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关于社会学的思想及其影响
百年漫漫留学史
——姚蜀平先生所著《回首百年路遥》读后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凡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保持开放和交往,我们就发达强盛;什么时候闭关锁国,我们就停滞衰弱。现在我们说的汉唐盛世,也正是我们中外交流频繁,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的时代。
宋代以后,我们逐渐自以为天下第一,夜郎自大、闭关锁国。而恰好在明代以后的三百多年,西方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发展、产业革命、民主共和;而中国还是专制、保守、落后,不思进取,这就是**战争败于西方,后来又面临列强瓜分异族入侵的背景。
从明末到**战争的200年间,虽然有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介绍西方天文学、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大体上影响面较小,何况当局有时还采取抵制和排斥的态度。只有在**战争惨败后,才激起有识之士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这就是“师夷制夷”。此后,派出留学生,就成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漫漫百年间,留学生带回了西方的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现代教育、革命学说、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也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留学生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一部百年来留学史,也就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正因为此,留学生一直受到史家的关注,有关中国留学生的史料、专著、史话、论文不断涌现。其中,最近出版的姚蜀平先生积三十年之力完成的著述《回首百年路遥——伴随中国现代化的十次留学潮》是一本独具特色的专著。
首先,该书别具一格,将百年留学归纳为十次留学潮,即清末幼童留美、清末留欧、辛亥革命前后的留日活动、五四运动之后的庚款留美、赴法勤工俭学、抗战前后的留学与归国、留苏热潮、台湾学人大规模留美、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新热潮、声势浩大的新世纪留学。
这种分段叙述与有的学者将百年留学史划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三段是很独特的。三段划法是着重考虑政权更替对留学政策的影响,而姚著则着重从社会思潮、文化和经济背景对留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对留学生的人员构成、出国学习的内容乃至学成回国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深刻的。例如清末幼童留美,正当国内洋务运动开展,出国学习以工程实务为当先,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佼佼者。再例如,民国初年的留法勤工俭学,正当革命思想传播时期,留学生多为下层穷苦学生,一批人为探求革命道理而留学,其中出现了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蔡和森等一批著名的革命家。这本书在谈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的公派流苏热潮之前,首先追溯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一批革命者留学苏联,在那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列宁的著作,后来回国担任各方面的领导工作,例如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张闻天、王稼祥、杨尚昆、蒋经国等,中共“1956年当选的八大中央委员总共96人,留苏的有41人,约占总数的43%;”共和国最初的“军事领袖中,10位元帅中有5人曾留苏,10名大将中有3名曾留苏,此外,还有7名上将、8名中将、 6名少将曾留苏。”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随着新政权建立最重要的任务逐渐转到把落后的中国经济改造为现代工业国,所以留学人员所学专业大都是工程技术,回国后都成为新建的国营工业厂矿的技术负责人,选派的留学人员多为革命干部子弟、出身好学习好的高中生或年轻干部,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后选定的。
第二,这本书在全面介绍百年留学的方方面面的同时,特别着重介绍近几十年留学的新情况。中国人出国留学是不断发展着的,整个清末到民国时期留学生的总数也不到区区六万之数,而1949年之后,迄今已达数百万之多,据教育部发布的数字,仅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52.37万之多。人数多了、规模大了,可记载的史实也必然更丰富多彩,这就使本书采取厚今薄古的叙述原则,对于近年来出现的与留学生有关的事件,包括留学生的外语培训、选拔、考试、吸引留学生归国的千人计划等侧面,尽可能详细地叙述。对于像由李政道倡导的CUSPEA(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即留美物理研究生和后来的CUSBEA(留美生物研究生)的起因和过程以及该计划培养的出类拔萃的人物,都做了仔细的介绍。特别是对于近年来留学以自费为主、留学生低龄化和随出国移民潮伴生的子女从小接受美国教育,展现的中西教育思想的差异并由之引发的矛盾和思考,乃至对于国家今后留学的宗旨、政策改进的方向与期待,也都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已有的留学史书籍,特别是台版留学史的书籍和资料,大多介绍到1949年以前。以后的留学情况戛然而止。读姚蜀平的这本留学史,能够弥补这种遗憾。
最后,作者姚蜀平的专业经历也赋予本书不可取代的特色。她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后又在高能所工作,对科技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几十年里她采访和请教过中国科学界的名人周培源、钱临照、王竹溪、褚圣麟、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黄昆、彭桓武、王淦昌、卢鹤绂、李林、杨澄中、施士元、孟昭英、汤佩松、冯德培、杨承宗等,在美工作期间又访问了40多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及工程师,他们中有任之恭、林家翘、吴健雄、杨振宁、丁肇中、张捷迁、范绪筠、吴大俊、郑洪、田长霖、吴家玮、沈元壤、卓以和、梁佩璐、林同骅等。这批学者,要么是我国一个科学方向的奠基人,要么是中国科学界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由于这种独到的经历,她与专攻历史的学者写出的留学史就有所不同。在写到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人物和事件时,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所以,在书中介绍有关叶企孙、彭桓武、赵九章、张益唐等的经历时,娓娓而谈,使你觉得真切而生动。因此,如果你是一位对中国近代科技史有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由于有以上的特点,我想,即使你已经读过关于中国留学生的《通史》、《全史》、《史话》等不少留学生史的著作,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读后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收获。
2017/8/4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