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全早教革命的历史意义
根系教育概谈06:婴幼儿潜能诱发的基本原则
曾一平
婴幼儿潜能诱发的基本原则,即“三适自然”原则。所谓“三适自然”的诱发原则指的是:适当的诱发契机,适合的诱发因素,适宜的诱发方式,自然而然、不露痕迹的诱发策略。
一,适当的诱发契机
有效诱发婴幼儿潜能的第一原则,就是要把握适当的诱发契机。契机不当,难免招致反感或抵触。
比如要诱发孩子的感觉统合潜能(体能诱发),就需要寻找孩子精神饱满,情绪活跃,兴致高昂这样一种契机。不然,孩子便会反感或排斥。
又比如对于孩子视觉语言(文字及书面语言)潜能的诱发,就需要选择孩子其他兴趣淡漠这样一种契机。如果几个孩子游戏玩得正高兴,或者已经流露出困倦的神情,这时你偏要引诱他来识字阅读,孩子绝对抵触,即使勉强接受,也很难有良好的效果。换句话说,所谓适当的诱发契机,就是见机行事,因势利导。
二,适合的诱发因素(诱因)
所谓“诱发因素”指地是诱发婴幼儿潜能的一些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含必要的物质条件、环境氛围、声光信息、必须借助的一些诱发器具等等。这些诱发因素还必须适合孩子在不同成长期的身心特点。
比如:
要诱发孩子的口语潜能,家长经常性不失时机的口语示范、面对面的交谈、聆听家庭成员的交谈、聆听电视播音等等都可以成为相应的诱因。假如孩子出生之后一直没有接触类似的诱因,便永远也不能学会说“人话”。接触得越早,越频繁,孩子的口语潜能诱发效果越好,开口说话的时间就会提前,口语表达能力越强。
在四川民间有的地方有一种“逢声”的传统习俗,就是在新生儿即将降生之前,挑选一个堪为“楷模”的成人待在产房外面,当孩子呱呱落地之时便高声喊一句吉祥话传进新生儿的耳朵里。这便是新生儿来到人世之后所听到的第一句“人声、人话”。在当地民间这就叫做“逢声”。当地人认为:孩子遇谁逢声,今后的人格、品貌、才华及个性特征等等便随那位逢声之人。仔细想想这当中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口语作为一种富有人文内涵的传输工具,其中必定带有说话人的诸多能量与信息,新生儿来到人世所听到的第一句“人话”所产生的心灵印记必定是尤为深刻的,对其今后的影响力自然远远大于其后所接触到的人声、人语。就根系教育角度而言,选择适合的人逢声,自然便是为新生儿选择适合的潜能诱因。
要诱发孩子识字阅读的潜能,婴幼儿字卡、读物、有文字的物品包装、街头标语口号,家中悬挂的书法作品等等都是可资借用的诱因。但只有这些物质条件方面的诱因条件还不充足,这最多也只能诱发孩子对文字的关注,还必须有成年人的示读 引导作为更为重要的诱因。孩子早期识字阅读,对孩子智力潜能的综合性诱发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在上述诱因的选择还有一个因素需要充分考虑,那就是识字阅读的内容需要贴近生活,形象感比较突出的文字。比如字卡的选字,需要尽量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一些文字,在人物称谓方面,由选择最亲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起步,然后逐步扩展到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等等文字;在家居用品方面选择自己家中最突出的,孩子感受较为突出的物品名称;在动植物、天体、人体活动等等方面也同样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文字、词汇。这对于孩子通过熟知的人或物认识文字,自然地建立“物品与文字之间的关联”,自然地领悟文字、词汇的含义大有益处。
要诱发孩子的肢体语言潜能,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肢体语言示范便是必不可少的诱因。比如用点头表示认可,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肯定,左右摆动手掌表示否定,鼓掌表示欢迎等等肢体语言,都离不开家长在孩子面前频繁而有效的示范。
对于一岁左右的婴儿,家长带引孩子做肢体游戏,不但大大有利于体能的诱发,还同时有利于孩子的肢体语言潜能、口语潜能、思维潜能的诱发。比如一个简单的《斗虫虫》游戏(如下图),家长让孩子两只手捏成拳头,两个食指伸出来,反复唱着歌谣:“斗虫虫,虫虫咬手手,虫虫虫虫飞啦…..”跟着歌谣的节奏,把指尖碰一碰,最后在“虫虫飞啦”的时候把两只手大大地打开。这游戏不仅好玩,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想玩就玩,非常方便,孩子乐此不疲、趣味无穷啊!在游戏中,孩子听着歌谣,口语潜能得到诱发;孩子看着两只像虫虫一样的手指,也顺便诱发孩子的想象力;随着两手的比划,肢体潜能得到诱发。当歌谣唱到最后“虫虫虫虫飞啦”时张开双臂,“飞”的感受与想象便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中。
如果要诱发婴幼儿的乐感潜能,适时播放适合婴幼儿的音乐便是最好的诱因,孩子在聆听、感受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音调、音量等乐感便自然而然地形成敏感与领悟。孩子越早、越频繁地接触音乐,对于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发音音色、想象能力等等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诱发婴幼儿潜能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就普遍存在,大量存在,举不胜举。关键是需要家长要善于发现,有效地运用,其核心之点就在“用心”二字。
三,适宜的诱发方式
诱发潜能适宜的方式方法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其难就难在“适宜”二字,若方式方法不适宜于孩子,再多的功夫、再好的条件也是白搭。要攻克这一道难题,第一是要勤于学习,向书本上学,向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学习,向专家学者咨询请教。第二是要长期践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摸索、总结、分析,逐步提升。
何为“适宜”?
下面举出一些实例给大家一些启发。
比如诱发孩子识字阅读的潜能,除了适当的契机(吃饱睡足情绪好)、适合的诱因(字卡、读本等等)之外,适宜的诱发方式尤为关键。
1,对牛弹琴
意思是不必太在意孩子是否理解,吸收,只要时机恰当,条件具备,便给孩子适当的信息刺激。换句话说,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种方式最适合还未开口说话的孩子。
比如在教孩子喊“爸爸、妈妈”的时候,顺便将写有“爸爸”或“妈妈”的字卡在孩子眼前闪现。至于孩子是否会马上认识字卡上的汉字完全不必理会,家长只管做就行了。这种方式虽然很难取得即时性效应,但却对孩子的视觉、听觉,大脑思维等潜能都能够起到一定的诱发作用。时间久一点,即使孩子还不能够开口叫“爸爸”、“妈妈”,但他却能够分辨并指认出哪一张字卡上写的是“爸爸”,哪一张字卡上写的是“妈妈”。由此可以证明,孩子在开口说话之前便可以学会识字。
2,零敲碎打
婴幼儿识字阅读潜能诱发,没有固定的程式、目标、计划、进度,更没有排定的课程表、固定时间点。只是以逐步增加识字量、阅读量作为一个大致方向。最为常用的方式是“零敲碎打”,即利用一些零星的时间,在有意无意间适当采用浸润式的渗透和影响。诱发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一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在几秒、十来秒为止,两岁左右的孩子在3-5分钟左右,三岁以后的孩子慢慢延长至十分钟左右,绝不超过十五分钟。切忌急功近利,追求进度及短期效果。否则,识字阅读不但成了家长和孩子的压力与精神负担,还会造成孩子对识字阅读的反感与抵触,更为严重的是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趣味诱导
兴趣是最有效的动力!诱发婴幼儿识字阅读的潜能成败的关键是引发孩子识字阅读的兴趣。切忌把识字阅读弄成课程或学校课堂教学的模样,要把原本呆板、枯燥的识字阅读转化为一种有趣的玩耍或游戏。要凭借兴趣来吸引、诱导孩子(一般称之为玩字宝宝的游戏)。游戏的种类与方式多种多样。
比如:带领两岁之前的孩子玩“找妈妈”的游戏。
事前准备三五张字卡,每张字卡一面写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的文字,另一面贴上他们各自的照片。当多次诱导孩子认识“妈妈”的文字之后,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把几张字卡摆放在孩子面前,开始时先把贴有照片的一面朝上,让孩子通过便是图像找到“妈妈”的字卡,当孩子找到这张字卡之后,再翻过来让孩子认读文字。其后再将字卡的文字朝上摆放,让孩子寻找“妈妈”的字卡,随后再将照片翻过来确认。以此类推,可以玩“找爸爸”、“找爷爷”、“找奶奶”等趣味游戏,以至于其他许多“玩字宝宝”的游戏。在这样的玩耍中,孩子便可以轻轻松松、自自然然、不知不觉地认识许多的文字。在孩子心目中,这种“玩字宝宝”的游戏与其他游戏并无什么区别,如果方法巧妙,孩子对这一类游戏的兴趣还更加浓烈。
4,装模作样
为了引发孩子对识字阅读的浓厚兴趣,家长不妨在孩子面前玩弄一种“装模作样”的方式引发孩子对识字阅读的浓厚兴趣——这是一种间接引导。
一位喜好书法的家长,见孩子玩得有些无聊了,便有意把纸铺在地上用毛笔书写,写的是不到三岁的孩子的姓名。写完后便装模作样地拍手自我夸赞:“嗨呀,我这儿子的名字写得真漂亮!”然后自夸孩子的名字取得多么的好,这孩子今后一定了不起,一定会有大出息!孩子见父亲津津乐道地夸赞自己的字写得漂亮,又夸赞自己今后会大有出息,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立即就来到父亲面前,家长便趁此机会指着孩子的姓名,反复念了几遍。然后叫孩子把写好的东西拿到阳台上去晾晒一下。然后如法炮制,又写了几张,每一张纸上写一个人的姓名,分别是爸妈、妈妈、爷爷、奶奶的姓名,写完之后,叫儿子先把自己的名字从阳台取回来。从不识字的孩子取回来的的确是自己的名字,见此状况家长感到有些诧异,接着又叫孩子先后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名字给取回来,令家长感到异常惊讶的是孩子没有出一次错。过了一阵子,家长又叫孩子在这几张纸上分别找出自己及家人的名字,孩子同样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在短短的时间就能够不知不觉、轻轻松松地认识家中五个人的姓名,而且记得么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这完全得益于家长装模作样的方式突然引发了孩子对于文字的浓厚兴趣,在此情况下孩子又特别地专注。
要引发孩子的阅读潜能,首先引发孩子对书本的浓厚兴趣。要达到这个目的方式方法很多,这里举一个运用装模作样方式引发孩子对书本产生浓厚兴趣的例子。一位有两岁孙子的奶奶,在晚上带孙子上床睡觉时,趁孙子还没睡着的时候,顺手拿过一本书来,可是奶奶根本就不识字,她却一边装模作样地翻书,一边讲一些自己胡编乱造的儿童故事。不久,她的孙子对书本的兴趣远远超过了玩其他玩具的兴趣。孩子的妈妈见此情况之后,便选了一本儿童识字读本,有空时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看着书,自己一个一个地指着上面的字,眉飞色舞地读了起来。没过多久,孩子便不再是随意翻弄书本,先是装模作样地读了起来,后来便开始指着认识的字进行选择性地阅读了。不到半年时间,孩子不但轻轻松松地认识了好几百字,而且阅读也成了她玩耍时的习惯与爱好了。
5,赞赏激励
家长的赞赏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不断诱发孩子识字阅读潜能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成年人尚且需要,更何况孩子呢!因此,在诱发孩子识字阅读潜能的过程中,必须适时给以恰当的赞赏鼓励。
何为“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时机适宜。当孩子流露出骄傲苗头或自满情绪时就不宜赞赏鼓励。当孩子在进行一种新的体验或尝试时,即使效果并不如意,或者很差时,也要想方设法给以鼓励赞赏。在孩子体验尝试的过程中情绪低落时更需要 赞赏鼓励。
何为“恰当”?
所谓恰当指的是赞赏鼓励一定要恰如其分,切忌盲目夸大;同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并及时指出改进的方向或方法。赞赏鼓励切忌空洞的奉承。
比如:孩子刚开始学习写字,肯定很不像样,此时家长即便 是皱 一下眉头表示不满,这对孩子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如果随意夸赞一下“宝贝真棒”,这不但很过分,而且缺乏针对性,让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到底哪个地方棒,如果孩子误认为自己一开写的字就很棒,这便是对孩子判断意识上的一种严重误导。正确的方式是:首先肯定孩子能够拿起笔来写字这一举动;然后让孩子将自己写的字与样板字进行对照比较,看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孩子再写一遍。如此反复多次,每一次反复后家长都要即时指出哪怕是其中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如字形的大小差不多了、笔画齐全了、字没有出格了等等——这样的赞赏鼓励针对性就明确多了,对孩子不断改进就大有益处。
6,步步为营
在诱发孩子识字阅读潜能的过程中,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滚动推进,切忌急功近利、追求进度。尤其是在刚开始时更需如此。
比如对于识字,教了孩子一个两个字之后,需要反复练习、巩固,然后再教一两个生字。在教生字的过程中不忘复习教过的字。先要以认得熟、记得牢为前提。
对于书本的阅读,先得选定一本让孩子反复玩学,如果备有其余书本,则应该收检到孩子看不见、拿不着的地方,以此避免孩子对书本产生喜新厌旧的习惯。
对于能够开口简单表达自己心意的孩子看着书本讲故事,不但要反复讲述,加深其印象,最好让孩子简单复述故事,尽管他讲得支离破碎,东拉西扯,只要能够开口就是一大进步,家长也要加以适当的赞赏鼓励。复述故事不但可以大大增强孩子听故事时的专注力、记忆力,而且对于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等等都大有益处。
四,顺应自然、因势利导
“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指的是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而不是完全的听其自然,放任自流。是在遵循孩子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瞄准此阶段根系教育“净化人心 保护灵性 诱发潜能”的三大着力点顺势而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既是早期根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早期根系教育中必须体现的一大教育特色。
比如:
如何对待婴幼儿的“玩与学”?好玩、贪玩原本是他们的天生,从本质上看,他们玩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玩耍中即使是打打闹闹、哭闹发泄、损毁玩具、撕扯书本等等行为,也不能简单地全盘视为胡闹而加以否定,其中也包含着主动体验、尝试、探索等等积极意义。两岁以前孩子如果是“首发式”主动打闹,大多属于一种体验、尝试,比如孩子对母亲的拍打、抓扯,很多时候是为了以此行为提示母亲他饿了要吃奶,或者是感觉不适需要为其改变当前姿态等等,作为母亲及时满足其要求便是一种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的“教育”。如果是“还击性”打闹,便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举动,适当的自我保护原本是人类求得生存的一种天性,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便完全不必干预或制止,如果超过一定的底线,便是孩子心灵开始污染,从净化人心的角度出发适当地加以干预,这种干预同样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教育。一岁左右的孩子撕扯书本、纸张,两三岁的孩子拆卸、损毁玩具,原本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尝试或探求——尝试一下书本纸张是否会扯烂及扯烂之后的感受,或者探求一下玩具拆卸之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子,由于力气不足或方法不当难免造成玩具的毁损——其毁损并不是他们的本意,这些不但原本是无可厚非的,反倒是家长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或者从旁协助。如果家长加以批评责骂,或者强行阻止,这便是违背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
诱发婴幼儿识字阅读的潜能,更是必须遵循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
这里首先必须明白:诱导孩子识字阅读,并非家长强加给孩子的负担,而是孩子天然灵性中“要学”的欲望与“能学”的潜能所决定的。如果孩子原本就不具备这种欲望与潜能,一切教育都将毫无作用与价值。因此,对于人生早期识字阅读潜能的诱发并不是人为的拔苗助长,或者是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儿童的先天潜能原本是多方面的,就儿童自身而言,他们自身并不具备选择潜能发展的意识,发展什么潜能,完全取决于为其提供的环境条件,如果出生之后就处于狼群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他便自然而然地发展与“狼性”相关的潜能而成为狼孩。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本身就是环境的产物。在人生早期诱发识字阅读的潜能,与其他潜能(比如口语潜能、肢体活动潜能、感觉统合潜能等等)的诱发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提供的客观条件不同罢了。只要不违背“三适自然”原则,便与“拔苗助长,损害儿童身心健康”毫不沾边了。
人生早期的根系教育,与成长期(大中小学)、成熟期(步入社会之后)的普通教育有着极大的区别,其区别在于重在看似无形的潜移默化与浸润,而极少采用家长说教、孩子被动听取、接受的方式,即使偶尔出现被动听取或接受的方式,孩子也是心甘情愿而不带丝毫的勉强或强迫。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种“潜教育”,或者叫做“隐性教育”。
从孩子的体验与感受而言,一切都显得自自然然,顺理成章,毫无外在压力。从本质意义上讲,它有突出的“自我教育”性质,一切外在因素与条件都只不过是为孩子的“自我教育”提供相应的客观保障。【参考资料】冯德全:《早教革命》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