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中学教师面试 一半是博士)

“卷”的一塌糊涂,只能被迫接受?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位来自北大的文科女博士,在应聘中学教师时被刷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通过文章得知,女博士在面试试讲过程中不到3分钟被面试老师各打断,之后因博士学历阶段延毕两年遭到被刷淘汰。这样很多网友猜疑,女博士被刷可能原因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关于这个原因暂且不去深究,而让我们感慨的是大概十多年前,一个本科生还是香饽饽,怎么今天就成这样了。回想起前一段时间,深圳的一家小学招聘老师,录取汇总表格中除了个别国外名校毕业生之外,剩下的齐刷刷一顺子“清北博士”,有强迫症的小伙伴直呼痛快。当然有人会说你为什么要去那些经济发达或者要求高的名校,普通学校难道不可以吗?普通学校对教师录取的要求是会降低,可应聘的求职者数量也会大大增加,竞争更加激烈。也有人反思到,辛辛苦苦读书几十年,付出的金钱和汗水够拉一马车了,可最后居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学习成绩差的就不说了,学习好的怎么也成这样!到底错哪里了?

我大致算过一个时间,八零后出生的人群按照目前最大的年龄算起已经过了40岁,假如30岁左右结婚生子,目前孩子已经小学毕业,如果结婚早的话,可能初中已经毕业。也就是说大概再过3到5年时间,80后的下一代将开始加入到“狂卷”序列队伍中。身为一个80后,似乎总感觉昨天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懵懂少年,一转眼的时间,自己的孩子已经到了快成年的阶段。我们不禁感叹思考一个问题,你愿意你的孩子继续这样“卷”吗?

有人会说,当然不愿意,可谁有什么办法!也有人说无能为力,自己都管不好,哪还有时间想那么远!这些话都是大家的真心所言,现实确实如此。

北大博士应聘中学教师被刷,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那边吹着18级“狂卷风”,这边却“极度严寒”无人可用

“这边”指的是农业和制造业。我们先说农业,现在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种地,我记得村里的老人说过,60后想种干不动,70后不愿种,80后不会种,90后都不知道自己家地在哪里,00后压根不知道什么叫种地。造成这种原因无非有两点:

1、传统思想;自古一直存在一种传统思想,老一辈人自认为受苦受穷一辈子,必须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样才能离开农村,走进大城市过上好日子。这点作为80后深有体会,父母经常告诫说只有上学走出农村才有出息,才有本事。这也是上一章节提到现在非常“卷”的一个深层原因。

2、农业利润偏低;说的直白就是不挣钱。如果能挣钱当然会有人愿意去做这件事。

我们再说制造业,最近看到很多报道,工厂招聘要求35岁,超过年龄坚决不用。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也挺“卷”的吗!先前可不是这样,之前经常遇到用工荒的问题。目前是因为国际冲突、贸易摩擦、疫情恢复等问题导致出口订单下滑,所以不得不采取缩减规模的办法来应对。之所以出现“用工荒”也是有这样几个原因:

1、工作环境差;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自身生存和工作条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很多工厂还是很多年以前的工作环境,例如食堂饭菜质量差、经常加班等等。导致年轻人很难接受。

2、管理水平低下;经常我们能看到工厂出现各种人员冲突打架事件,因为上下级的管理问题等等。关于这点可能有人会说,能进厂的人素质普遍都不高,这点我不否认,但从整体上说对标许多发达国家,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偏低的。

3、薪酬待遇偏低;这点也是关键问题所在,很多工厂委托第三方中介,采取工资虚报、隐瞒等方式忽悠人进厂,求职者进厂之后发现被骗,于是迅速“提桶”跑路。

有人可能会问,这跟“卷”有什么关系?难道现在让毕业大学生去种地?去进工厂?你看他们愿意吗!我认为这是有关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做好“分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号称“世界工业强国”的德国,他们的职业学校数量大约相当于普通高校的两倍。德国实行在中小学阶段就将一部分学生疏导至职业教育,降低“高考”竞争强度。学生分别在5年级和12-13年级进行两次分流,最终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数比例为35%左右,而其余65%将接受职业教育,并由此走上工作岗位。

其实在我看来,我们今天的农业和制造业底子差,利润率低,缺乏抗风险和竞争的能力,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人才支撑。因为没有人才的支撑,技术无法沉淀和提升,从而导致一直无法产生自己的核心技术。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很多企业长期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的状态,依靠低端生产和微薄的利润存活。一旦市场出现问题,瞬间就有可能被替代。比如贸易摩擦、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等等原因,之后就有大批工厂搬迁至东南亚越南等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去,这是很明显的例子。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企业利润低,待遇上不去,这样只会有更多的人逃离这个行业,没有人才,企业无法得到发展,于是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北大博士应聘中学教师被刷,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是继续“卷”还是另辟蹊径?

其实多年之前,我们是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我记得在2000年左右,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东南沿海很多城市取得了飞速发展,很多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和茁壮成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生了大量的人才劳工需求。于是给全国很多地方技术学校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印象里我们农村一个小县城的几个职业技术学校,每家都是“人满为患”,最厉害的一家军工厂附属技工学校,凭借自身的“军工”品牌优势,短短两年时间招到的学生达到了近两万人之多。但是好景不长,来的快去的也就快。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传统思想;因为高中、大学扩招,普通家长还是传统思想“作祟”,不是从根本意识上认可学技术这件事情,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成绩差或者厌学才不得已做的决定,如果有机会,肯定还是愿意让孩子上高中读大学,认为这样既有前途说出去也有面子。

第二、当时的技术学校教学质量差、专业课程落后;因为很多技术学校学习的都是七八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的教学内容。

第三、管理落后,缺少前瞻性;短时间内学生规模暴增,很多管理都跟不上。管理者缺少长远思考和投入,只顾挣钱。这批学校“割韭菜”式的搂了一波钱,然后草草收场。对于后来的制造业发展没有起到持续输送人才的作用。

因此这些问题长此以往任由发展,必然给我国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阻碍和瓶颈。此时此刻这不光是国家的责任,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结果只有一个,要么自己改变,要么被社会改变。尽管目前的很多问题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改变思想,改变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从现在开始真正关心孩子的喜好、特长以及想法,抛开所谓的“前途”、“面子”、“第一名”等等这些概念。这样做起码我们的下一代或许还有改变现状的机会。以这个为前提,同时,如果顺着德国“分流”的思路往下走,我认为是有很多好处的。作为我们每个人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能力、家庭经济等原因进行分流,这样既满足了国家市场环境发展需要,又能解决孩子就业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能节省时间和家庭支出成本。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不再那么“卷”,何乐而不为呢!

北大博士应聘中学教师被刷,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