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丰镇属于哪个市,内蒙古丰镇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近年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市依托地域及资源优势,多举措推进产业扶贫,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调动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提升贫困群众致富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市通过“菜单式”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扶贫车间、发展村集体经济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帮扶4844户贫困户脱贫增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

贫困群众通过“菜单式”扶贫收获满满

全市紧紧围绕马铃薯、玉米、特色农业及肉牛、生猪、肉羊等主导产业,采取“先建后补、先买后补、先种后补、自建直补”的分类扶持原则,制定贫困户产业扶贫目录,抓好产业扶贫项目库动态管理,按照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方式,对贫困人口进行产业扶持。特别是脱贫摘帽后,丰镇市调整了“菜单式”扶贫政策。

内蒙古丰镇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区别未脱贫户、已脱贫户、脱贫监测户的产业扶持强度,实施牲畜扩繁、黄牛冷配、饲料补贴、深施有机肥补贴以及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根据贫困户个人意愿,因户施策,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为提高贫困户粮食产量,实行种植业春秋两季补贴,鼓励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早日脱贫致富。派出182名农牧业技术骨干担任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指导员、农业推广技术员,包扶所有91个行政村,强化“菜单式”产业扶贫的指导工作。共扶持4062户贫困户菜单式种植,面积达5.91万亩;扶持3112户贫困户菜单式养殖,数量达2.3656万头只。贫困户通过“菜单式”扶贫,人均年增收7800多元。

内蒙古丰镇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2019年,丰镇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解决全市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贫困户稳定脱贫和长久致富基础薄弱的问题,推进建设了丰东、丰西两个扶贫产业园区。通过大招商、招大商,丰东扶贫产业园引进了8个板块9个项目落地,建设柠条加工、果品加工、脱水蔬菜、玉米烘干、生态旅游、肉牛和奶绵羊养殖等项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丰西扶贫产业园培育了绿康源、中泰农旅、大稔(内蒙古)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农牧业扶贫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资产收益、生产务工等多种形式,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长久吸纳、带动贫困人口6000多人持续稳定增收。

内蒙古丰镇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全市有9家农牧业龙头企业和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三个20%”“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133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集中建设番茄小镇、万头牛养殖厂(二期)扩建合作项目、牛青山生态旅游区经济林和5000吨水果恒温气调库储窖合作项目等11个产业项目,通过建立“产业扶贫项目+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1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每个村年保底收益5万元,可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160多个,人均可增收3600元。

扶贫车间促进贫困群众就近持续稳定增收

丰镇市共建设了25个扶贫车间,主要从事手工业编织、吨袋、豆制品加工、小商品加工、主食厨房、森林防火二号工具和工业园区各企业劳动用品加工等,拓宽了贫困户就业渠道。目前,扶贫车间长期灵活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62人,人均年增收1500元。

内蒙古丰镇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扶贫小额信贷“贷”出致富路

丰镇市积极发挥金融扶贫的带动作用,广泛宣传小额扶贫贷款政策,用好用活用足小额扶贫信贷贴息政策,对符合申请贷款、续贷展期等条件的贫困户给予支持,及时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助力产业扶贫。近年来,累计共对贫困户3352户发放小额贷款15390万元,做到有贷款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特别是近两年,扶贫小额信贷使全市肉牛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肉牛饲养量由2016年的1.7万头发展到现在的4.2万头。

“智志双扶”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在扶贫工作中,丰镇市高度重视扶智扶志工作,在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金融扶贫等过程中,坚持利用技能培训、爱心超市、贫困户政策宣传等方式,提高贫困户的政策知晓率,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创办了丰镇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持续开展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众真正掌握产业技术、劳动技能,提高素质,找到致富门路。2019年,共培训12期,722名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已接受培训。

内蒙古丰镇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截至目前,开展培训29期,共培训贫困人口1542人。推荐41人从事环卫工作,推荐84人到园区工厂就业。全市设立“爱心超市”91个,通过积分兑换商品,促进贫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益劳动、政策学习的主动性。大力宣传扶贫政策和脱贫典型,通过用自力更生、主动脱贫增收致富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贫困群众的斗志和勇气,激发持久脱贫内生动力,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讯员 任利生)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