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马子 马子跳舞的技巧要学

民 间 舞 蹈

①《七月七日乞巧舞》

吊马子 马子跳舞的技巧要学

七夕那天,一大早。村1里的男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他们搭鹊桥建巧台。女人们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女儿们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井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妇女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在搭好的鹊桥边上,练习乞巧舞;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唱巧曲、秦腔。到了晚上,全村老少,齐聚巧台下,拜神献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等,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鎧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边唱边献。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乞巧方式,彩女常以5人一组,陈以瓜果酒炙,以祀牛女,有锣鼓作威。然后,乞巧女登上巧台,以五彩丝线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妇女乞巧,将穿好丝线的针投于水,借蜡光以验工拙,徐视水底烛光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月光下在巧台两侧摆几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榛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然后,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沐浴停当,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不但要供瓜果、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跳“乞巧舞”吃巧果。

吊马子 马子跳舞的技巧要学
吊马子 马子跳舞的技巧要学
吊马子 马子跳舞的技巧要学

仙鹤舞源于二曲镇下孟家村。仙鹤舞是由一队5—7岁、7—10岁儿童组成。道具是驾有双翅上上下下煽动的丹顶鹤,表演时鹤的双翅不停煽动。基本动作颤步为主,伴打击乐器配合。两名引鹤人手持羽毛扇,引导群鹤不断变换队形。当四只鹤相遇时,四喙相逗,同时发出类似鹤的叫声。形象逼真、妙趣横生。这便是仙鹤舞的独到之处。

音乐伴奏体现在表演开始,闹台、锣鼓、煽子、铙、锣等。

③《哑兴村夹板舞》

夹板舞盛行于哑柏镇哑兴村一带。它起源甚早,上古时,大禹治水成功后,模仿百兽舞蹈庆祝。禹的儿子启即位后。宣称从天上偷学到神仙扮演猴子舞乐,制成九招即夹板舞的渊源。夹板舞至今仍衣着猴体装束,勾花猴子脸谱。

夹板舞是在锣鼓阵容中穿插表演的一种舞蹈。表演时抖动打击夹板声音清脆,在锣鼓的衬托下节奏特点鲜明。

夹板,是两侧长板,中间用四块短板相吊而成。猴体装束衣服,笔,油彩,颜料,勾描猴子脸谱。

④《八家庄牛斗虎》

是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传统保留节目,已有300多年历史,舞蹈以小见大,编舞语汇明确,层次清晰、思想内涵丰富,曾获全国舞蹈大赛二等奖。多次参加省内外演出,深受群众喜爱,表演人数20余人。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⑤《骆峪武狮》

源于清同治年间。表演分为高空表演和耍地摊两大类。其高空表演又分为狮子戏塔、狮子过桥、走钢丝、狮子爬山、滚绣球等。其所有动作均于高空完成,难度大,技巧高。而耍地摊有单刀、绣球、双刀、红缨枪等引狮子及狮子双打,其间还伴有武术套路的对练表演,其所有动作干净利落、险象环生,让人叹为观止。

多次参加节日庙会、建校庆典、工程剪彩活动。1998年正月16日代表周至县参加西安社火大赛,荣获武狮表演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2007年西安杨凌苗交会,受到社会各届的关注与好评,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赞扬。表演人数15人。

⑥《营西村竹马》

《营西村竹马会》创始于1898年,距今已有110年历史,第一代会长是张连芳。清朝光绪皇帝南巡时,曾在长安城中观看过营西村竹马表演,观看后赞口不绝,并赏给张连芳100匹绸缎100颗元宝,至此后营西村竹马表演从未间断过。

身着金盔银甲,背背百合战旗,下跨战马,手挥马鞭的青少年男演员在指挥官的指挥下,在紧密激烈的打击乐中作如下表演:

1单上马2双上马3单驯马4双驯马5三齐王乱点兵6缠四柱7金蝉脱壳8跑“8”字。

竹马、铜马铃、百合战旗、马号、中鼓、堂鼓、锣、戏剧服饰等

⑦《侯家村旱船》

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周至的旱船和外省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外省的旱船是白天跑,三五成群或者更多的扮演者。周至的旱船一般是和竹马、地游子等项目一起配合演出,晚上更有特色。

旱船流行于侯家村镇一带,旱船有两种:转船和沿人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⑧《寨子村白鹤斗海贝》

终南镇寨子村,位于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交通方便,土地平坦。三国时期,曹操屯兵养马,安营扎寨于此,故名寨子村。该村西接终南镇,东连尚村镇,南依集贤镇,西临赤峪河,终集路从村中南北穿过。人口1500人,301户,3个村民小组,土地1808亩。主产小麦、玉米、辣子、瓜果等农副产品,手工掛面,豆腐、纸箱厂等在周至很有名气。

寨子村200多年前,就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白鹤斗海贝”,“牛斗虎”,“跑竹马”等,其中“白鹤斗海贝”是寨子村的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演技独特,是群众最喜爱的民间古老艺术。它展现了民间一种顽强拼搏精神,相持不让,不屈不挠的争斗,展示了对敌斗争的英勇气概。

逢年过节、古会都要在县城、乡镇、村庄义务演出,由于他们演技超群,内容丰富,演出了古代民族的风味,展示了古老的文化传统,受到群众赞扬,代代相传至今。

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造反派将200多年的文化遗产,老前辈的辛勤汗水,自制的服装、道具,毁于一旦。使精彩的民间古老艺术“白鹤斗海贝”等遗产有些失传。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富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农民艺术家吴振峰先生通过进一步的挖掘整理、搜集材料,发动群众,重整旗鼓,筹备资金,购制服装、道具,人员达到100人以上。使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挽救,让历史悠久的“白鹤斗海贝”从新登上舞台,后继有人。

⑨《王婆寺龙灯》

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始于东汉初年,一种始于明末。在一年之首的正月,舞龙灯便包含了庄稼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祥和等美好愿望而长期流传下来。龙灯表演套路迭出,异彩纷呈,鼓乐烟火,雄伟壮观,龙入百户,送幅赐祥。表演人数达到100多人,多次参加表演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周至县二曲镇镇东村王婆寺的舞龙在城乡已经留下深远的影响。

⑩《西里和尚拒柳翠》

西里和尚柜柳翠源于周至县马召镇纪家村,它以古老的表演方式,与原始音乐、哑剧、喜剧和民间舞蹈融为一体,源远流长。早在乾隆元年(1711年),本村有一座佛爷寺,人称“十方院”,据寺内石碑文字记载,距今已有300年历史。

故事发生在乾隆元年(1711年),佛爷寺内有两个和尚,老和尚法号“西里”,60多岁瘸子,修行50年。一日,天上神仙柳翠下凡,考验西里和尚是否有凡心。她化装成一年青少妇,几经试探,老和尚禅心未动,坚决拒绝,柳翠得知老和尚六根清净,五戒俱足,不染红尘,用手指掸了西里和尚的瘸腿,西里和尚突然腿不瘸了,小和尚兴高采烈。从此,小和尚到处天天化缘,积攒银两,筹备重建佛爷寺。咸丰十年(1841年),人们为纪念老和尚的功德和完成小和尚的心愿,重修了佛爷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九正会,游人不断。从此,西里和尚拒柳翠被人们一直传诵至今。

西里和尚拒柳翠,它以独特的形体表演方式及内容,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抢救保护它,对于丰富民间艺术发展,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深远的意义。

⑾《上阳化社火芯子》

社火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社火的种类:社火、马社火等。马社火分为:双马子,即对马子,是一对同样的马,同样的人物,同样的服饰,手里的刀枪要一模一样,但朝代姓名不一,单马子及一个一个的人物,骑马格式及各式服饰装扮。

上阳化社火活动的时间为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表演人数200余人。闹社火前由几个热心人私下串通,到四周邻村挑战。是群众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⑿《七曲村走高跷》

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舞蹈,盛行于周至哑柏民间。表演者扮成各种角色、双脚踩蹬在1.5米的柳木棍上行走,锣鼓伴奏,边走边舞,表演多为60人。

七曲高跷,表演气势欢腾,热烈奔放,轻盈优雅,灵活飘逸,粗犷剽悍,朴实稳健,具有关中西部民间舞蹈的典型特点,是周至县独一无二的民间绝技,远近闻名。

⒀《庙会马角》

马角,古代称为麻脚,即麻衣脚夫的简称。传说唐朝时,由于官府倡导,民间在楼观台祭祀老子规模宏大,参加村社也多。为了保护祭祀纸扎、物品、出行队伍的完整,一些青壮年人身穿麻衣,足蹬麻鞋,手舞大刀,模仿官兵模样护卫自己的队伍。在宋元以后,民间就把这些青壮年护卫者称为麻衣脚夫,并赋予这些人以许多神话传说。说他们是老君的化身,能降妖除魔,保佑一方平安,深受人们的敬重。

马角发展到现在,扮者不再穿麻衣,而是黑色紧身衣裤。马角活动时,首先是发马角,一般规模都是在50人—60人左右。大规模也有150—200人。扮马角,一般一对或两对,每对两人。一人为马角,另一人为扶马角者。先是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非常壮观。神主率领全村的善男信女在自己村神像面前,焚香点烛,行三叩九拜大礼。马角在一边慢慢地全身抖动起来,持刀行礼焚表。礼毕,这些马角全身抖动,似醉非醉。舞起大刀边跑边舞,护卫着纸扎、祭品和出行队伍。围观的人群见马角过来,纷纷躲开,唯恐被马角大刀所伤。传说如果被马角刀碰上,人一生都不吉利。等到老子像前焚化结束,马角被扶的人落下,表示祭祀活动结束。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