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元明黔南赠别(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朗读)
撰文·摄影 / 张海华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鹡鸰,在古诗中常被叫作“脊令”,是一类常见的小型鸟,尤其是白鹡鸰,更是全国广布,几乎随处可见。秋冬时节,由于鸟类迁徙的原因,非常适于欣赏各类鹡鸰。
鹡鸰的形象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后来成为一种经典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频频运用。有趣的是,古人认为鹡鸰是一种很有人情味的鸟,而且总是跟兄弟情谊相关。
脊令在原,急难何来
白鹡鸰
古老的《诗经》中有关于鹡鸰的诗句: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小雅·常棣》)
《常棣》一诗,主旨是讲兄弟之情非常宝贵。经典的解释是:鹡鸰是一种水鸟,而如今居然出现在原野陆地上,是待在了不该在的地方,有危险了,因此让人想起“急难”。
民国时期的学者马持盈则认为:“脊令,鸟名,飞则共鸣,行则摇尾,有急难相共之意,故借之比喻兄弟之处急难。”
但前人的解释与事实不甚符合,有牵强之处。
首先,鹡鸰有好多种,但不管哪一种,它们都不是水鸟,最多是喜欢在近水处逗留、觅食。因此,所谓“脊令在原”正是其常态,何“难”之有?
倒是“飞则共鸣,行则摇尾”这种说法符合鹡鸰的习性。鹡鸰的脚与尾均细长,行走时尾巴轻摇。
急雪脊令相并影
《诗经》之后,“脊令在原”就成了典故,后世干脆以“在原”或“鸰原”“原鸰”专门指代兄弟之情。如北宋黄庭坚的《和答元明黔南赠别》中,“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一联,是说在风狂雪急的恶劣天气里(暗指处境艰难),连鸿雁都飞不成行了,而两只小小的鹡鸰却依旧能“并影”相伴,不离不弃,还有比这更真挚深切的兄弟之情吗?
秋冬适宜赏鹡鸰
在国内,鹡鸰类的鸟有多种,其中较容易见到的是白鹡鸰,此外还有黄鹡鸰、灰鹡鸰、山鹡鸰等。除白鹡鸰的部分亚种外,其他鹡鸰基本上都是迁徙的候鸟。秋天,它们从北方迁往南方越冬,途中会在很多地方停歇,因此对于国内很多地方来说,秋冬是观赏鹡鸰的合适季节。
灰鹡鸰
灰鹡鸰
山鹡鸰
几乎在任何靠近水边的开阔地带,都可能见到白鹡鸰。白鹡鸰是黑白灰分明的鸟,没有任何彩色羽毛,有多个亚种,主要区别还是在于看有无眼纹、羽色深浅等方面。
在华东地区,灰鹡鸰以冬候鸟为主,通常在溪流边较容易见到。这种鸟也好认,上体多灰色,而腹部、臀部等处为柠檬黄。黄鹡鸰是迁徙路过华东地区的“旅鸟”,通常在4月、10月前后较容易观察到它们。
鹡鸰通常都喜欢在水边活动,唯独山鹡鸰是个“另类”,因为它喜欢活动于树林之中,时而在林下散步,时而在枝上鸣唱。在华东地区,山鹡鸰是不甚常见的夏候鸟。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