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掠过理想职业考试
距离电视剧《奋斗》开播,已经过去了15年。这15年,青春剧经历了多次迭代,但《奋斗》仍在那里,是鲜活的、富于朝气的地标。
与其说《奋斗》描绘了80后的真实生活,不如说是为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提供了认同——饱满的人物形象超越了不乏荒诞的剧情,引发了他们的共鸣。那坦荡的不完美,愣头愣脑的意气风发和鲁莽的乐观主义属于那个年代,也属于80后的青春。
文|叶三
图|《奋斗》剧照
1
2007年,32集的青春时尚剧《奋斗》开播。第一集中,一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最后一节课上齐声喊道:「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我们一天也不能等!」
激昂的青春宣言点了题,也奠定了整部剧集的调性。《奋斗》以几名北京青年为核心,展现了他们毕业后几年的生活,讨论了爱情、婚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诸多话题。
《奋斗》的编剧是出生于1968年的石康。本世纪初,石康曾以表现70后生活的三部小说《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被称为青春文学作家。
2006年,石康与导演赵宝刚在北京东三环的一家酒店里攒剧本。在此之前,石康创作了多部影视剧本,除了2001年冯小刚导演的《大腕》外均无声无息。经过一番争论,剧中人物的年龄定为「80后」,比石康的「青春三部曲」年轻了整整一代。这来自于赵宝刚的坚持。
石康的「青春三部曲」秉承了王朔开启的京味叙事风格,而比起王朔的挑衅姿态与愤世嫉俗,石康作品的自述色彩浓重,更为颓废、迷茫和玩世不恭。那是八十年代的启蒙时期过后,70后一代人在世纪末低潮中以文学为载体的自我表达。「青春三部曲」一度销量巨大,但石康声称纯文学写作没能为他带来太多收入,他是为了买房才下海写电视剧。
1989年,《十六岁的花季》开启了我国的青春校园剧先河,之后的《十七岁不哭》和《十八岁的天空》标志着这一类别的成熟;1998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则进一步确立了青春偶像剧的模版: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走出校园,迎接爱情、青春和更广阔的生活。
2001年,由日本漫画改编的《流星花园》大获成功,导致大量仿制品出现,一时间,内地青春偶像剧市场被各种日韩、台剧风格的悬浮剧充满。
作为一名资深导演,赵宝刚敏锐地感知到,市场正在呼唤能提供本土共鸣的青春剧。而且,比起石康写熟了的70后,80后才将是这部电视剧的目标观众——随着新世纪的来临,80后已经成为电视剧的主力观众。
几个月后,《奋斗》剧本完工。石康说「剧本每一个段落都隐藏着赵宝刚导演的名字」,赵宝刚则说:「现在,这是一部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电视剧,我觉得这很重要。」
很快,市场证明赵宝刚当初的判断是准确的。那一年,《奋斗》以6.3%的平均收视率稳居北京地区收视第一;几名主演大火,若干台词被整理成金句合集在网上流传并成为了观众的口头禅;年轻人们模仿男主角陆涛,把马球衫的领子立起来,送哨子给女朋友当作生日礼物……《奋斗》成为了当年现象级的电视剧。
石康这样概括这部剧的主题: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很高兴可以通过娱乐这个手段,把这些严肃的问题告诉大家」,他这样说,「引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思考——我是一个什么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生活对我来讲是有意义的。一定要结合自己,认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为此奋斗(石康:了解自我是《奋斗》的永恒主题,中国青年报,2007)。」
没有北京户口的露露
3
写《奋斗》时,石康说他印象中的8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按上一代的标准,更自私自利一些」。《奋斗》中的年轻人确实如此。以2022年的标准来看,《奋斗》中年轻人的行为完全称得上胡作非为。
他们劈腿,闪婚闪离,堕胎,打架酗酒,想到什么就干什么,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每个人都有显而易见的缺点,陆涛恃才傲物,夏琳骄傲固执,向南好色懦弱,华子逃避责任,杨晓芸俗气,米莱矫情,露露虚荣。但是同时,这些人物身上也有着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共性:他们对朋友满腔义气,渴望发财又蔑视金钱,他们没有怨气,鄙视自怜,他们自己给自己打鸡血:「越被人嘲笑的梦想,就越有实现的价值。」
《奋斗》的人物塑造,几乎完全依赖其狂欢、游戏型的语言风格。如米莱对夏琳说:「我真是嫉妒你,你又穷,又漂亮,又有才华,我真是嫉妒死了」;杨晓芸和向南在离婚办事处吵架时,互相争辩的是对方还爱着自己:「我告诉你,我就是你的初恋,我就是你的最爱,我就是你离不了的婚」;夏琳和杨晓芸做完人工流产手术后,跑到西山上对着北京城大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也要按着我的意愿去生活,我一定会努力,一定会幸福……」
电视剧里的「心碎乌托邦」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