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简介(马克西姆简介 钢琴)
以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为起始,仅统计各方面军第一次组建时的首任指挥官:
西方面军(Western),存在于1941年6月22日至1944年4月15日,首任指挥官德米特里·巴甫洛夫(Dmitry Pavlov)大将。
西北方面军(Northwestern),存在于1941年6月22日至1943年11月20日,首任指挥官费奥多尔·库兹涅佐夫(Fyodor Kuznetsov)上将。
南方面军(Southern),存在于1941年6月25日至1941年7月28日,首任指挥官伊万·秋列涅夫(Ivan Tyulenev)大将。
波波夫因防守失责在1944年3月20日被降为上将,直到战后1953年才重晋为大将。
北方面军(Northern),存在于1941年6月24日至1941年8月26日,首任指挥官马基恩·波波夫(Markian Popov)上将,1943年获晋为大将。
西南方面军(Southwestern),存在于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7月12日,首任指挥官米哈伊尔·基尔波诺斯(Mikhail Kirponos)上将。
卡累利阿方面军(Karelian),存在于1941年8月23日至1944年11月15日,首任指挥官瓦列里安·弗罗洛夫(Valerian Frolov)中将,在任期间获晋为上将。
科涅夫有着斯拉夫铁锤的绰号,他在1955年出任首任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最高司令。
加里宁方面军(Volkhov),存在于1941年10月19日至1943年10月20日,首任指挥官伊万·科涅夫(Ivan Konev)上将,1943年获晋为大将,1944年获晋为元帅。
列宁格勒方面军(Leningrad),存在于1941年8月27日至1945年7月24日,首任指挥官马基恩·波波夫(Markian Popov)上将,1943年获晋为大将。
沃尔霍夫方面军(Volkhov),存在于1941年12月17日至1942年4月23日,首任指挥官基里尔·梅列茨科夫(Kirill Meretskov)大将,1945年获晋为元帅。
叶廖缅科在托罗佩茨-霍尔姆进攻战役期间右腿胫骨腓骨均被炸断,仅仅打上石膏后继续指挥作战直到战役结束。
布良斯克方面军(Bryansk),存在于1941年8月16日至1941年11月10日,首任指挥官安德烈·叶廖缅科(Andrey Yeryomenko)上将,1943年获晋为大将,1955年获晋为元帅。
中央方面军(Volkhov),存在于1941年7月26日至1941年8月25日,首任指挥官费奥多尔·库兹涅佐夫(Fyodor Kuznetsov)上将。
莫斯科预备方面军(Moscow Reserve),存在于1941年10月9日至1941年10月12日,首任指挥官帕维尔·阿尔捷米耶夫(Pavel Artemyev)一级国家安全委员(隶属内务人民委员部)。
罗科索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是波兰人,是波兰和苏联双料元帅。
顿河方面军(Don),存在于1942年9月30日至1942年12月31日,首任指挥官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Rokossovsky)上将,1943年获晋为大将,1944年获晋为元帅。
库尔斯克方面军(Kursk),存在于1943年3月23日至1943年3月27日,首任指挥官马克斯·雷伊特(Max Reyter)上将。
奥廖尔方面军(Oryol),存在于1943年3月27日至1943年10月10日,首任指挥官马克斯·雷伊特(Max Reyter)上将。
铁木辛哥虽然被认为是保守派将领,但是却拥有不错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十分重视军队机械化建设。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Stalingrad),存在于1942年7月12日至1942年9月30日,首任指挥官谢苗·铁木辛哥(Semyon Timoshenko)元帅。
预备方面军(Reserve),存在于1941年7月30日至1941年10月12日,首任指挥官伊万·博格丹诺夫(Ivan Bogdanov)中将。
沃罗涅日方面军(Voronezh),存在于1942年7月9日至1943年10月12日,首任指挥官菲利普·戈利科夫(Filipp Golikov)中将,1943年获晋为上将,1959年获晋为大将,1961年获晋为元帅。
布琼尼有着红色骑兵之魂的美称,是苏联最早获授元帅军衔的五个人之一,但作战思想趋于保守。
北高加索方面军(North Caucasian),存在于1942年5月20日至1942年9月3日,首任指挥官谢苗·布琼尼(Semyon Budyonny)元帅。
东南方面军(Southeastern),存在于1942年8月7日至1942年9月30日,首任指挥官安德烈·叶廖缅科(Ivan Konev)上将,1943年获晋为大将,1955年获晋为元帅。
草原方面军(Steppe),存在于1943年7月9日至1943年10月20日,首任指挥官伊万·科涅夫(Ivan Konev)大将,1944年获晋为元帅。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是苏军阵亡的最高军衔将领之一,并且牺牲时年仅38岁。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存在于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6月10日,首任指挥官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Rokossovsky)大将,在任期间获晋为元帅。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存在于1944年1月2日至1945年6月10日,首任指挥官帕维尔·库罗奇金(Pavel Kurochkin)上将,1959年获晋为大将。
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存在于1944年4月24日至1945年8月15日,首任指挥官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Ivan Chernyakhovsky)上将,在任期间获晋为大将。
梅列茨科夫因常年北方指挥作战,因此有着北极圈霸主的绰号,据说他是唯一一个斯大林开会时可以坐着的将领。
远东第一方面军,存在于1945年8月5日至1945年10月1日,首任指挥官基里尔·梅列茨科夫(Kirill Meretskov)元帅。
远东第二方面军,存在于1945年8月5日至1945年10月1日,首任指挥官马克西姆·普尔卡耶夫(Maksim Purkayev)大将。
外高加索方面军(Transcaucasian),存在于1941年8月23日至1941年12月30日,首任指挥官德米特里·科兹洛夫(Dmitry Kozlov)中将。
瓦图京是苏军阵亡的最高军衔将领之一,如果他晚牺牲几个月很有可能会被晋升为元帅。
高加索方面军(Caucasus),存在于1941年12月30日至1942年1月28日,首任指挥官德米特里·科兹洛夫(Dmitry Kozlov)中将。
克里木方面军(Crimean),存在于1942年1月28日至1942年5月19日,首任指挥官德米特里·科兹洛夫(Dmitry Kozlov)中将。
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存在于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2月24日,首任指挥官安德烈·叶廖缅科(Ivan Konev)大将,1955年获晋为元帅。
普尔卡耶夫在1944年10月获晋为大将,战争末期指挥部队攻占了库叶岛和千岛群岛。
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存在于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2月9日,首任指挥官马基恩·波波夫(Markian Popov)大将。
波罗的海第三方面军,存在于1944年4月21日至1944年4月16日,首任指挥官伊万·马斯连尼科夫(Ivan Maslennikov)上将,在任期间获晋为大将。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存在于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5月,首任指挥官尼古拉·瓦图京(Nikolai Vatutin)大将。
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存在于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6月10日,首任指挥官伊万·科涅夫(Ivan Konev)大将。
托尔布欣是唯一一位死后才获追授苏联英雄称号的苏联元帅,战争期间他的部队解放了大片东南欧地区。
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存在于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6月15日,首任指挥官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Rodion Malinovsky)大将,在任期间获晋为元帅。
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存在于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25日,首任指挥官费奥多尔·托尔布欣(Fyodor Tolbukhin)大将,1944年获晋为元帅。
外贝加尔方面军,存在于1945年8月5日至1945年10月1日,首任指挥官罗季翁·(Rodion Malinovsky)元帅。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