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是哪个省,仰学“先贤” (上)
#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
面对先贤,高山仰止。学习先贤,榜样在前。
古时有这么一位官员,叫李有叔〔有说北宋、有说明朝人〕,先供职京城,后外放地方当知府。如同现今干部交流,他没带家眷,过着单身汉生活。不过,他过的是真正的单身汉生活。那时与现在无法比,现今交通方便,为官在外,千八百里,高速公路,两旁风光看不够,轻车已到家门口。古时不行,出行不便,“日暮乡关何处是”?车马舟船使人愁。况且,李有叔胸怀大志,勤政一方,殚精竭虑,同时又恪守法度,严于律已,早已将公私分得清清楚楚,不越红线半分,更不会耽于妻儿老小常怀归乡愁绪。
话说在李有叔为官期间,在他身上发生过两件事,令人佩服:
一是“闭门迎使者”。准确讲,是“闭门迎领导”,而且是国家监察部门的大领导。此事非同小可,关乎到一个地方官员政绩评价及官位升降,按说紧着打溜须还打不过来,哪里敢有丝毫怠慢,可李有叔就敢说不。
事情是这样的,那时官场也迎来送往,有迎至几十里外府界县界的,也有迎到城门口的,但都须早早去候着,常白白耗去许多时间。李有叔勤于政务,惜时如金,不屑为此奔忙。有一天傍晚时分,得知监察部门的人将至城外,他这才去迎接。可时下有规定,酉时必须关城。结果,城门关了,领导才到。这可怎么办?按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又是公事,破例开门也就是了。但李有叔没这么办,他在城洞子里透过门缝说:对不起,到了关门的时间,有劳你们在城外住一宿,明天我再来迎接。也不知对方高兴不高兴,总之他是把人家关在了城外,直至转天一早开了城门,才迎进来。这个举动非同小可,没点胆量且心存私念的官员想都不敢想。
第二件事是“灭烛读家书”。严格的用语,该是“熄灭公家的蜡烛,点着自己的蜡烛看家书”。这事更是令人敬佩叫绝——说的是李有叔有天晚上办公,看京城发来的文件信函什么的。看了些公文后,忽然翻见一封家书,按说接着看就是了,可他不然,忙让下人把案上的蜡烛吹了,换上自已花钱买的蜡烛,再读。这是什么,这是“灭了公家烛,自费读家书”!世间少有也。对此他的解释是:读家书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蜡烛。
这两件事史书上都有记载,应该是真的。真到令人乍一看,或许都觉得这李有叔也太教条和太加小心了。可人家就这么做了,你不服不行!
这等事只是个例否?其实不然,古时官员公私分明的事还有很多,有名的如春秋“子罕弗受玉”——时宋国有人得一块玉,欲献给国相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让玉石工匠看了,认定是珍宝,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给我,我们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献玉人跪拜说:小人带着璧玉,很难安全回乡里。子罕听罢,就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还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器,待他富有后,帮他顺利返回家乡。
还有东汉“杨震拒金”——杨震曾屡荐秀才王密,四次升官,王密感恩却无从报答。有一次,杨震路过昌邑县,王密时为县令,夜里怀揣十斤金子来赠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的为人,可你怎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说:夜里的事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愧疚,忙出门走了。
杨震为官清廉,不接受私下的请求。他和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吃蔬菜,出门步行,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官吏子孙,将这些留下,不是十分丰厚的吗?
(转自:文化河北编辑部)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