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卡开热点免流量(热点怎么选择什么卡)

要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为什么“阳阳阳”的新闻满天飞?

国家层面防疫政策大调整已经多日,对于这个调整有些人解读为国家的无奈之举,在我看来,这是明智之举,防疫主体本来就是个人,国家不是保姆,我们更不是巨婴!

这几天,"阳阳阳人人自危"成了热点,仿佛一出门对面的就是“阳”,真实情况真的是如此吗?我看未必,你很有可能被染上了“邪恶世界综合症”!都是手机害的!盘点下自己醒着的十几个小时,多少时间视线不在手机屏幕上?

少看些头条新闻,你看到的头条新闻都是平台根据你的喜好为你量身推荐的;少看某些微信群转发的文章,你们之所以成群是有原因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多人总以为他身边人就是全世界的典型模样,所以总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用华为手机? 为什么大家都不用苹果手机?实际上,他所谓的“大家”只是他这个群体里的大部分,混圈子是造成你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认知极化”的元凶!统计学上叫“取样偏误”,本来就是一帮相似度很高的人聚在一起,喜欢类似的品牌天经地义,但是如果以为这就是全世界,那就太狭隘了,一定要有高维度视角,能够适时跳离所在的圈子,哪怕只是偶尔的往高处蹦一蹦,睁大眼睛,接受外来的思想,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真实的大世界!

现在的新闻,尤其是出自自媒体之手的,往往都是刻意拼凑剪切出来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反正创作者的目的只是让受众点击这个新闻,至于你看后有什么感想?是否影响你对这个世界的理性判断?这跟他没关系,本来嘛,写出这样的新闻的人,他的社会责任感不用指望有多高,毕竟人家也要靠这个糊口,你用手指一点屏幕,他一分钱收益到手!

新闻,不必每日关注,更无需时刻关注!要刻意把时间线拉长,思考这个问题:在日报,月报上你看到的新闻标题与内容会有什么差别?哪个对我们的人生更有参考价值?“蠕虫视角”要有,每日稍微关注一下热点点到为止,而不要刻意去八卦一些还在进行中尚无定论的跟你毫无关系的所谓热点。

很多时候,“上帝视角”(更宏观,时间跨度大)更有意义;通过一篇报道,你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发展趋势,而不是总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种完整的报道,日报上不会有,月报上可能会有,更有可能在年报,在书里才有!要知道,一本书,往往是作者几年的思维沉淀的成果,而一篇文章,只是某个写手几个小时的产物,哪个对你更有价值?

我们都说现在是碎片化时代,真实情况是:不是时代碎片化了,而是这个时代正在用碎片化的信息筛选人类,让专注力变得越来越稀缺,所以具有专注力的人越来越容易脱颖而出。收起你的天线,主动屏蔽新闻,对大多数新闻发挥你的“钝感力”吧!

你看到的,听到的,多半是一些媒体给你制造的“二手现实”罢了,这个媒体不是新华社,也不是权威的医疗机构,往往是一些个人自媒体,或者是一些网络大V转发的由机器人转发发酵的源头还是某些个人创造的二手现实,暂且我们说他是创造吧,说得不好听些就是捏造,反正又不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马特里德利德在“理性乐观派”这本书深度剖析了为何传播这种偏向负面悲观的观点与新闻会有市场,主要以下几点:

自古以来我们人类就是“吓大的”,从最初原始丛林面对的各种野兽威胁,活下来的都是谨慎者;到近代的各种世界末日威胁论都颇有市场,我们容易记住负面悲观令人害怕不快的信息,基于此,新闻工作者通过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可以得到更多关注,实现更快传播。

目前来讲,“放开后自己不小心变阳”就是大多数人最大的担忧,所以传播这些消息,“小心点总是没错”,谨慎悲观会让人觉得你比较“睿智”,“你看,虽然放开了,但是我不得意忘形,谨慎点总是没错的”,让不明真相的第三者也会积极转发这些自媒体的创作,这其中还有一股可怕的隐藏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那就是平台的推荐机制,也可称为“炒作机器”,就好像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没有节操可言,唯恐天下不乱,它只判断:这个消息会不会成为热点? 会,好,大力推荐,提高该文章“展现量”。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虚假真实效应”,一个消息反复出现在你面前,就自然而然让人觉得可信度高了,也叫“证真偏差”,也只有反思能力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分辨真伪!

其次,发布一些悲观负面的消息,能让受众“必须采取行动做点什么”,哪怕只是诱导动动手指转发点赞,就能让这个消息飞得更远,更有甚者,发布消息者本来就是卖货的,比如跟提高免疫力有关的绿色食品之类的,或者来买我的课程,买我的解决方案,总之你得做点什么!

而发布一些正面消息,比如“某日某时,在某个十字路口,一切正常,没有发生任何交通事故”这样的新闻,除了在新闻联播里才有,其他媒体是懒得报道的,看到这样的新闻,不会让人有任何行动,反而会被喷“闲着没事!”

自媒体们只会报道类似“哪里哪里又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再配上鲜活的图片,给人巨大冲击,会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怎么老是交通事故,这个世界真不安全,反思下:能作为新闻被报道的都是极小概率的不经常发生的事件!

问你一个问题:骑自行车上马路与坐飞机出行哪个更安全?你一定会说骑车更安全,因为你很少听到骑车出交通事故的报道,而飞机失事的新闻不绝于耳,而且遍布全世界各地,事实真的是飞机出行比骑车出行危险吗?

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这么多感染新冠的个人体验分享呢?就算这些都是真的,那也不等于这事就会复制黏贴发生在你头上,要相信权威媒体的信息,国家做出如此重大的政策调整,也是憋了三年之后的慎重选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病毒传播的目的是为了病毒自己的生存,所以杀死宿主并不是它的目的,传染性越强,毒性越小,病毒追求的是以某种形式与宿主共存,这可能让宿主不舒服,但是每个个体感受都不会一样,有的反应要死要活的,有的可能就是轻描淡写地就阳过去了。

在瑞典长寿村,有这个这么个故事:医生在家属同意的前提下解剖了多位长寿老人的遗体,目的是为研究长寿搜集科学证据,结果意外发现好几位老人体内竟然有恶性肿瘤,而他们都活到将近百岁,死亡原因也不是因为癌症!只要能达到某种平衡,连恶性肿瘤都能与人体和平共处!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照片摄于太仓沙溪湿地公园)

可惜的是,一旦知道自己体内竟然有恶性肿瘤,病患就迫切想消除它,对肿瘤可能存在破坏性的恐惧打破了这一平衡,接下来,过度医疗手段就导致了更快的死亡,当然,我们没法在同一个人身上做AB测试,治疗与不治疗的结果做一科学的对比,做些什么总比不做什么好,这也是典型的“行动偏误”,有些时候,选择不做什么,需要更大的勇气与睿智!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那就是足球比赛守门员扑球方向的选择问题,对方球员有1/3的概率是射向球门中央,1/3的概率射向左边, 1/3的概率射向右边。守门员会怎么办?他们或者扑向左,或者扑向右。反正他们很少待在中间,虽然有1/3的球会射向那里,这是为什么?因为扑向错误的一侧要比傻瓜似的呆立原地,看着球从左边或右边飞过去好看得多,看起来也没那么难堪。这就是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来吧,伙计,左还是右,这不是我要考虑的!

其实最佳策略是“将站在原地不动作为首选默认设置”,这降低了守门员认知负担,让他能够更加集中精神,心中没有了选择的迷茫,做出临时反应会更加果断;而对于罚点球球员来说,往左,或者往右踢,踢飞的可能性会比往中间踢高出很多,本来往两边踢难度就高,再加上当时万众瞩目的心理压力,所以从进球的概率来讲,往中间踢是最佳策略,但是他也会犯“行动偏误”,从概率思维与博弈论角度综合来看,守门员原地不动,偶尔做出往左往右的扑救(不是第一选择,而是临时反应)等待对方主动失误踢飞,是最佳策略!至少当年在玩胜利十一日足球游戏的时候,点球守门时如果对手时电脑,我就是原地不动守门;如果对手是2P,那就捂住方向键,假装随机按向左或者向右,其实根本就没按,静等对手左右踢飞,总之战绩是赢多输少!

疫情三年,国外放开了这么久,你看看国外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你可能没有机会跑上国外街头去看看,你唯一看到的,也是某些媒体呈现给你,希望你看到的,要保留一个问号在心中,特别是来自非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不要天真的以为越小道消息越接地气越真实,想想发布小道消息的动机是什么?现在世界杯如火如荼,马上半决赛了,观察世界杯比赛的观众席位欢呼雀跃的球迷,你觉得他们是新冠幸存者还是普通人的代表呢?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最真实的一面吗?

最后问你一个问题:疫情三年多,你没有染上新冠,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每两天做一次核酸吗?还是你坚持在有必要的时候,戴口罩,这个个人防护习惯?

阳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背后别走用心,想收割你注意力,或者卖你货的制造二手现实的不负责任的自媒体!

国家政策调整实现了形式上解封,但是个人心理上的解封还需时日,也不排除政策还有调整的可能性,解封不是躺平,也不是解除警报,目前阶段,最优策略还是:

出门戴口罩出门戴口罩出门戴口罩

公园里可以不戴(除非PM2.5超标,或者人员密集),进入商场必戴,这个时候一些洁癖的习惯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比如开门的门把手,要警惕有多少人摸过,最好还是不要直接接触,勤洗手,包括进入某些场所登记用笔,笔最好自带,消毒湿巾随身带总会用得上!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这些温馨提示依然有效)

本来嘛,在防疫这件事上,“靠自己”才是最靠谱的,实践已经证明,靠核酸检测,除了让巨额医保基金转移到了某些公司名下之外,并没有起到理想的防疫效果,排除核酸检测结果的客观性不说,有个悖论就是:觉得自己有问题的,他会想尽办法不去做核酸,或者找别人代做,采样人员,根本不会严格核实扫码的与取样的是否是同一个人,除了某几天当地风声较紧时会稍微留意核实;取样操作方式也是从刷马桶式(上下左右刮一圈)到蜻蜓点水式各种骚操作俱全(舌头上轻轻一点,两元到手….)

有问题的不会老老实实去做核酸,取样人员也不会认认真真取样,核实身份,真正贯彻不扫码不准进入的也只有那些“求人办事”的地方,比如政府相关部门,还有银行,医院,至于超市饭店,有什么理由阻挡作为上帝的消费者进入?求你来还来不及,还因为不扫码不让你进?没人跟赚钱过不去吧?爱扫不扫!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行程码服务正式下线,某些地方的门卫想来心理上会顿时空荡荡的,刚刚有点习惯了不查核酸的违和感,现在连行程码也不查了,接下来还能查什么?对了,查你口罩佩戴是否规范!

希望不戴口罩的好日子早点到来!

==========================

我是高老丝

自诩为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清醒思考者之一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让你有所思考

欢迎评论区留言发表高见

顺便以此文纪念陪伴数月的行程码,就算不舍还是得说再见,感谢行程码,曾经伴我走天下!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再见了通讯行程卡!警惕一些自媒体蹭新冠热点流量的最后疯狂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