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收视率有多高 流量最高的剧集

作者:罗晓汀 策划:吴立湘 编辑:陈瑾昕

琅琊榜收视率有多高 流量最高的剧集

《琅琊榜》真是一部生逢其时的良心剧,因为这个时代多了一样东西,叫朋友圈。

如果为中国电视设一个收视逆袭奖,2014年的获奖剧集会是《北平无战事》,2015年是《琅琊榜》。这部智商好、颜值好、演技好、剧本好的“四好剧”开播后一度收视率不振。然而随着在朋友圈中成为爆款,《琅琊榜》最终实现了收视逆袭:10月8日,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收视率相加破2,当日网络播放量达到28304万。

一部意料之中的爆款剧集,一度遭遇收视慢热,却最终被朋友圈口碑拯救,这本身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好故事。

无论如何,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被观众“言值”所改变,在《琅琊榜》的故事里,它导演了一场精彩的逆袭——正像“梅宗主”在剧中为靖王殿下做的一样。

《琅琊榜》的逆袭之路:朋友圈包围收视率

观察近期《琅琊榜》的收视数据,也许会让不少人眼前一亮:10月7日CSM50城收视率北京卫视1.044、东方卫视0.897。

要知道《琅琊榜》首播时,上述数据分别是:0.33、0.24。也就是说,该剧在两个电视平台收视增长率都已超过200%。如果将两台观众人数相加,甚至已经超越《伪装者》、《花千骨》的尾段收视成绩,这样一款剧集,还能用开播之初的收视率低迷形容吗?

与此同时,该剧日均网播量已经稳定在20000万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呢?同样接近收官阶段的《花千骨》日均网播量约为10000万,《琅琊榜》前两日网播量也约为10000万。也就是说,《琅琊榜》不仅网播炙手可热,更保持了极高的增长率。

除了收视率,该剧百度指数同样位呈现持续上升曲线,并以20.6亿的阅读数稳居影视类微博热门话题首位。

从该剧开播起,就伴随着各种收视率的叹息。一方面口碑爆棚,豆瓣好评率达到93%,网络收视强劲,另一方面收视率相对低迷。逆袭永远是对质疑最好的解释。可是逆袭是如何发生的?

答案是:朋友圈“言值”拯救了一部“不合时宜”的剧集。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肯定地说,这部追求品质忽视噱头、节奏慢热缺乏爆点的《琅琊榜》绝不是当下国产电视剧的主流收视率剧集,在一般情况下,收视率不济就应该是其必须接受的命运。

然而,无所不能的朋友圈最终拯救了这部剧集。这再次证明了,在互联网时代永远不存在口碑和收视率倒挂这回事。

《琅琊榜》再次创造了类似《北平无战事》的收视现象:网络热议为朋友圈讨论加温,朋友圈推荐又进一步抬升了剧集在社交网络的热度,从而吸引观众半路追剧,而这种遍布整个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甚至乡镇的收视地壳运动,最终导演了一场收视逆袭。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为什么朋友圈没有早一点拯救《琅琊榜》?原因是之前大家聊完《琅琊榜》,就接着追《伪装者》去了,直到《伪装者》剧终。

从《琅琊榜》收视率逆袭时间点来看,几乎与《伪装者》剧终重合,这绝对不是一个巧合。

同为山影制作,演员阵容也是高度一致,但是高度重合的剧集风格和阵容带来的也是高度重合的收视群体。这样的收视惯性在成就《伪装者》的同时,也势必影响《琅琊榜》的收视爆发,而当《伪装者》剧终之后,大量收视受众迅速转投《琅琊榜》可谓顺理成章。

剧集的命运如同人的命运,《琅琊榜》的逆袭,当然少不了《伪装者》剧终的襄助,甚至可以说,正是前段被《伪装者》压制造就了《琅琊榜》后段火山般的爆发。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琅琊榜》本身是一部好剧,它才能抓住机会实现逆袭。

被朋友圈改变的游戏规则:类型与平台

《琅琊榜》开播之初,一度存在两个收视率瓶颈:第一,剧集和收视平台不搭。第二,“武侠偶像历史正剧”的定位太不走寻常路。但是最终,朋友圈“言值”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从常规收视群体来看,东方卫视倾向于《虎妈猫爸》这类时尚生活剧,北京卫视则以《红高粱》似的时代剧见长。两个卫视收视群体与《琅琊榜》不符是不争的事实。《琅琊榜》前期收视率不佳,可以说正是剧集为这种不搭付出的代价。

但正是在这两个平台上,该剧的收视率几乎比首播翻了两番。对这类剧情连续性极强的剧集来说,正常逻辑应该是掉粉比增粉容易,也就是说,《琅琊榜》收视率停滞才是常规的逻辑。那么合理推论就只能有一个:随着剧集口碑持续发酵,观众口碑最终把原本对《琅琊榜》没兴趣或者拿不准的观众拉到了电视机前。

游戏规则就此改变:在一般情况下,对的剧集选择对的播放平台没有错,但在互联网时代,口碑迅速发酵之下,一部剧集可以将观众吸引到不常看的播放平台上时,剧集就反过来为平台创造出新的收视群体,也就是说:剧集反过来做大了平台。

正是依靠被改变的游戏规则,《琅琊榜》不走寻常路的古装偶像正剧定位最终被受众接受。凭借出色的朋友圈口碑,该剧顺利解决了剧集收视最大的障碍:跨类型剧的受众接受度问题。

打个比方,《琅琊榜》剧组本来可以依照观众的口味做一道常规菜式,但是大厨说不,我们就要弄一个观众没吃过的,把“武侠、历史正剧、偶像”几大剧系都放一道菜里,观众一开始不知道在吃什么很不习惯,但是有人吃了以后在朋友圈怒赞,于是这道菜迅速成了爆款,本来的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因为现在各类观众都可以在这道菜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这也许再次证明互联网时代的黄金定律:受众改变规则。在一个朋友圈群起点赞的收视环境下,传统的平台甚至剧集定位早已不是问题。

和观众玩到一起,才能成为爆款

另一个《琅琊榜》带给我们的问题是:互联网是不是传统收视率的杀手,如果是的话,为什么《琅琊榜》可以走出互联网保卫传统收视率的神曲线?

对比《琅琊榜》网播量和收视率变化,如果前期是网络热收视冷,那么剧集中段之后则是网络播放量与收视率同升,也就是说,互联网观众并没有减少,传统收视平台的观众则大幅增加了。

可以说,在《琅琊榜》收视逆袭的过程中,最优秀的产品营销不是别人,正是观众自己。他们安利《琅琊榜》的方式也更加互联网化——前有造CP,后有造考题。

在“《伪装者》穿越《琅琊榜》”一度被网友玩成了剧集最热的微博话题后,一则微博网友“蝎子怕实验”贴出的《2015琅琊榜入榜统一考试(江左卷)语文试题》,又令网友大呼有才。网友们纷纷过节做题,和剧集玩在一起,有人调侃,“橘子已备好,我要贿赂小飞流,从苏哥哥密室偷答案,别无他法。”

如果没有互联网,《琅琊榜》还能如此愉快地逆袭吗?会不会正是在这个朋友圈时代里,《琅琊榜》才能实现这种程度的逆袭?

当《琅琊榜》成为一场全民游戏的时候,《琅琊榜》收视最终逆袭。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互联网时代,只有能够和观众玩在一起的剧集,才能成为爆款。

慢热剧是行业的盐,但慢热不是宿命

剧集的诚意观众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才有《琅琊榜》今日的逆袭。但即使

《琅琊榜》成为了爆款,这也是一个慢热的爆款。

对于剧集慢热,制片人侯鸿亮曾说, “我们每一部戏都是这样,都需要时间沉淀,看戏的人不能着急。”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不是每一次好剧都有《琅琊榜》这样的运气,“看戏的人”永远都是着急的。

《马太福音》中说,“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在狂热追求IP的中国电视行业,品质,确实是行业的盐。但品质剧慢热不是宿命。

以《琅琊榜》为例,在保持剧集品质的同时,如果将开播时间放在《伪装者》剧终前后,是否会少许多坎坷?在拥有大热IP的情况下,IP产业链布局稍显不足,同款手游热度远逊同为剧集改编游戏的《花千骨》,是不是也影响了剧集的早期热度?

真正的爆款,只会迟到,不会不到。问题在于:这种迟到是不是可以避免的?

品质成就逆袭果然可贵,可是剧集营销中的遗憾或可规避。

有人说,《琅琊榜》不像当代剧集,像是匠人手工打造的工艺品。可是谁说手工艺品不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爆款呢?问题只在于,你不仅要把手工艺品生产出来,还要为手工艺品的美好找到互联网时代的爆款之道。

无论存在怎样的遗憾,《琅琊榜》都是可敬的。在一个日夜奔腾向钱的行业里,还有人愿意用诚意拍出一部“慢”的剧集,即使这么做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所有的意外逆袭,其实都是早有准备。

逍遥之后,先见明台,终见梅郎。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