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简介50字(淝水之战的简介50字)
前言
东晋政权于公元318年晋王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的推举之下建立,建都于建康城,由此司马氏家族的封建统治在形式上能够得以延续。前秦政权的建立要晚于东晋不少,公元351年,氐族首领苻健在长安自立为天王,前秦政权由此建立。不过两个政权的建立却由于南北地区之分,正处于不同的政治格局的发展环境当中,东晋王朝谪迁江左,当时南方并无其他强大政权,东晋呈一家独大之势。
而前秦建立之初所面临的政治格局却比东晋要复杂凶险得多,比如当时北方地区除了新建立的前秦之外,还有占据后赵河北故地以及不断向关中地区发展的前燕政权。因此前秦要想能够在北方地区展现出强大的控制力,甚至能够进一步威胁独占江左之地的东晋王朝,必须要拔掉前燕这个巨大的钉子。所以说,在公元350年左右,前秦和东晋王朝各自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是有着巨大差别的。
谢安
东晋王朝在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祖逖北伐,只不过当时缺乏统治者司马睿以及其他门阀氏族的鼎力支持,此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东晋王朝在建立之后,经过平蜀战争、门阀士族掌控朝政的更替以及皇权势力的不断发展,再次出现了久违的北伐战争。前秦自建立之后,便在苻健的领导下以关中地区为主要统治中心,不断发展汉化政策,轻徭薄赋,国力渐趋强盛。苻坚在位时期更是继承了天王的汉化政策,任用士族王猛作为汉化政策的总参谋,前秦势力进一步壮大。
《晋书》载:"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于是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
前秦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是在公元370年,成为当时和东晋并立的政权。此时,虽然东晋方面的北伐战争败于前秦军队,但是并未影响到东晋元气,前秦在刚完成北方统一战争之后,想要趁热打铁统一全国,由此双方便开始了一场极具历史影响力的战略决战。
陈郡谢氏
桓温北伐失败后东晋的防守策略
桓温三次北伐战争失败后,对于东晋王朝的整体经济和军事势力并没有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那么有人就会对此产生疑问,三次北伐战争规模不算小,并且不论从士兵伤亡,还是军费消耗上来说的代价都是非常大,并且所获得的战争收益又非常小,怎么能说对于东晋王朝的整体元气消耗不大呢?这里笔者有必要解释一下,桓温北伐固然规模壮大,但是我们要知道此时的东晋王朝正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
也就是说,桓温作为当时东晋王朝继王氏、庾氏之后第三个操控朝政的门阀氏族,其势力是可想而知有多么强大的。说得更明白些,当时的桓温已经集军权和政权于一身,并且家族又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其北伐战争过程中,大部分兵力以及军费都是桓氏家族自掏腰包的。如果说损失大的话,那也只是桓氏一族的实力在此次北伐战争中遭到了严重削弱,这也成就了陈郡谢氏登台主政的机遇。
桓冲
晋孝武帝即位之后,陈郡谢氏成为了东晋朝廷又一门阀政治势力,谢安接替桓温的宰相之位担任执政。在对于北方地区的战略战术方面,谢安认为北伐战争失败对于朝廷影响巨大,因此不适合继续进行大规模战争,他采取了坚壁清野,积极防御的军事政策。
不仅如此,谢安并没有因为门阀氏族之间的恩怨大肆发动党争,他积极任用桓冲率兵镇守军事重镇荆州,谢玄担任兖州刺史督导军务防守,由此在东晋王朝的长江一线布置了重兵防御阵线。谢安为了加强东晋王朝的军事力量,积极招募当时已经渡江但是尚未得到安置的北方流民为兵,将其集中在重镇京口进行日常军事训练,号称"北府兵",他们成为日后淝水之战东晋方面的主力部队。
《晋书》载:"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樊邓陷没,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
北府兵
前秦南征时的军事准备以及前期取得军事胜利
东晋王朝在谢安主政时期,对于长江一线的军事重镇均作了加固防御的措施,并且训练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北府兵,这也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者及其统治集团认为依靠长江天险,以及强大的军事防御力量可以永远安逸。
前秦方面在完成北方统一之前,就已经同东晋时期的桓温北伐军进行了多次交战,虽然败绩甚多,桓温一度达到了关中之地,但是由于东晋方面的战略失误以及供给问题,最终前秦还是将桓温占据的北方地区全部收复。当然,前秦军队的多次战败,也令当时的统治者苻健内心愤懑,一直想要报仇雪恨。
《晋书》载:"每思桓温之寇也,江东不可不灭。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吾实未解所由。晋武若信朝士之言而不征吴者,天下何由一轨!"
淝水之战路线图
到了苻坚主政时期,前秦通过不断进行汉化改革,国家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提升,由此苻坚一雪前耻的政治目的也要付诸实践。在逐渐收复了失落之地后,苻坚大意地认为东晋王朝已经不堪一击,想要借助完成北方统一之趋势灭亡东晋,再次实现南北统一。公元383年7月,苻坚发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征兵,同时命当时富家子弟20岁以下的组建骑兵部队。
同时苻坚又集结全国所有步军将近60万众,再加上27万的骑兵部队开启了南征的序幕。80万前秦军队在进军过程中势如破竹,东晋方面少有顽强抵抗之辈,短短数月时任前锋将军苻融的25万大军就已经达到了安徽地界。苻坚率领主力部队达到项城坐镇,与此同时在巴蜀地区前秦也部署了一定兵力,向东晋王朝展现了全面攻势。
谢玄
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
东晋王朝统治集团在得知前秦苻坚率领80万大军全线进攻之时,有些惊慌失措,但是惊慌之余更多的就是组织起来有效的军事防御政策以及军事防御力量。谢安担任执政期间,已经将长江沿线的军事防御部署得非常完善,但是此次面对前秦的强大军事攻势,东晋依然心里没有底。当时东晋王朝能够组织起来拥有比较强的作战能力的只有8万人,但是面对80万人的进攻,这显然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晋书》载:"晋遣都督谢石、徐州刺史谢玄、豫州刺史桓伊、辅国谢琰等水陆七万,相继距融,去洛涧二十五里,惮成不进。龙骧将军胡彬先保硖石,为融所逼,粮尽。"
不过谢安并没有被前秦军队的来势汹汹所吓倒,他沉着进行军事部署,命令自己的弟弟谢石为大都督,统帅8万大军直奔前线。面对前秦军队分路进攻的军事路线,谢安抽调强军前往重要战略之地安徽进行阻击。不过在战争的前期阶段,东晋军队受制于人数有限,最终只能节节败退,当时负责安徽军务的胡彬驻守在拥有险要地势的硖石,随即紧急向谢安求助。
淝水之战
不料求援信件却被前秦截获,信中内容介绍了当时东晋军队的困境,这使得苻坚对于东晋进行全力进攻提供了信心。苻坚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认为胜券在握,直接担任率领八千骑兵前往硖石附近,派遣当时东晋降将朱序前去说服东晋大都督谢石投降。不过苻坚却失算了,朱序身为降将,却一直从未忘记报效国恩,他到了谢石面前将前秦军队的情况一一介绍清楚,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朱序回到前秦军营之后伺机配合东晋军队行动,谢石军与苻坚军来到了淝水岸边对峙,此刻谢石运用激将法希望能够与苻坚公平对战,因此他请求苻坚能够后退,晋军渡河之后与其决战。苻坚自认为兵强马壮答应了谢石的请求,不料前秦军队刚后退便乱了阵脚,此时淝水对岸的草木全部被晋军摇晃起来作为恐吓。朱序在前秦军阵中也伺机呐喊苻坚兵败,几十万秦军乱成一团。秦军一路败逃,回到洛阳之时,仅仅剩下十余万众。
苻坚
评价
淝水之战其实是当时南北统一政权势力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此次战争的目的对于前秦来说就是想要在完成统一北方大业之时,进而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对于东晋方面来说,此次战争由于是前秦方面主动挑起的,因此为了自身能够在江左地区稳固矗立,不得不进行迎战。
东晋王朝能够以8万之众战胜不可一世的秦军80万余众,这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也是一次酣畅淋漓、令人惊奇的胜利。东晋方面能够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也是有着诸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长期训练的北府兵成为了此次战争的主力,他们虽然是无法安置的流民,但是通过有效的军事训练,最终成为了职业军队。
另外,东晋方面抓住了苻坚本人骄傲自大的心理,因此通过有利地形的应用最终赢得了这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苻坚方面则是一直以一种大军压境的姿态去对待这场战争,他也是对于当时的东晋政权实力估计错误,酿成了一场惨败。
淝水之战对于当时中国南北政权割据格局的意义重大,一方面此次战争结束之后,东晋王朝转危为安,并且继续发展,使得南北之间对立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反之,前秦政权80万大军的惨败,使得这个由氐族建立起来的军事政权迅速瓦解,前秦也在不久之后灭亡。
参考文献:《晋书》等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