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生死的力量如何引领未来
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
当人呱呱坠地,
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
即是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说 “ 未知生,焉知死?”儒家的生死观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哲学,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死观。
庄子说“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 道家对人的生死问题,则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而然的生死观。
“ 生,寄也;死,归也 ”,人本是自然的造化,而死正是顺从与回归自然的一个途径。
佛经上说 “ 生又何尝死?死又何尝死?” 强调超越生死,不执着于生死,把生与死看作统一的有机结合体。
在中国文化里似乎没有像西方文化中关于 “原罪” 与 “救赎” 的元素,但对于 “死” 的思考历史却源远流长。
我希望自己此刻可以成为这忌讳中的 “百无禁忌”,从家庭的死亡动力来聊聊我的故事以及自己对于死亡的粗浅思考。
这段时间大家都经历着相似或相同的 “命运“ -小阳,除了各种身体的症状之外可能还会伴随各种恐惧,焦虑,不安,担心等等,毕竟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事物,这些害怕恐惧的源头,无一例外是对死亡的恐惧。
我最近总是会梦到一些陈年旧事,梦中不免也会出现已故的亲人与好友。
每每醒来深深的悲伤便会笼罩着我,哀伤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处理,自己就像一只惊弓之鸟一般,不知所措,那份孤独,那份倔强,那份不知所措清晰可见。
奶奶的离开让我看到了死亡,但并未看见死亡,死亡这两个字成了我不敢提及的字眼,不是因为不吉利,也不是因为害怕鬼神之说,而是因为太痛。
创伤未处理,就会以症状的形式出现,奶奶去世的半年后,我开始无缘无故地头疼,疼到感觉看东西都是模糊的。
父母很担心,带我去市里的大医院检查,并没有任何生理性的病变,后面归因到学习压力大。
如今看来,我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想念我的奶奶,用这样的方式跟她连接,感受着奶奶的那份疼痛,那份难受,那份不舍。
我在以这样的方式想念着我的奶奶,我不希望她我的生活中彻底地消失,死亡可能不可怕,可怕的是遗忘,我害怕忘记奶奶,我担心对不起她的养育之恩。
如果那样我就成了一个不孝顺的孩子,成了一个不爱奶奶的孩子,我内在的价值观是不允许的。
我只能用跟奶奶一样的症状去惦念她,只有这样我才能保持住自己孝顺,懂事的标签。
所以我也不会让自己舒舒服服,我必须要忠诚于奶奶,所以这些年也让自己承受了很多头痛的折磨,唯其爱之深,方能思之切,此刻我也在这种思念与看见中疗愈,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痛苦。
爸爸走了有8年了,这两年我才敢真正地面对爸爸的离开,那些被隔离的情绪情感慢慢地涌现出来,慢慢地看到家庭动力对我的影响,感触最深的就是死亡动力。
我开始慢慢处理自己的丧失,处理自己的哀伤,处理自己人生,慢慢地也发现自己对于死亡没有了原先的恐惧,如果在我50岁的时候我也离开了,我也同意。
死亡不是死者的悲哀,而是生者的悲哀。
我们恐惧的都是未知的东西,因为没有掌控感,不知道死后会怎么样,自己会去哪里,这个世界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你也会慢慢地慢慢地被人遗忘,好像从未有过你的存在,或许这才是我们害怕的。
如果把每一天都过成了人生的最后一天,是不是遗憾就会少一些?如果把每一天都过成人生的最后一天,生活是不是就会简单很多?
我不敢忘了离世之人是因为有遗憾
活着的人害怕死亡是因为怕被遗忘
2023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开始思考在我50岁的时候给自己办一场葬礼,我想听一听我的亲人,我的孩子,我的爱人,我的朋友们都会有什么样的哀悼词呢?
这样是否会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惶恐,尊重生命的自然往复,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认真生活。
写在最后,
感谢我的父亲,他给了我智慧,力量,勇气,死是为了更好地生,最好的思念,是带着思念好好生活。
因为那些曾经爱你的人,一定希望你过得更好一点,而逝去的故人,也没有走远,他们在以另一种方式,守护所爱的人。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