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简介 人物传记介绍
“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不少人都对电影《阿诗玛》插曲耳熟能详,创作这首歌曲的著名电影音乐家葛炎今年迎来百年诞辰。以“影苑百年谱华章 乐坛薪火创未来”为主题的纪念活动12月13日至26日在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虹口区图书馆曲阳分馆)举办。葛炎家属、电影学者、音乐人齐聚一堂,共同纪念这位杰出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研讨交流他的创作对于当下的意义。
从抗日战争起一直伴随着葛炎的小提琴(现存上海电影博物馆)
疫情期间,葛炎的家人在整理葛炎手稿时,萌生了将新老两版《渡江侦察记》音乐总谱捐赠的想法。老版《渡江侦察记》于1954年上映,新版《渡江侦察记》配乐被改编成大型管弦乐曲《百万雄师过大江》。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从1993年开始就将收藏影视相关文献作为重点,得知葛炎家属有这样的意愿后,立刻对接。葛炎夫人陈捷因年龄和身体状况不能亲自参加活动,她通过视频表示,“这些手稿见证着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电影音乐的探索历史,能给电影和音乐研究工作者帮助和启发,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在纪念活动上,著名作曲家黄准、吕其明特地发来视频致辞。黄准表示,“葛炎和我都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音乐人,是从东影到上影的老同事、老战友。他是一位很讲原则、很有威信的作曲组长,一生中创作了几十部电影音乐和独立音乐作品,尤其是《阿诗玛》取得了很大成功。”
2022年11月18日,黄准为葛炎诞辰百年纪念活动题词(李四摄)
吕其明回忆,1949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华东军区文工团集体转业到上影厂,自己被分配到管弦乐队拉小提琴。1950年初葛炎从东影调来上影工作,任作曲组组长。这一年,上影厂拍摄了十多部故事片,其中《农家乐》和《女司机》都是葛炎作曲的。“他的作品引起我特别的注意。当时我在乐队演奏时,感到葛炎同志的作品很有生活气息,和影片的主题、思想感情、风格结合得很好,旋律流畅,也很美,特别是知道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女儿》也是他作曲的,更是肃然起敬。”
(左起)黄准、高田、葛炎、吕其明、向异
1955年,吕其明调回上影,当时葛炎已经完成《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两部重要电影的作曲任务。两人同在一个作曲组,吕其明发现葛炎虽是一位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但平易近人,诚恳谦和。有一次,他发现葛炎身体不太好,走起路来前胸不平衡,后来才知道,葛炎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生病,左肺被切除了,这又使吕其明对他肃然起敬。
1949年2月在东影厂(中间白衣者为葛炎,左侧为厂长袁牧之)
葛炎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音乐创作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音乐作品。吕其明介绍,葛炎在接受创作任务后,非常重视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找灵感,使音乐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情。同时,他非常注意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在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吸收营养。因此,注重保持音乐的民族性、是他创作的特色之一。
葛炎(二排右3)于1981年12月在中国电影音乐学会成立大会上
吕晓明认为,上影厂在全国最引以为豪和惊艳的阵容其实是作曲组,而葛炎是中国电影作曲家中最早有艺术观念的,“传统中国电影作曲大都是模仿好莱坞无声片现场伴奏的模式,起到强化戏剧冲突、渲染气氛的作用,但葛炎在为《聂耳》作曲时,以聂耳的歌曲作为素材创作,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把音乐和剧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阿诗玛》同样有音乐歌舞片的元素。他一直在探索怎么把音乐融合到整个电影中,把作曲放在电影综合艺术的背景下再三考量,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影片《芙蓉镇》剧照
影片《枯木逢春》剧照
本次活动由虹口区文旅局、虹口区新闻出版和电影管理办公室、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承办。12月14日《阿诗玛》举行导赏活动,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还同步举办“纪念电影音乐家葛炎诞辰百年专题展”,首次公开展出葛炎的音乐手稿文献、照片、奖章、影片光碟等藏品,展览将持续到本月26日。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除个别注明外,均由葛蔚平提供
来源:作者:钟菡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