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英雄吕不韦(战国英雄吕不韦传奇演员表)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和商人。
他是秦国的丞相,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吕不韦经商起家,之后通过政治投资的手段,开启了长达13年的政治道路。
吕不韦
他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历任御史大夫、宰相等要职。
设计了秦国的法律制度和改革了财政制度、重视农业、重视军事发展等,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晚年却因为嫪毐造反事件被牵连,一贬再贬,最终被逼饮毒而亡。
纵观吕不韦的传奇人生,深入剖析他在从政中的得与失,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吕不韦
慧眼独具,贩贱卖贵积累可观财富
吕不韦(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5年),出生于战国时期,是卫国濮阳县(今河南滑县)人。
但是,当时的卫国面积小,经济发展也落后,很难展开商业贸易。
思维敏锐的吕不韦,迅速将眼光放到了经济繁荣,很有商业发展前途的赵国。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吕不韦是“阳翟大贾人”,从事着“贩贱卖贵”的生意。
由于他十分擅长贱进贵出,很快就“家累千金”,积累了一笔丰厚的家产。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根基,加上社会观念上有意贬低商人,而且政治方面,当权者为了更好掌权,贬低商业发展,所以,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普遍偏低。
仔细思考之后,吕不韦决定投身政治。
吕不韦
“奇货可居”,由商入宦的完美变道
前267年,吕不韦到赵国的邯郸进行商业贸易交往,在这里,他遇到了子楚。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子楚是“秦诸庶孼孙,质于诸侯”。
异人子楚是安国君之子,安国君是秦昭王二儿子,所以,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
因而且子楚的生母夏姬也不受秦王的宠爱,所以子楚被推出来,作为人质派到赵国。
赵国并不重视他,不以宾客的礼仪来对待他,所以子楚日常生活困窘,过的非常艰难。
吕不韦到邯郸经商,遇见了子楚,“见而怜之”,他对子楚,既十分喜爱,又对他所处的困难处境感到可怜,。
解了子楚的身份地位之后,他灵敏的商业头脑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因此他说道:“此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是一个商业术语。
指的是在市场上出现了短缺或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这种供需失衡的机会,通过出售少量的物品,或者抬高物品的价格,以此来获取利润。
子楚就是这样一个“奇货”。
吕不韦充分考虑后,紧抓时机,成功说服了子楚。
吕不韦与秦王
吕不韦决定将自己的资产一分为二。
一半用来帮助子楚结交朋友,和各大官员宾客拉近关系,另外一半用来购置财宝。
然后吕不韦打算替子楚前往秦国进行游说,最后成功立子楚为太子。
后来,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功逃出赵国,回到了秦国,不久后秦王暴毙,子楚顺利继位,即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
公元前249年,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封号“文信侯”。
不但如此,庄襄王还把河南洛阳的十万户的税收统统赏赐给吕不韦,以此答谢吕不韦。
原本身份低微的商人,摇身一变,就此成为一代名相。
吕不韦
政绩不菲,多方政策对秦做出卓越贡献
吕不韦成功将自己的商人身份,转变成官宦身份之后,开始大展宏图,留下了丰功伟绩。
他的不菲政绩,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重视农业生产、改革军事、重视选拔人才,以及召集文人编写了文化瑰宝《吕氏春秋》。
吕不韦在政治上所做出的贡献,成功使得秦国经济快步发展,一步步迈向势不可挡的强国之路。
吕不韦
第一,重视农业生产。
经济方面,吕不韦推行了市场经济,通过降低税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商业贸易等措施,鼓励农民和商人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他还提倡在农村建立手工业作坊,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在土地政策方面,吕不韦主张“平均地权”,即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取消了贵族土地所有制和荒地私占现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吕不韦还非常重视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著名的郑国渠、都江堰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郑国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渭河的水量,以便灌溉周围的农田;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引水灌溉成都平原,防止洪水灾害。
水渠的建成,使得农业收入开始提高,秦国的农业积累,也有了坚实的根基。
第二,重视军事上的改革。
吕不韦废除了自商鞅变法以来已经实施了一千多年的“计首授爵”规定。
所谓的“计首授爵”制度,其中的“首”,指的是敌军的头颅。
这项制度,是根据将士们在战场上的杀敌人数授予爵位,杀死的敌军越多,奖励越丰厚,爵位也会更高。
这种偏激的奖励制度使得秦国将士越来越残暴,甚至为了获得更高的奖励而自自相残杀,并且大屠杀使得其他六国团结起来抵抗秦国,不利于秦国的军事战斗。
吕不韦
吕不韦看到了这项制度的弊端,决定将其废除。
吕不韦提出 “义兵”政策,这里所说的“义兵”,就是指不扰乱百姓,不乱杀害百姓,攻入敌国之后,一定不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是要好好地对待当地的老百姓。
吕不韦所提出的“义兵”政策真正达到了虽然攻打了敌国,但是不伤害该地百姓,从而使得“民服若化”。
真正告别了“计首授爵”制,为秦吞并六国建立了军事基础。
吕不韦
第三,重视人才的选用
招纳贤才,在战国时期十分风靡,许多诸侯高官都喜欢广纳贤才,吕不韦也是如此。
吕不韦当上宰相之后,一直“招致士”,并且“厚遇之”,一度达到了“食客三千人”的壮观景象。
李斯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担任吕不韦的门客和幕僚,为吕不韦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帮助。
吕不韦非常欣赏李斯的才华和能力,认为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和魄力的人才,因此给予他相应的职位和机会。
李斯在吕不韦的赏识和提拔下,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
第四,组织人才编写《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兵书和思想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其作者,正是吕不韦门下所招纳的能人贤士。
《吕氏春秋》的内容包含广阔,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哲学、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被认为是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的综合和集大成者。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悲惨结局,自身的局限思维引发祸端
吕不韦从政13年,功绩显赫,晚年却落得个饮毒自杀的悲惨结局。
一代名相,因嫪毐而落败。
秦始皇因人告发,开始怀疑嫪毐和赵姬的关系时,嫪毐借此机会想要造反,史称“蕲年宫之变”。
秦王听到消息之后,立刻发兵一举平息了暴乱势力。
嫪毐战败之后受车裂之刑,吕不韦也牵连其中。
秦王本来打算诛杀吕不韦,但考虑到他功勋卓著,加上诸多宾客和官员都上书为他说情,于是仅仅只免除了吕不韦的丞相职位,但是仍保留他的爵位,将他贬到洛阳。
而后因为吕不韦余威尚在,始皇嬴政最终下发诏书,逼死了吕不韦。
名相吕不韦,就此惨淡收场,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他狭隘的商人思维局限所致。
从本质上来说,吕不韦还是商人,看不透政治投机背后潜在的巨大危险。
吕不韦虽然谙熟经商之道,通过经商方式走上经国之路,实现了他最初的愿望,但并不意味着他的政治感官依然敏锐。
吕不韦执政秦国13年,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
随着秦始皇嬴政的不断成长,皇权与相权之争几近爆发。
处于此番境地当中的吕不韦却仍然没有嗅到危险的火药味,却仍然秉持着“奇货可居”的想法,继续手握实权。
秦王为了将实权收回,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早就决定要铲除吕不韦。
而吕不韦私通赵姬与嫪毐叛乱事件的暴露,恰好给秦王政铲除吕不韦势力找到了借口与契机。
最终,一代名相吕不韦,就此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吕不韦
结语
吕不韦,早年经商,凭借自己敏锐的思维称为富贾一方的商人。
之后又因为独到的政治投机眼光,作为了战国时期的秦国一代名相。
他在位期间,通过农业、军事等多方的政策,使得秦国不断繁荣发展,同时,他还选贤举能,召集文人编写《吕氏春秋》,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商人的思维终究是局限的,不懂得政治投机背后潜在的危险性,也正是因为如此,落得了悲惨的下场。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吕不韦列传》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