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家童话般的生活美景
状如蘑菇的房子不只出现在童话里面。在云南红河州哀牢山一带,哈尼族村民们还住在典型的传统民居——蘑菇房中,大群寨房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宛若巨人国里的一窝蘑菇。电影《无问西东》中跳房子的画面就是取景于这里。
哈尼族 蘑菇房
坐落地:云南省元阳县
结构:土石、竹木与茅草结构
图/视觉中国
哈尼村寨
充满自然之趣的“蘑菇桥”
蘑菇桥| 跳房子
蘑菇房的屋面之间以木梯相连,房子与房子之间则紧密相靠,一户挨着一户,远远望去,就好像山谷中铺排开来的一座长桥。调皮的孩子可以脚不点地的从空中屋顶,往返于村头与寨脚,欢快跳跃的身影在山里的夕阳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哈尼族村寨的一道温暖的风景。
图/视觉中国
远古的传说
原来是一个叫惹罗的地方的蘑菇啊
蘑菇房独有特色,是哈尼族建筑的主体。传说远古时,哈尼族人住在山洞里,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叫“惹罗”的地方,看到漫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不怕风吹雨打,蚂蚁和小虫还在下面做窝,哈尼族人就照着蘑菇的样子盖成了蘑菇房。
走进哈尼人家
来蘑菇房里面做客吧
蘑菇房冬暖夏凉,且外型美观,大都依山而建,组成丰富的群落,仿佛是自然生长的蘑菇散落在群山之间。
蘑菇房仍属于干栏式建筑,由土石墙、竹木架和茅草屋顶组成,屋顶有4个斜坡面,近看似金字塔,远看近似于圆形,就像雨后打开伞面的蘑菇。
房子多分为3层。最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铺设木板,被隔成左、中、右3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哈尼族崇敬火塘,这里的火一年四季从不会熄灭。
一天的生活围绕着火塘徐徐展开
( 戳图可滑动 )
图/视觉中国
梁荣生
如果你去哈尼人家做客,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坐在蘑菇房里的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他们的水烟筒,饮上一杯香喷喷的“糯米香茶”和一碗他们自己酿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会亮开嗓子,唱起那古老动听的哈尼酒歌《哈巴热》,淳朴、嘹亮,情深谊长。
最有意思的是2层至屋顶的空间被称为“封火楼”,因覆盖泥土,既能堆放物品,又防火,通常用来贮藏粮食、瓜豆或者供适龄男女谈情说爱和住宿。
哈尼人的生存智慧
火气驱散潮气,烟味抵御霉变
蘑菇房独具一格,而且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因楼层高度的限制,屋内开窗很少,仅有几方小小的墙洞,居室采光差,空气流动性也较差。
这时,常年不灭的火塘便起到了烘干,和增加暖气流上升的作用;火塘及以上的楼层也因而四壁乌黑发亮,火烟味驱虫、杀菌,便于室内粮食及食物的储存,上升的烟气既烘干了茅草顶又减缓了草料发霉。
这也正体现了哈尼人,在多雨潮湿的地理环境中,避免物品发霉腐烂和延长房屋寿命的经验与智慧。
正在火塘吃饭的哈尼族一家,一束阳光从蘑菇房的窗洞打了下来,恰好照亮一桌的哈尼美食
图/梁荣生
最可爱的就是
给蘑菇房“戴草帽”aha
蘑菇房,哈尼人用茅草建盖的老房子,住着温暖、舒服,教人留恋。
最可爱之处就是它的草房顶,用木头和竹子搭架,再把柔韧的茅草从空中甩上去,一层一层地,像春天的燕子垒窝那样的手法,给房子戴上蘑菇帽。
从最开始的金黄,慢慢变暗,直至三到五年后变成了黑色,就意味着已经腐烂,雨水就会进家了,这时便要换新草顶。
可是随着草料越来越少,重换茅草顶的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蘑菇房摘掉了“茅草帽”,钉上水泥瓦。告别了蘑菇房草帽的哈尼族民居,在世世代代的哈尼人心里又多了一份怀恋。
我们是蘑菇房前的好玩伴,可是蘑菇房正在慢慢减少
图/视觉中国
春日出发
来这里看蘑菇房吧
图/梁荣生
哈尼
村寨
哈尼族最大的村寨——云南红河州元阳县的蘑菇房最为典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前,哀牢山系东列山峰线南段的东西两麓、元江—红河水系、元江流域下游和藤条江流域的哈尼族建筑,都还是清一色的蘑菇房。
目前,在元阳县、金平县、建水县的全部哈尼山寨,以及红河县和绿春县的部分哈尼山寨中,能看到依然为居室建筑的蘑菇房了。
云海 · 梯田· 蘑菇房
图/梁荣生
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一起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的宜人景色。
暮春三月,趁蘑菇还未在雨后消失,和小美一起收拾行囊,去哈尼山寨的“蘑菇房”踏春吧!
文 / 侯 钰
百度百科TA说民族领域首位特邀科普作者
编辑|侯钰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转载合作请加微信号:tulipwind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