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的镜像理论(拉康的镜像理论出自哪本书)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拉康的镜像理论(拉康的镜像理论出自哪本书),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作者仰海峰 /节选自《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慧田哲学公众号「zhexue-ht」 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拉康的镜像理论(拉康的镜像理论出自哪本书)

拉康的镜像理论有两个重要的支撑要件:自我认同与自恋。

按照拉康的看法,镜像阶段是人类心理发展、人类与世界关系的一个必经阶段。在0-6个月时,婴儿就产生了对自身躯体与外部世界的意识,但这种意识是片断的,是对身体各部分的意识,各个部分之间是一种分离的关系,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6个月之后(到18个月),幼儿开始涉及到主体性的辨认现象,即“他在遇到自己镜中的形象时表现出欢天喜地的样子和寻找部位的游戏”。[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拉康认为,虽然6个月大的幼儿在智力上远远落后于大猩猩,但就其能在镜中辨认自己的形象而言,这是任何猴子所无法比拟的:

“他要在玩耍中证明镜中形象的种种动作与反映的环境的关系以及这复杂潜象与它重现的现实的关系,也就是说与他的身体,与其他人,甚至与周围物件的关系。”

正是在这个阶段,幼儿通过镜中的形象,第一次实现着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中的主体功能”。[同上,第90页]可见这个阶段对于人生而言,其意义不可估量。

但这个认同过程,在拉康看来是在镜像中完成的,或者说在认同过程的深层中,幻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拉康的分析,在镜像中获得的主体的形象,是一个“理想我”,这个“理想我”构成了所有次生认同过程的根源,也就是说,后来人们都以这个形象作为自我认同的基础。

这个理想的我是什么?“在于表现了情感的动力,在这种动力中主体将自己从根本上与自己身体的视觉格式认同起来。……这个格式塔是一个理想的统一,是个有益的意象”。[同上,第110页]这个理想的我是一个意象,在这个意象中,“主体借以超越其能力的成熟度的幻象中的躯体的完整形式是以格式塔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在一种外在性中获得的”。[同上,第91页]

在这种外在性的获得过程中,重要的是这个形式将自我的动因于社会规定之前就置在一条虚构的途径上,而这条途径再也不会为单个的个人而退缩,而不管在解决我和其现实的不谐和时的辩证命题的成功程度如何。这种理想化的虚构还会产生种种转换,将“我”与人自己树立的塑像,与支配人的魔影,以及与这种制作的自动机制联结起来,当这种镜像深入到心中时,在“这样的重现中异质的心理现实就呈现出来”。

拉康的这个分析,实际上在揭示经典哲学中异化的心理是从何而来的。拉康认为,这种异化的观念早在人类幼儿期的自我认同中就形成了。当镜像阶段建立起机体与它的实在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建立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时,“这种与自然的关系由于机体内在某种开裂,由于新生儿最初几个月内的不适和行动不协的症状所表露的原生不和而有所变质”[同上,第93页]。这充分表明,镜像中的自我认同是在幻象中完成的。

拉康进一步认为,这种自我认同,不仅是一种幻觉,而且是一场悲剧。当个体从理想我来认同自己时,其内在的冲动恰在于从匮乏奔向预见的先定,即“它策动了从躯体的残缺形象到我们称之为整体的矫形形式的种种狂想——一直到建立起异化着的个体的强固框架,在这个框架以其僵硬的结构将影响整个精神发展。由于,从内在世界到外在世界的循环的打破,导致了对自我的验证的无穷化解”[同上,第93页]。

这场悲剧在于,其认同实际上恰恰是精神分裂等症状的根源,也是固念精神症的机制。因此,对拉康而言,异化永远不可能被抛弃,也没有消除异化的道路,认为异化可以消除,正是拉康所要批判的镜像迷恋。

对于拉康而言,在镜像阶段出现的原初异化则被视为在社会中随机地纺织它自己的路。

主格之“我”的“异化的命运”就是指,个体永远与其本身处于不一致之路:主格之“我”不知疲倦地倾注于凝结一个不可能被凝结的主体性过程,倾注于将凝固性引入人类欲望这一变动不居的领域。[玛尔考姆?波微:《拉康》,牛宏宝、陈喜贵译,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而这种利比多的倾注,拉康认为正是一种病态的“自恋”。在拉康的思路中,镜像构成了一切幻觉与精神分裂的来源。

拉康关于镜像的论述,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了鲍德里亚:

首先,镜像是一种认同方式。在拉康那里,认同的对象是置于镜中的影子,而在鲍德里亚这里,主客体的分离,认同的对象是客体,这种客体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当下社会,在镜像中完成的认同就是对社会的认同,这是批判性精神的丧失。

其次,认同是在幻觉中完成的,但在其直接意义上,恰好构成了自主性主体的建构,认同是对外在客体的打破,认为是按照不同于外在客体的方式在言说自我。

第三,认同的过程也是精神分裂的过程。但在鲍德里亚这里,精神分裂的基础并不简单地只发生于意识中,而首先来自于社会生活,这一点,构成了鲍德里亚后来讨论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点。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