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新东方如何培养优秀学术能力
共读一本好书——《跃迁》
盯住高价值区?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守株待免”吗?未免太消极了吧?恰恰相反,大蛇可以千百年守在亚马孙雨林的水边,因为它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太多改变。
今天的社会选择太多、变化太多、不确定太多,需要你非常努力地观察、发现和验证,最终才能逐渐通过乱象,发现高价值区。
也许你会有疑问:为什么你不直接告诉我哪里是高价值区,而是专门写一本书讨论这种技术呢?
第一,高价值区往往是反直觉、说了你都不信的区域。
我们都有经济学常识,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人儍钱多速来”,这件事马上就变成低价值的了。这些区域不仅是高价值的,而且常常是反直觉,甚至在别人眼里很傻的。
第二,高价值区需要高竞争力。
越是高价值区,越需要高竞争力。如果没有大蛇的身板,河边等待的策略未必有效;如果没有巴菲特的耐心,价值投资不一定能成。
第三,高价值区随着时代在改变。
不信?让我们来举个例子,看一群年轻人如何通过使用高手战略,跨越式成长,成为新东方名师。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2017年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国知识分享市场初具规模,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士超过3亿。我在第一章提到的——培训和表达能力会从一门专业技能变成通用手艺的预言已经成真。近年所有厉害的内容创业者、培训师都不再是只会讲课的全职培训师,而是掌握了讲课这门手艺的各行业的一线高手。
今天如果你也希望做出自己的内容产品,或者未来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培训师,有哪些更快的方式?答案众说纷纭。不过我们的确应该研究下这个时代的高手的出处。今天你看到的知识付费大潮中的一众名师:罗永浩、李笑来、艾力、李尚龙………走得更远的教育家俞敏洪,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李丰,学者王强……他们都来自一家叫作“新东方”的培训机构。
新东方为什么会在上一个10年突然涌现出来那么多名师?这恰好是我在2006年研究的话题。那一年我在新东方国外部讲GRE词汇,刚被选为第一届新东方集团培训师。俞敏洪老师希望我研究下“优秀教师的能力素质模型”,并最终把成果整理成“教师之轮”体系,帮助更多老师成长。
这个研究调查了100多个老师,包括来自大学、中学以及新东方等其他培训机构最优秀的老师,综合出5项核心技能,每个好老师都有这5项技能:
1. 专业知识:在所教授的领域,拥有系统的、科学的、可验证的知识;
2. 课程设计:掌握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合理设计课程的能力;
3.呈现能力: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及包括课件、多媒体在内的形式去表达;
4. 个人魅力: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5.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以及重视内在修炼的系统。
根据这5项核心能力,我们设计出一个“教师之轮”培养体系,提升老师这5项能力,通过“教师之轮”体系培养新老师的效果很好,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在这期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训练课程中,有一群人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人一—他们不是因为比其他人更加聪明或者努力,而是采取了更加聪明的学习路径。
第一次跃迁:用二八法则高效成长
虽然老师同时都需要拥有“教师之轮”的5项技能,却有两种学习路径。一种是“快速循环型”:快速绕着整体5项能力跑一圈,先学最精华的,然后换一项继续练。另一种就是“深耕稳健型”:老老实实在一个领域先做到100分,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领域。
过去的教师成长,往往有一个误区:培训机构的老师在听完优秀老师的课程后,都会以为自己专业知识不够,开始投入大量的专业学习一一这一学就是一年。一年内你四处学习听课,发现要学习的越来越多,于是一直学下去。两年过去,你出师了。你花了百分之百的时间把专业补到百分之百,但还是发现远远落下了——为什么呢?
最聪明的老师懂得“二八法则”——先投入20%的时问,把“专业知识”提升到80分,然后开始研究“课程设置”板块,同样不求百分之百,快速达到80分;下一步是研究怎样才能把它讲得更好的“呈现技巧”,怎样让自己显得更有魅力,最后调整一下自己的学习模式和状态。
这样下来,用单项投入100分的精力,能在5个分项里分别拿到80分,成为一名400分的老师,而相比之下,那些“特别专业”的老师,只有100分。仅仅由于学习路径不同,就有4倍差距。利用“二八法则”,“快速循环型”老师达成了第一次跃迁。
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
我们为什么要开眼界?为什么要读经典书籍?为什么要见大师?为什么要学习底层逻辑?就是需要看到体系、看到全貌,才不会执意在某一个子系统里做到100分,而是利用“二八法则”快速跑通循环。要理解现代社会,这种对于经济学、心理学、科学史、复杂系统底层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很有利于建立全局视野,走通循环,我们在第三、四、五章会反复提到。但这仅仅是拉开差距的第一步。那些用很多时间学好专业的人会认为,虽然我起步慢,但是基础稳啊,我可以用这个方式慢慢地用5倍的时问,学到500分。
其实他们来不及了,因为400分老师获得的细微优势,在未来两步跃迁中,将会被百倍放大一—优秀不仅是个体现象,更是系统的显现。马太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把优秀老师推上了名师的位置。
第二次跃迁:利用系统放大名气
第二次跃迁,是如何成为名师的关键一步。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会如何评价一名老师?
内部看打分,外部则要看名气一一当时参加出国考试的主要是大学生,老师的口碑在考生之问传得很快。如果有谁考了高分,教他的老师就会被认为有更好的方法论。
现在,400分的老师在打分、学生反馈上都有了细微优势。所以业务部门会给这些老师排更多的课。更多课程一方面意味着让老师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会带来更多数量的学生。这样一来,即使教学方法和水平完全一致,也注定会有更多学生的成功案例和更好的口碑,这叉进一步放大了老师的名气,带来更多排课,一个自强化的正循环产生了。
高分(打分系统)——更多排班——更多好学生(口碑)——更好名声。高频次的排课则把这个正循环的迭代速度拉得极快。
我翻了翻我2005年新东方暑假班的日记,在约60天内,我上了20期共160节(两个半小时一节)词汇课,讲座5场。按照每期8次课,每个班300人,每场讲座1000人计算的话,大概是6000人上课,5000人听讲座。面对这样大的讲课密度,课程研发和设置只能放在不太忙的平时。暑假班的讲台要求老师必须反复打磨口才,展现个人魅力。往往一期暑假班结束,聪明的老师能走完1~2圈教师之轮,从优秀老师成为有魅力的“名师”,跃迁至另一个层次。
在2005年的新东方,名师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迅速地从各个教室、各个分校中涌现出来,成就了诸如罗永浩、李笑来、陈向东、戴云、张晓楠、翟少成、齐文昱、陈虎平、周思成,哎呀,还有我……这些一代名师。
通过专注于授课能力、扩大授课范国,他们迅速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到此,新东方通过“打分——排课——口碑”的名声放大器,迅速放大了一些老师的个人品牌,一代名师开始出现。
这种平台和个人双赢的机制你今天能反复看到,每个平台刚刚升起的时候,都需要一两个奇迹和传奇,直播平台收入千万的当红主播、知识分享平台的知名网红、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都经过这样的筛选机制,让一群新面孔迅速闪亮,达成跃迁。
但是接下来更有趣的契机是,名师们之间开始互联,让新东方企业文化通过某种方式有了更多的二次发酵——如果说打分放大器是刻意为之,那我想连俞敏洪老师本人都没想到过接下来出现的文化放大器。
第三次跃迁:与最优秀大脑互联
名师们的互联始于大班时代。开设大班是为了节省成本,学校将大量的住宿班放在了北京郊区。老师们往往不愿意住在那边,所以新东方配备了专车,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半小时接老师上车,有一个有上下铺的小房问,供老师中午午体。
这种大班是新东方的核心班级——可以想象,越是排课多的名师,彼此见面的频次越高,好多天,开往郊区的车门一开,发现坐的都是同一拔人,位置都没怎么变。
这些顶级的头脑开始联网一—按照今天的说法,开始形成圈层。每次来回的路上,大家都聊聊自己见到的有趣的事、好玩的见闻、自己的授课心得、学生的段子。段子、故事、价值观就在车里、午休时、路上的扯淡中一次次地交换和强化,让这个群体涌现出一种个体头脑之上的“气质”。
这种气质后来被外界称为“新东方精神”“新东方风格”。我曾经不止一次讲完课,有人走过来说,你是新东方的吧,听得出来。到底是什么气质,作为其中一分子,我反而浑然不觉,但是就是有。除了气质相投,更重要的是情感连接和信
任的积累一—这些老师之间结成朋友伙伴和未来创业的合伙人。一整代后来在各界创业、成名,占了教育培训界半壁江山的CEO就这样涌现出来。
俞敏洪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可以去分析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各种各样的行为,但是新东方之所以是新东方,因为我们这群人加在一起形成一种动能,形成某一种暗物质,这种暗物质不知不觉在推动新东方的前行,让新东方区别于一般的纯粹的商业机构。〞这种文化暗物质,就是系统科学里面的“涌现”。
直至今天,再无一家机构能像新东方这样,一方面稳步扩大集团规模,一方面源源不绝地出产个体名师,提供给整个行业精神和气质。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和我聊过这个问题,他说,难道不是因为当年新东方聚集了从海外回来的大牛吗?他们本来就很优秀。第一代名师如王强、徐小平、杨继.…他们的确是这样。但第二代名师才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一一他们家庭背景一般,并非来自名校。虽然各自有天赋,也很努力,但并没有比其他老师努力上千倍。
新东方一代名师的爆发,是巧妙地抓佳了知识杠杆、利用平台红利,以及和最优秀的人联机涌现的结果,是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放大器。看懂了事物背后的规律,每个人都有机会推动自己跃迁。
另一种路径:学而思的小班战略回头再来看看,另外一家著名培训机构“学而思”,他们用同样的思路,走出了不同的路径。CEO张邦鑫也是个极有战略思维的人。他从一起步就想得很清楚:想做第一名。而要做第一,先要找一个能做第一的领域。
大家都做大班,我就专注小班。大学是热点,我就做中学;都在做英语,我就从奥数切入。即使暂时不是第一,也要找到有机会能做第一的领域。
他找到了自己的甜蜜区:聚焦教研。
教研是那种可以越做越好的,而且客户价值很高的事。中学培训主要目标是提分,分数对于孩子的价值毋庸置疑。中高考考试范围有限,考试逻辑相对稳定,教研很有规律,这些特点让这个领域简单、可迭代。父母市场是个口碑市场,一旦做出口碑,续班率是教育培训界最好的护城河。
据说,学而思的教研标准化能做到这个程度—一在北京上课上到一半,家长想带孩子去上海玩,问是不是可以停几天,回来补上。教研负责人说,不要紧,你带上课本,直接去上海的学而思接着上就好。到了上海,发现内容完全接着北京的课,严丝合缝。
小班时代,产生名师的机制不再,教研成为新的甜蜜区。深耕教研、以家长口碑为护城河,抓住这两个点迅猛成长。
张邦鑫坚定不移地继续他的头部效应—培优,而不是补差,即只找最好的孩子培养。因为好学生会带来好口碑,而把差生补好太难了。在单门课程没有做到第一之前,不开其他课程。最反直觉的是第三条:即使有广大的全国市场,学而思并不随便开分校,除非有把握做当地第一。分校的校长甚至收到这样的命令:不允许迅猛扩大、快速开校区,除非第一个校区的口碑成为当地第一。他深度理解聚焦高价值的头部带来的效应。
2010年,学而思改名“好未来”,在纽交所上市。
其实无论是教师的个人成长、个人品牌的成长还是机构的成长,都符合一个原则——专注高价值的头部。
“教师之轮”看到了所有教学要素:先学会每个子模块的20%的精华,整体形成个人优势。名师通过占领核心科目最大的班级,通过平台和学生的放大快凍形成个人品牌
新东方精神是让最优秀的20%的老师形成互联的小圈子,整体形成企业气质。中学教学市场,好未来专注教研,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好未来的市场领域,是专注于每个市场的头部,形成战略优势胜利。
什么是好的战略?
好的战略就是达成“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用80%的时间学习20%的精华,快速占领赛道的头部,吸引最好的资源,互联最好的人才,共同成为第一名。
头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奇效应?
这来源于一个现代社会我们每天在用却不甚了解的规律——幂律分布。
小伙伴们,明天见!明天持续更新……
??感谢关注我的小伙伴们,愿好运连连 锦鲤附体??
【明天内容:第二章04幂律分布——发现世界的杠杆点】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