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在哪个市,物产中国·临泉黄牛|一位母亲与她的500多头牛

澎湃新闻记者 何惠子

物产中国·临泉黄牛|一位母亲与她的500多头牛

08:43

《物产中国》第四集:养殖场里的“牛”日子(08:43)

沃野千里的江淮平原和玉米青纱帐滋养着临泉黄牛,使其具有个头大、肉嫩、筋足、味美的特点。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的黄牛产业在1980年代初见雏形,盛于1990年代,目前已形成集黄牛养殖、牛肉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业态,年创利亿元以上。其中,长官镇的黄牛养殖占据了全县的半壁江山,有着“临泉养牛看长官”的说法。

张爱华就是其中之一。她是长官镇的养牛能手,在她的经验里,养牛很少有什么新鲜事了。

不过,今年8月底的一天,她决定去李中伟家看看。李中伟也是长官镇的养牛大户。他的儿子李华威跟着他养牛已有17年。今年以来,李华威正在尝试一胎多犊的实验。“母牛一年只生一只牛犊,牛犊又容易生病,如果死了,一年就白忙活了。”张爱华想去看看。

“一胎多犊”是李华威赴内蒙古通辽学习的技术,暂时还没看到成效,不过张爱华对李华威的实验充满期待,也希望多一些李华威这样的年轻人在这个行当里多闯闯,“年轻人有头脑、有文化,比我们有魄力,他们要是加入进来,肯定能给我们临泉的黄牛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每天凌晨三点张爱华就起床了,从摄像头看看牛棚里的状态,先看个大概,没什么异常,就先收拾一番,再进到牛棚里挨头牛查看。她觉得养牛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看谁更细心。

在镇里,她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其他养牛户,养牛遇到问题都会问问她。“大多数人都愿意跟我做生意。收玉米秸秆、牛出栏的时候,从夜间到凌晨都有很多人在我们家门口排着队。”

养牛17年,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如她所说:“钱追人好追,但是人追钱就不好追了。”做生意时有盈亏,亏得最多的那年,30多万打了水漂。“折本的时候,也是硬着头熬下去,想着怎么把牛养好,怎么把亏掉的补救回来。”

张爱华养牛的场房搬了三次。2003年,她拿着先前15年卖牛杂攒下来的20万块钱,租了一间院子、60亩玉米地,买了50头牛养着。

养了几年,眼看着喂养的牛越来越多,张爱华和老伴决定自己盖牛棚,她拿出100多万,盖了牛场,买了100多头牛。

到2017年,因为长官镇的长远发展规划,张爱华搬离了她自己拥有的第一个牛场。她准备重新建一个牛场,家里人刚开始并不同意,那时候牛价远没有现在好,甚至还出现喂亏了的情况,但张爱华一直在坚持。

“从老场搬新场的时候,牛转运很麻烦,担心会损伤牛,也担心伤到工人,我都急哭了。”建新场时,张爱华自己设计牛棚布局,盯盖场进度,忙得不可开交。光投入就有100多万元,她觉得身上压力巨大。好在政府对当地养殖户推出了草料、草料池子、饲料棚等各项补贴,还有母牛补贴、回民养殖政策补贴,张爱华总共收到了70万元的补贴。

最近这四年,牛价渐渐升温。2019年,临泉县在长官镇建成中原牧场交易中心,每逢单日,十里八乡的养牛户和牛经纪就会聚在这里,互通消息,买卖牛犊。2019年,她赚了160万元,此刻她的牛棚里还喂养着500多头牛。

55岁的张爱华依然对自己盖的老牛棚情有独钟。2020年8月初的一个下午,时隔三年,张爱华走进了杂草丛生的院子。她的女儿李真真是从这个牛场里出嫁的,她的儿子李梦磊也是在这个牛场里娶回的媳妇。

儿女是她这一生不断奔波的缘由和动力。现在他们都在跟她一起养牛,而且渐渐上手,张爱华很高兴,“一家人在一起养牛,能赚到钱,也不觉得累”。

澎湃新闻《物产中国》系列报道第四集,走进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从一位劳碌养牛17年的母亲,去观察和解读临泉黄牛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艳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