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妻当娶阴丽华(做官当做金执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政治秩序,在西汉初年就草创了基本的官僚体系。到了武帝时期,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已经渐成规模。在制度层面,中央和地方犹如人体的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积极维持着国家的运转。在汉代中央官僚体系中,以三公为首,诸卿百官按部就班,各司其职。传统论述中有“九卿”的概念,但是西汉时期“卿”的数量却不一定为“九”。诸卿在西汉时期作为各行政部门的长官,直接负责帝国的日常行政,也是核心决策层的参与者和第一执行人。执金吾就是汉代诸卿之一,不仅享有较高的权力,还在民间有不错的声望。因而汉光武帝刘秀在民间时就有“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人生理想。执金吾也是西汉时期比较特殊的一位高级官员,其政治生涯与汉代的政治生态息息相关。其具体如何,且待笔者慢慢道来。
汉光武帝的人生理想
浅谈两汉执金吾
“执金吾”一名始于武帝,在秦代这一官职名为中尉。据《汉书》记载: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候、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
汉承秦制,在西汉建国前,中尉一官就已经出现在了刘邦的阵营之中。陈平在最初跟随刘邦时就担任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说降了英布的谋士随何也被拜为护军中尉。可见在战争年代,这一官职主要负责的就是军中事务,高祖正式登基后这一官职才回到了行政官员序列。中尉在汉初主要的职责就是“掌徼循京师”,它是诸卿中少有的可以直接掌握军队的中央官员。中尉麾下掌握大量的士卒,负责京师的稳定与安全。高祖晚年出征英布之前“乃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高祖此举实际上就是将朝廷的武装力量调配给皇太子以防万一。武帝元狩六年冬十月,
“发陇西、天水、安定骑士及中尉、河南、河内卒十万人,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平之”。
执金吾概念图
由此可见中尉麾下应该有起码上万人的军队负责都城安全。不过,虽然看起来中尉(执金吾)威风八面,能够掌握京畿军队。但事实上,它的政治地位很低,排在诸卿末位。国家可能是考虑到这一职位享有军权,位处核心,所以出于平衡的理由降低了它的政治地位。在《汉书》中记载:“自太常至执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足见在汉代的官方政治秩序之中,太常为诸卿之首,执金吾为诸卿之末,虽然都是中二千石的高级官员,执金吾的地位的确不太显眼。这也符合西汉“位卑掌重权”的政治规则,以防止官员坐大。
从地方层面来说,各诸侯国内也有中尉一职,职责与中央大致相同。汉代诏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可见中尉也是诸侯国当中职级最高的官员之一,是诸侯国军事方面的最高长官。在武帝太初年间将汉朝中央的“中尉”改名为执金吾以后,诸侯国的“中尉”名称得到了保留,一直延续到了西汉末。东汉时期,政府保留了执金吾一职。据《后汉书》记载“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从中可见,东汉时期执金吾的职责更加细致,省去了一部分属官却保留了兵马,威势虽然下降但依旧是维护京师安全的重要力量。“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冠军侯贾复、雍奴侯寇恂都曾经担任过执金吾。汉和帝永元四年,中央剪除窦宪一党时就是“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进而将窦宪党羽一网打尽。可见执金吾在关键时刻是一支重要的决定性力量。
窦宪被赐死
从政治角度上来看,执金吾(中尉)虽然是诸卿之末,但却大多由皇帝最信任的官员担任。陈平、周勃剪除诸吕后拥立代王刘恒登基,代国群臣都反对代王入京,只有中尉宋昌建议刘恒入京继位。后来刘恒听从了宋昌的建议,宋昌也因此立功被封为卫将军、壮武侯。汉文帝临终时期的中尉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周亚夫,汉文帝驾崩后“令中尉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悍为将屯将军,郎中令张武为复士将军”。周亚夫在景帝时期担任了丞相一职,他也是西汉时期执金吾出身的职位最高的官员。武帝时期,重用以张汤等人为代表的酷吏集团,倍加宠信。而这一集团中的很多人都担任过中尉(执金吾)一职,可见汉武帝当时对他们的倚重和亲近。酷吏之中,杜周、郅都、王温舒等都担任过执金吾,其中杜周最后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而且由于武帝时期战事频繁,执金吾虽然负责京师防务,可有时还需要亲上前线,领兵作战。
武帝元光元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
元鼎六年,“秋,东越王馀善反,攻杀汉将、吏。遣横海将军韩说、中尉王温舒出会稽,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击之”。
汉武帝征战四方,战事频仍
东汉时期,执金吾一职却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是这一职位大多由皇后的亲族担任,以示宠信。另一方面是东汉晚期,很多位执金吾难以善终。东汉建国后,光武帝阴皇后的兄长阴识、弟弟阴兴,明帝马皇后之弟马光,章帝窦皇后之弟窦景,顺帝梁皇后之父梁商、兄长梁冀,汉灵帝母孝仁皇后之兄董宠、宋皇后之父宋酆,汉献帝伏皇后之父伏完等十位外戚都曾经担任过执金吾。可以说这个职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外戚所垄断,以凸显其身份贵重。不过有得必有失,东汉末年的执金吾很多位都难以善终。
汉顺帝延光年间“遣侍御史持节收阎显及其弟城门校尉耀、执金吾晏,并下狱诛”。
汉灵帝建宁三年“执金吾董宠下狱死”。光和五年“皇后宋氏废,后父执金吾酆下狱死。丙子晦,日有食之”。昭宁元年,“并州牧董卓杀执金吾丁原”。
汉献帝初平元年:“大鸿胪韩融、少府阴脩、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越骑校尉王瑰安集关东,后将军袁术、河内太守王匡各执而杀之”。
由此可见,东汉时期的执金吾一职虽然地位显赫,掌握京师部分军权,可是大部分时间都被外戚集团所垄断。到了东汉末年,这一职位还成为了高危职业,先后有多位执金吾下狱被杀,可以说的上是冰火两重天。
两汉执金吾的政治生涯为何会如此跌宕起伏?
首先,执金吾职位的特殊性。正如同笔者前文所述,这一职位执掌京师军队,除了专职的将军之外,政府之中有类似权力的只有三位,分别是:中尉(执金吾)、卫尉、郎中令(光禄勋)。其中,郎中令,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简单来说,就是宫廷内部由郎中令负责安全维护。宫门及四周由卫尉负责。京师当中的稳定由执金吾负责。再往外的京畿安全则由具体的将军负责,如此就形成了西汉京畿附近的四重防卫体系。这四个部分都掌有部分的兵马指挥权,所以皇帝一般都会选择最亲近的官员来担任,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外戚就是比较好的选项。比如汉元帝时期的卫尉就是由王皇后的哥哥王凤担任,这一官职也成为了王皇后之子汉成帝得以顺利登基的有力保障。之后卫尉一职就在王氏家族中互相传递,王凤的外甥淳于长在他之后就接任了卫尉一职,目的就是要掌控皇宫的禁卫。所以,出于同样的目的,两汉君王都选择了自己最信任的人出任执金吾这一职位。而且,执金吾(中尉)直接可以进行执法,武帝时期的酷吏集团正是借助了该职位的特殊性,才可以大兴牢狱为汉武帝铲除异己。不过该职位的职能有时也过于残酷,担任过执金吾的官员很少有人能够再次高升,进入三公序列。除了西汉的周亚夫、杜周,东汉的梁商、梁冀父子之外,很多人都止步在了诸卿这一层级上。
跋扈将军梁冀
其次,两汉特殊的政治生态也影响了执金吾的政治生涯。西汉时期,国家基本上处于长期的稳定状态。除了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外,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内部战争。而执金吾主要负责的是京师的稳定,这导致执金吾很难建有大功。执金吾出身的丞相周亚夫也正是在七国之乱中建功立业才能够平步青云。而且,在前文笔者表述的西汉京畿防御体系之中。执金吾的属下主要守护在长安之中,和皇帝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论皇帝的亲近程度远不如在皇帝御前护卫的郎中令(光禄勋),晋升的机会也比较少。两重因素叠加,自然就使得执金吾的仕途并不平坦。然而,到了东汉后期,政治核心动荡纷乱,执金吾拥有军权自然也遭到众人的忌惮和打压,这一职位也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所以,党同伐异、落井下石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是导致东汉末年执金吾大量被杀的原因。
两汉执金吾的政治生涯对于后世的影响
汉代执金吾“位卑而掌重权”,加上长期为皇帝宠臣、外戚势力所掌握,权势熏天。加上“执金吾缇绮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期搂壮矣。”所以汉光武帝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慨。
汉光武帝像
但是由于其职位的特殊性以及两汉政治生态的转变。执金吾的权力上一直都处于被削弱的状态。到了晋代重新统一之后,国家的内部诸卿中已经没有执金吾的存在。据《晋书》记载: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
当中已经不见了执金吾的身影,其职责基本上都分给了卫尉和光禄勋。而军队的方面则是由新兴的专职将军所承担。到了魏晋时期,文武的分野开始有了最初的显现。虽然也有允文允武的成分存在,不过将军的数量已经大大增多,执掌也有进一步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卫尉和光禄勋也逐渐淡出了历史,据《晋书》记载:
“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匠、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哀帝兴宁二年,省光禄勋,并司徒。
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左右都候,南北东西督冶掾。及渡江,省卫尉。”
晋武帝司马炎像
由此可见,国家在实现了完全的文武分置之后,军事方面基本上都开始交付郎将、将军等统一指挥。政府内部的文官体系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兴建与发展,这对于国家制度方面的前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执金吾一职源自秦代,最初称为中尉,汉武帝时期改为执金吾。主要负责首都的稳定以及应对各项突发事件。由于掌握部分军权,一直被皇帝视为要职,地位显赫。在东汉时期更为外戚所垄断,宠信备至。不过,成于斯毁于斯,在东汉后期政治纷乱之际,执金吾一职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很多任执金吾难以善终,逐渐被权臣控制。晋朝重新统一后,执金吾一职被取消,随着文武官职的分界越发明显,军事力量逐渐完全归于军方将领。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完善制度的保证,对于中华文明的演进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汉书》,《后汉书》、《晋书》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