬的衣物。到了农历十月,天气更冷,正是穿冬衣的时节。于是就有了陆游的名句:“方过授衣月,又逢始裘天。”
立冬后,天气越来越冷,宋朝刘敞在《立冬后风雨》中写道:“冷雨欲成雪,高风催过云。”北京立冬也时见下雪,古人认为这是瑞雪。明朝的官员皇甫汸立冬之日去上早朝,正遇到下雪,欣然写下:“抟风揽雾冬仍见,急霰(xiàn)翻霙(yīng,指雪花)晓未分。银烛实增光照耀,玉垆犹郁气氤氲。”诗中描写了烛光照耀下,风雪交加的美景。清朝乾隆皇帝在立冬前一日为下雪而喜作诗:“同云暗空宇,素雪洒宫城。渐作霏霏势,徐听淅淅声。瑶林英乍缀,麦垄绿方萌。三白先冬令,稍纾望岁情。”这是对来年丰收的期待。
虽然天气寒冷,诗人们的诗兴都不减。宋代钱时在立冬时节写下了西风扫落叶、菊花傲然独立的美景:“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钱时这首《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赞美了菊花凌霜绽放不负秋光的品质。
李白在立冬之日说自己懒得写诗,只想喝酒,却挥毫写下了这一日的闲适:“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醉眼看那砚石上的墨渍花纹,恍惚间疑是大雪落满村。
宋朝紫金霜的《立冬》则是另一种传统读书人的生活写照:“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即使是天气寒冷、北风呼啸,也要认真读书。黄杨倔强,白桦挺立,在这初冬的景象中,诗人传递出了在寒气中昂扬向上、勤学不辍的气魄。
如今,二十四节气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进入到现代生活。它对人们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安顿。而节气之人文意义,就在于体现了时光和生命的广博。天时人事相生,天道人情并行,乃宇宙之大美。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