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念诵及回向全文祈福愿求佛慈悲印

普门品全文念诵及回向全文祈福愿求佛慈悲印

《普门品》第四讲(1)

今天接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首先还是要祈请大宝恩师、传承上师加持我们能够如法地听闻,还有讲说。昨天讲到了第十一页,无尽意菩萨先是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怎么样为众生说法。然后佛就告诉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这样子:现各种各样的身,为众生说法;随其根器而为说法,应机说法。无尽意菩萨听了以后,佛就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由念恩报恩的意乐而要作供养,供养有三种:财供养、身口承事供养、依教奉行供养。

3.奉献

(1)无尽意菩萨的财供法施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前面,佛讲应当供养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就依教奉行,要供养观世音菩萨。供养什么呢?供养的“事”就是他颈上挂的众宝璎珞。无尽意菩萨现的是在家菩萨相,他具有挂的庄严具。他就解下颈上的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供养观世音菩萨。对观世音菩萨说:请慈悲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供养的“事”,根据字面直接的意思是璎珞,这属于财供养,是财所摄。从后面说的“法施”来讲,“受此法施璎珞”,这里古大德的解释有两种。有的说,就是如法地布施珍宝璎珞。以“如法”来讲,清净的、没有不干净的来处的,是如法的。如法的来处、如法的意乐来作布施,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叫作“法布施”。为什么叫法布施呢?他的解释,意思是说,这是表法的。因为无尽意菩萨的位次,他显现的和观世音菩萨两个是平等的,那他能做的这个布施,不仅仅是如法的,而且是以空性慧摄持,作三轮体空的这样的布施。这样看,就成为:做的事是“财布施”,但是由于有慧所摄持,那么称之为“法布施”。但是,“法布施”直接的意思是什么呢?“财法无畏及慈施”,“法布施”直接的意思是:一个菩萨对其他人作佛法的讲说、传授,这样的布施,直接(的意思)是这样的。如果是引申的,按照古大德的讲法,如果说是三轮体空的这样的布施,那么就是引申出去的布施。

布施,一般来讲,是以“无贪”的舍心作为它的体性。如果对境是对下,就称之为布施,如果对上,称之为供养,这是对境的不同。你说“法布施”是对谁讲法了,称之为法布施;如果按照古大德说的,三轮体空的这样的布施,也可以称之为“法供养”,这也可以讲得过去。我们自己认为哪一种比较合理、想得通,就可以用哪一种。一般来说,对我们初机的行人,可能如法地用佛法讲,就更容易了解。这里讲了这个“法施珍宝璎珞”。

(2)观音菩萨不受的原因

“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他做了这样的布施,观音菩萨没有接受。这个“没有接受”有很多的意思在里面。观音菩萨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在《玄赞》下面讲到:“不受有三,一少欲”,显得就是观音菩萨并不贪著这些利养,根本就没这种希求心。第二个,“法尔”,法尔如是。“法尔”的意思,应该是说,从一般的众生他这个需求上说,你对他作一些布施,他需求,他需要。像观音菩萨的自利,如果按前面讲的,他是古佛示现的话,自利圆满,不需要这些东西,完全地都可以对别人作布施,根本不缺少。第三个,“转施”。在“不受”里面又分成三个:少欲、法尔、转施,那么就转供了。

他不受的原因是什么呢?古德解释说,为了显示后面讲的“施者名得利”。“天请问经佛亦说言,施者名得利,受者名失利。是故菩萨不为受之”,什么人得利、什么人失利呢?一般人认为“受者得利,施者失利”。比如说你布施一个乞丐一百块钱,你失去了一百块钱,而乞丐得到了一百块钱。但是菩萨知道,作为布施的人,他得到的是未来的福报。那受的人失去的是什么?失利是(失)什么?失未来的,现在是得到。是这样看的。当然,菩萨为不失去未来的福报,就不受。

看颂子,“若能展手施,此手名严胜,受者能缩手,严胜复过彼,若言我施与,是语价难量,受者言我足,难量更过彼。”这是讲施和受的身、口,“身”就是舒手施,把手递过去,拿着东西给他,这个业叫“严胜”,很庄严。“受者能缩手”,别人给东西,我们能够把手缩回来不要,少欲,这样比前面那个给的还要难得。在语业当中,如果我说“我给你东西”,这个话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接受的人说“我已经知足了”,等于说我不需要、我不用。这样的话,“难量更过彼”,比前面给的人还要难得。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什么菩萨不受。

这也显示出什么呢?佛陀告诉我们,前面讲了,由于观世音菩萨以种种形游诸国土,游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有这样那样的恩德;作为我们来讲,知恩要念恩,念恩要报恩。报恩的话,以报恩的意乐,第一是什么?供养,作为受恩的人是应当供养的。现在讲到观音菩萨,他作为对别人施恩的人,别人对他供养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不肯受之”,就不接受他的供养,这也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普贤行愿品》里面不是说嘛,“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一边教我们怎么做,一边还要做给我们看。做给我们看的话,就是说,作为我们,在接受别人恩德的时候,我们应当去供养;我们给了别人恩德的时候,我们应该不要去接受别人报恩的东西。菩萨是这样子显现的。这个里面,也显示出什么呢?菩萨的少欲、知足,他的无匮乏,还有他的这些庄严的心,这些都显现出来了,这是我们应当随学的。(待续)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