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鸟十三口观赏指南
老北京但凡是玩儿出了讲究的玩意儿,现在都成了一种文化。玩儿鸟就是这样,本是人们闲暇时玩乐的东西,现在已然成了一种文化——鸟文化。
老北京人喜爱养的鸟大致可分为鸣叫类、观赏类和驯养类。沼泽山雀,煤山雀,红蓝靛颏,画眉、百灵、黄雀儿(音:巧)等归为鸣叫类。鹦鹉、紫肋绣眼、芙蓉、玉鸟等都是看毛羽颜色的,养这些鸟要求笼子也得做的倍儿精致。麻儿(雌性黄雀)、梧桐、交嘴,蜡嘴、鹰、鹞子等归为驯养类,一般都是架养,这几种鸟经过训练,可以表演如打弹儿,叼旗儿等各种玩意儿。各种鸟有各种玩儿法,看着都是鸟儿,但养法和讲究绝不会一样,这就是北京人玩儿鸟的文化。
此外还有红蓝靛颏,这种鸟除了自己本来的叫声以外,还有学口儿,比如蛐蛐,油葫芦的叫声等等,最高的境界是学伏天儿(一种知了)的叫声,称之为秋凉儿,深秋季节,坐在满是落叶的林子里,听几声笼子里靛颏的“伏天儿”,那意境,绝了!
怎么样,玩儿到这境界,您能不说这是一种文化吗!其实,我也没听过全套的,而且现在基本也没这么讲究了。尤其其中有一口是“水车子轧狗子”,现在已经没有水车了,百灵鸟无从学起,这音儿也就没有了。
这些玩意儿都是通过严格训练而成的。说是训练,其实主要的方法就是饿,俗话不是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训练动物,离不了打和饿这两样,在此咱们就不细聊了。所以人们往往只看到训练好的鸟进行各种有意思的表演,而忽略了其训练过程的残酷。但真正玩儿鸟的人享受的是那种人与动物之间的博弈,犹如钓鱼时人和鱼之间的斗智斗勇一样,所以,就此而言,见仁见智吧。
我认识一位专攻驯鸟的玩儿家,他在鸟训练好之后,一般玩儿过一年,到了来年的秋天,新鸟下网以前,要对手上已经驯化的鸟再进行野化训练,之后将其重新放归自然,之后进了新鸟再行训练,完全是在享受驯鸟儿的过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玩儿家。
其实,我觉得老北京人玩儿鸟的真正精髓,是他们早就知道了生态保护与人们玩赏鸟之间平衡的重要性。所以玩儿鸟人的圈里一直流传着”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句话,并且严格遵守。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尤以春季、夏季为禁捕期。这时期正是各种鸟类繁殖、哺育幼鸟的关键期,如此时捕鸟,对于鸟类的繁衍生息非常不利,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鸟类生态的良性循环。否则,在不久的将来,老辈人留下的那些讲究、玩意儿,恐怕就真成了故事和传说了。
文/钟伟
精品头条-来自微信公众平台
北京民俗(bjminsu)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转载与合作事宜,请进入微信公众平台联系小编!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