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地方人最好,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的一代教师

经济发展飞速的现代,越来越多学子选择从事经济金融相关的工作,无数人费尽心力、日夜艰辛,就是为了跻身金融行业。

而现今,意向成为教师的优秀人才却已经少之又少。

在上个世纪末,中国曾有这样一批教师,他们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为那个年代的优秀人才,但是被称为中师生的他们虽有一身知识与才干,最后迎来的现实却令人十足惋惜。

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的一代教师!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高素质且优秀的他们,在世人眼中或许也是最为可惜的一代教师?

01

时代的“速成”人才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复苏的轨道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加强,但依旧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

彼时社会资源较为紧张,尤其在教育行业,中小学师资更为匮乏。

为了缓解当时的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并从当时的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了最出色优秀的一批人。

这些学生之后被分配到了各个中等师范学校,直接拥有城市户口。

在那个年代,拥有城市户口是很值得骄傲和幸运的事,于是在当年。

有诸多优秀的初中毕业学子享受到了政策的利好,前往中等师范学校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这些未来的预备教师在师范院校中学习三年后,便前往乡村学校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这是当时的一种快速培养人才的方式,这批中师生是时代环境下产物,在经济和工业并行发展的上世纪末,教育自然也被并入重要发展的轨道中。

中师生是当时应景的必要人才,对于当时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初中毕生而言,成为中师生几乎是最好的选择。

从1980到2000年,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全国上下约有400多万名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考入中等师范学校,成为一名中师生。

在教育人才稀缺的当年,是他们义无反顾纷纷前往广大的乡村教育一线,撑起了当年中国乡村教育的半壁江山。

对当时急需发展教育的大部分乡村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然而实际上,曾有一位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言道:“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却选择上中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张饭票。”

简短的一句话却点破了其中的悲情,才华和素养的有限发挥使得这些众人眼中的尖子生在当时选择了成为金字塔底层的铺路石。

而他们做出这番选择的原因,或许不过是为了可以有更加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

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的一代教师!

02

既是时代的浪尖,又是时代的浪尾

将这批中师生称为浪尖,是因为在过去的年代他们向来都是顶尖而出色的优秀人才;

称他们浪尾,则是惋惜于他们的才能没有得到最大程度地施展。

“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拥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随着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为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口教育问题,缓解农村地区的小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中师生这一类特殊人才就此形成。

中师生即从初中毕业生当中选取优秀人才进入中等师范学校,等毕业后去往城乡小学担任教师的一批人。

从1983年代1999年间,大量的中师生,如同“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向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各个地方。

这群被选入,有资格成为中师生的人,有着非常优秀的成绩,非常优越的个人能力。

在该项政策刚开始实施的时候,许多的中学都会对想要报考中师的学生进行筛选,“只有进入了全校前二十名的,才有资格报考中师。”

这样高实力的人才,即使没有考上中师,无疑也会成为社会发展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星星。

在1983年一所中师的录取新生当中,一个最终选择去读高中的学生再后来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管

中窥豹,中师生的优异程度由此可见。

为了让这群优秀的人才能够永远参报中师生,当时国家给予了非常优厚的政策。

只要能够考上中师,不仅能够“解决城镇户口”问题,还能在毕业后获得“由国家分配工作”的机会。

这些通过自身强悍的实力考上中师的人,大部分都来自资源贫瘠的农村,在已经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户口问题的前提下,还有工作“铁饭碗”的加持,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都开始就中师生的名额开展了激烈的竞争。

从1986年第一批中师生毕业开始,每一届的毕业生大都被发往了各地的农村中小学教书。”在他们奔赴到工作岗位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不是生活环境,或者语言难题,而是校方的不信任。

毕竟,中等师范学校只相当于中专学历,比起读了高中从大专,乃至本科毕业的人来说,他们少了一定的学习时间。

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的一代教师!

03

“空前绝后的一代”永远是时代的宝藏

有不少人将中师生比作空前绝后的一代,这是因为在国家的教育发展稳定之后,中师生的教育政策就被取消了。

在他们之前和之后,都没有了中师生,因此他们便成为了众人口中“空前绝后的一代”。

这些曾经朝气蓬勃的优秀人才,现在也逐渐步入中年,但他们曾在教育中挥洒的汗水,想必将会是他们一辈子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曾经的他们为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默默扎根在了教育的第一线。

拿着很低的工资,做着毫不起眼的工作,因为当时考上中师,就意味着免学费、包分配以及国家补助伙食费。

在那个百废待兴、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年代,早工作早谋生向来是年轻人们普遍的愿望。

这些条件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而言自然十分具有吸引力。

在现在的年代,中专生与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2000年后,中专开始不再包分配,录取条件的放宽和招收人数的增加使得中专的地位开始慢慢下滑。

逐渐地,中专不再是初中毕业生的首选,高中成为了大多数初中生理想的毕业去向。

曾经万分吃香的中专现今已经完全不复当年的热门,而选择就读师范院校的优秀学子也不如曾经那般人山人海。

但是,在过去的年代里,那些中师生和中专生们的能力和才学完全不亚于如今能考上985和211名校的高材生们。

在过去,中师生和中专生是顶尖中的顶尖,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担负起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基石的重任。

对他们自身而言,将大半生的精力和你那话投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或许是屈才,但他们的才学和素质即便放在现在,绝不仅限于中小学教师素质这么简单。

回望二十年前这批可以称为当时中国素质最好的教师,他们的经历属实令人叹惋。

中师生们为了生活而放弃自己的前途,在基层默默为教育事业发展而付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乡村教育的今天。

在机遇层出不穷、高素质人才紧缺的当年,他们放弃了无数可以选择的机会,来到乡村,撑起了中国教育的一片天。

这些中师生们将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

如今他们的芳华早已悄然而逝,他们理应得到我们最真挚的敬意,身为时代宝藏的他们。

在那个百废俱兴的年代熠熠生辉,注定将成为众人们心目中最触不可及却又真实敬重的回忆。

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的一代教师!

来源:莲山资源

编辑:公刘雅士

善待老师,善待教育!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