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子女励志名言
康同薇:中国最早的女报主编康同薇(1878-1974 年),字文僴,号薇君,康有为大女儿,原配张云珠之女,清末妇女界的先进人物。
1878 年12 月,康同薇出生于广东南海。因为有一个倡导维新改革的父亲和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康同薇免去了缠足穿耳之苦。她的榜样作用还影响了妹妹们,康家的新一代女性都不再缠足,也不穿耳眼。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亲康有为的有意培养,使康同薇自小就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小小年纪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和事业上的积极追随者。
康同薇天资聪颖、勤学强记,很快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基础,历史地理、文化典籍、西学技术,皆有很深的造诣。15 岁时,康同薇根据《二十四史》编纂《各国风俗制度考》,后翻译大量日文书籍,协助父亲康有为编纂《日本变政考》和《日本书目志》等。在父亲的理想中,康同薇最好做个报馆主笔或编辑记者,成为一个知识女性。为了当报馆主笔,康同薇发奋阅读、不断练笔,写出的文章日益气势磅礴。
1897 年2 月22 日,维新派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作为华南宣传阵地。康同薇成了一名记者,并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宣传者。由于她掌握了英、日两门外语,因此又做了兼职翻译。她的《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和《女学利弊说》等论文有相当见地,是她的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
1898 年7 月,康同薇与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等在上海共同创办了《女学报》,这是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的、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不仅在内容上为妇女的权利鼓与呼,还勇于向歧视妇女的传统习惯挑战。康同薇还参与了梁启超等人主办的第一所中国自力女子学堂,她对中国女子教育的重视和对女学的精辟论述,在近代教育史上起到了先导作用。
“戊戌政变”后,康同薇携母出走澳门,一直居留海外。1974 年,康同薇病逝,享年96 岁。康同璧:中国第一个到达印度的女性
康同璧(1883-1969 年),字文佩,康有为与原配张云珠次女,历任万国妇女会副会长、山东道德会会长、中国妇女会会长。
康同璧是康有为12 个子女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她从小聪明伶俐,10岁熟读经史,通英语、算学,性格倔强,胆识过人。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开始了长达16 年的海外流亡生涯。姐姐康同薇陪伴在父亲身旁,年幼的康同璧则被送往香港投靠亲戚,之后又到了日本和加拿大。
1901 年,康同璧从日文报纸上得知父亲从日本转而流亡印度,即决心赴印探父。她不顾家人的劝阻,不畏路途艰险,于1902 年春,在慈禧太后的严控下,女扮男装,逃出京城。一路过关斩将,她终于到达印度。当康有为看到寻父启事,才知女儿康同璧到来,顿时老泪纵横。当时,英、印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位东方少女的壮举。而康同璧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到达“西天”的女性。建国后,毛泽东初见康同璧,便翘起大拇指说出她那句豪气四溢的名言:“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1902 年12 月,康同璧返港省亲,并受父亲委托赴欧美演说国事。1903年,康同璧抵达美国,既为读书也为父亲的维新党争取海外支持。她在华盛顿州塔克马市创立了保皇会妇女分会,之后前往旧金山、芝加哥等地,最后抵达纽约市。有资料记载说:“年轻的她能在众多华人与非华人聚集场所用广东话或英文从容演说。”
1949 年1 月,傅作义召集北平的学者名流开会。康同璧慷慨陈词:“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物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毛泽东对她在非常危险复杂的情况下敢于凛然直言极为赞赏。新中国成立后,康同璧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并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上世纪50 年代,康同璧的儿子定居美国,她却带着女儿留在国内。有人问:“康老为什么要留在大陆?”
她答道:“我要在这里做些事,给先父修订年谱,整理遗书、遗稿。”康同璧晚年从事康有为遗著的整理工作,先后撰成《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和《万木草堂遗稿》等著作,为康有为生平和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文革”中,对一些被打倒的民主人士,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康同璧却毫无顾忌地亲近他们并给予关爱。1969 年8 月17 日,康同璧病逝,享年86 岁。(凌子/文)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