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帕帕斯(昂帕帕斯er 微博)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昂帕帕斯(昂帕帕斯er 微博),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盛世大清,无论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发展,都与粮价高涨形成了正相关关系,同时,政府和社会对平抑粮价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终于累积成为严峻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1
1799年,大清国的第五代领导核心嘉庆皇帝终于当家作主了。
在位60年、掌舵64年的乾隆皇帝与世长辞,留给嘉庆的是一个据说GDP高居世界第一的大国。
不过,这个大国在表面的富强之下,却有着深深的盛世之忧。经济方面的最大隐患,就是物价尤其是粮价的飞涨,在加剧贫富悬殊的同时,也成为随时可能摧毁这个盛世的“炸药桶”。
2
粮价究竟涨了多少?
时人洪亮吉记载道:“闻五十年以前吾祖若父之时,米之价以升计者钱不过六七,布之以丈计者钱不过三四十。今者不然,昔之以升计者钱又须三四十矣,昔之以丈计者又须一二百矣。”(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1《意言?生计》。)
彼时约乾隆五十年,所谓“五十年以前吾祖若父之时”,正是乾隆元年左右,在半个世纪里,粮价从“六七”涨到“三四十”,涨幅在300-700%之间,相当惊人。
嘉庆年间的钱泳则记载了苏南地区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粮同时期粮价的变动:“雍正乾隆初,米价每升十余文。二十四年虫荒,四府相同,长至三十五文,饿死者无算。后连岁丰稔,价渐复旧,然每升亦只十四五文为常价也。至五十年大旱,则每升至五十六七文。自此以后,不论荒熟,总在二十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间,为常价矣”(钱泳:《履园丛话》卷1《旧闻?米价》。 )半个世纪中,粮价从“十余文”到“五十六七文”,涨幅高达400-500%,即便稳定在了“二十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间”的“常价”,涨幅也已经高达200-300%。
官方并不否认物价的飞涨。乾隆十三年,湖南巡抚杨锡绂奏报:“康熙年间稻谷登场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雍正年间则需四五钱,今则必需五六钱。”粮价涨幅达到了100%以上,而此时仅仅是乾隆早期。
到了嘉庆的末期,大学士桂芳曾于嘉庆十九年奏报:“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之初,民间百物之估按之于今,大率一益而三,是今之币轻已甚矣。”这就是说,从乾隆初年到嘉庆末年,约70年的时间内,总体物价涨幅在200%左右。
粮价的上升,带动了地价。钱泳记载道:“本朝顺治初,良田不过二三两。康熙年间长至四五两不等。雍正间,仍复顺治初价值。至乾隆初年,田价渐长。然余五六岁时,亦不过七八两,上者十余两。今阅五十年,竟长至五十余两矣。”(注:钱泳:《履园丛话》卷1《旧闻?田价》。)
钱泳五六岁时,约在乾隆三十年,其记载大约写于嘉庆晚期,前后50年间,地价涨幅在400-700%之间。
3
飞涨的物价,连来访的英国人都观察到了。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团到访,英国特使马嘎尔尼(Lord Macartney)的副使斯当东(Sir George Staunton),在其回忆录《英使谒见乾隆纪实》(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中记载道:
“中国物价显著提高……根据过去传教士的帐目看,过去物价比现在低得多。现在中国有些必需品的价格已经同英国差不多了。”
根据经济史学家全汉升的统计,在全国最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苏州与扬州,每石“上米”的价格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都是0.99两,而到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分别是4.3两和4.80两,上涨了430%-480%!粮食的上涨,带动了物价的整体上涨。丝价从康熙四十三年(1704)的每担100两,涨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255两,到嘉庆四年(1799)达到了270两,也上涨了2倍。
4
乾隆盛世,粮价飞涨,带动物价全面飙升,贫富悬殊日趋严峻,盛世之下,穷人甚至无法果腹,这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各种动荡的主要原因。
造成粮价飞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研究,专注于粮食的供求关系上,诸如人口爆炸式增长、水旱灾害频仍等。人口增长,本是盛世红利,但这不仅对粮食产生了更大的刚性需求,更对一台国家机器的“技术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粮食生产的组织、粮食流通渠道的完善、分配机制的公平有效等。至于水旱灾害,固然有天灾的因素,但亦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祸的结果:人口增长带来的大面积拓荒,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也有时人与后人,关注到了金融体系对粮价的影响,因此对乾隆、嘉庆朝“银贵钱贱”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
除了货币的“双规制”之外,时人一般容易忽略的,是白银过度流入的影响。倒是英国使团的副使斯当东注意到了:“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白银从欧洲流入中国,因此中国物价显著提高。”被后世当作盛世标志的贸易入超,彼时不仅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无改善,相反倒是推动了物价的飙升。
此外,既得利益集团率先垂范,追逐物欲享受,全社会弥漫着骄奢之风,中国富豪及官员们大肆追逐钟表、貂皮等进口奢侈品,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物价。
盛世大清,无论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发展,都与粮价高涨形成了正相关关系,同时,政府和社会对平抑粮价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终于累积成为严峻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本专栏接下来的几篇,将围绕着这几个因素,探讨盛世之下,为何吃饭都难。
(作者系独立学者,中国改革史、战略史研究者。著有《国运1909》、《帝国政改》、《李鸿章政改笔记》、《改革都有红利吗》等书。本文章系《罂粟花开》第2章)
雪珥搜狐财经专栏:岁月神偷
雪珥的微博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