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十二技法 尽忠勤政 民生至上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编撰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国别体史书,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
1. 动则三思,虑而后行。
出自《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行动之前经过反复考虑,考虑之后再去行动。
2. 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
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豫言:预言。用兵打仗是不可以预先设定的,只有临阵随机应变采取策略。
3. 兵者凶事,不可为首。
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战争是凶险的事情,是不可以率先发动战争的。
4. 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记住别人的长处,忘掉别人的短处;记住别人的善行,遗忘别人的过失。
5. 枝大者披心,尾大者不掉。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树枝太粗大,树干就有裂开的危险;尾部太大,就有掉不过头来的问题。此以枝大、尾大的危害性为喻,说明做领导的人切不可让部属力量过大而危及自身安全的道理。
6. 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评》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墉,城墙、高墙。仓卒,同“仓促”、“仓猝”,匆忙。一朝,一个早晨,代指短时间。城墙的地基不是仓促之间就能完成的,威名不是短时间就能确立的。此以修筑城墙地基不可仓促而成为喻,说明威名的确立需要一个较长时期踏踏实实地工作,取得成就才能为人所承认的道理。
7.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输情:吐露真实情况,承认自己错误。对尽忠于国、有益于时的人,即使曾是自己的仇人也一定给予奖赏;对触犯法律、怠慢职守的人,即使是自己亲近的人也一定要处罚;对坦白真实情况、服罪认错的人,即使罪恶重大也可减释;对文过饰非、巧言掩盖的人,即使罪行较轻也要杀掉。这些话说明了诸葛亮秉公执法、执法必严,又讲究策略、善于区别对待的治国理政的状况。
8. 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晋·陈寿《三国志·张裔传》。佥:全;都。奖赏不会遗漏关系远的,处罚也不会因关系近而减轻,封爵不可以没有功劳就取得了,刑罚也不允许因身份高贵又有权势而免除,这就是无论贤能的还是愚钝的都能忘我舍身地听从丞相、为国效力的原因啊!这是张裔称颂诸葛亮奖赏、执法公正、严明的话,这句话也指出了奖赏、执法的公正、严明对于维护朝廷正常秩序的重大意义。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