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大阅兵时间 历史文化背景介绍

中国阅兵历史悠久,起源于上古时期,最早阅兵的领袖,有人认为是黄帝,有人认为是大禹。说黄帝阅兵,理由就是《史记》中的记载,黄帝轩辕“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据《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有学者认为这次会盟举行的仪式也是一种阅兵。

2019年中国大阅兵时间 历史文化背景介绍

我们今天说的阅兵,主要还是指在节庆、出征、迎宾等重要时刻举行的检阅武装力量的仪式,“阪泉之战”和“涂山之会”这两个事件,最多只能看作是阅兵的雏形,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阅兵颇为不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阅兵仪式。

周朝时期,国君每年组织四次大规模的狩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当时的阅兵也叫“观兵”。“观兵”在西周金文中就有出现,在《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也经常出现。如《左传·僖公四年》“观兵于东夷”,《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庄王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说法,《左传·襄公十一年》“围郑,观兵于南门”等。其中最有戏剧性的观兵是宣公三年(前606年),楚庄王观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对夺取周朝天下表现出明显的野心。这个故事也是“问鼎”这个典故的由来。

秦代取消了周朝春夏秋冬结合狩猎举行的阅兵,只在秋季阅兵。汉代阅兵继承秦制,相关仪式已经非常成熟,一般每年秋天在京城和各郡国,都会组织校阅活动,这种阅兵一般叫“讲武”。其中京城的讲武阅兵,叫作“乘之”。据《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七《兵考九》记载:“汉承秦制,三时不讲,唯十月车驾幸长安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名曰‘乘之’。”各郡国的讲武,叫作“都试”,也叫“秋射”,是各个郡国由太守、都尉检阅地方武力的大规模军事演练。东汉光武帝年间,为了集权中央,取消了地方的都试。

中国古代最早直接使用“阅兵”这个词汇,很可能是在汉献帝建安年间晚期,当时实际掌握首都政治权利的是魏王曹操。《晋书》卷二十一记载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相关部门上奏,“古四时讲武,按汉西京承秦制,三时不讲,唯十月都试金革。今兵戈未偃,士众素习,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阅兵”。就是建议在秋天举行名为“阅兵”的大型检阅和演练军事力量的活动。这年十月的大阅兵,魏王曹操“亲执金鼓,以令进退”。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任魏王,也“阅兵于郊”。就是在这一年,曹丕正式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曹魏。

唐宋阅兵也非常频繁,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几乎每年都举行讲武校阅,宋太祖曾经一年七次检阅水军。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非常璀璨的时期,留下了不少关于大阅兵的诗文精品。据学者考证,唐玄宗开元九年,曾经以“大阅”作为进士考试的赋题。所以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文苑英华》卷六十四中有两篇当时的《大阅赋》:“旌旗裔裔而风飞,士马嚣嚣而云萃。竟泽弥谷,殷天动地。衔枚无声,击鼓作气。雕弓月满,宝刀霜利。申前驱,诛后至。为三表而有节,历千古而不坠者也。”现在读起来还能感觉到当时的气势。

明朝,每年都会组织阅兵,皇帝都应该参加,这是一种“定仪”。基本上每年一次考阅,三年一次大阅。永乐皇帝数次亲征,出发前都会组织阅兵。

在没有照相机,更没有直播的中国古代,阅兵的盛大场景往往只留存在古籍中的几句表述里。但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外国画家,用手里的画笔记录了一次盛大阅兵仪式上的主角:乾隆皇帝。更有一群宫廷画家,用画笔定格了大阅兵仪式的场面。乾隆皇帝在继位后的第四年,曾在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检阅八旗官兵,这也是他第一次大阅兵。二十年后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他又举行了一次大阅兵。这两次阅兵,意大利人郎世宁都绘制了《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2019年的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展示出经过70年发展后的中国实力。在我国数千年的政治军事史上,曾经有过很多次载入史册的阅兵,而七十周年大阅兵的规模和创新,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阅兵仪式。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