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电视剧里有福布斯,中国唯一世界首富,被吸血的一生
图|源于《广州十三行》
沉沉的喘息声,昏暗的房间里。
一个瘦弱的人影逆着强光拉开房门,迷离的烟雾从窗户的棱格上渗了进来。
这人慢慢走进繁华似锦的庭院里,满目沧桑。
空气里是四散的火烬,被大火融化的白银在脚下流动。
再往外看去,江面对岸,数排楼房被漫天大火吞噬。
那火烧毁的是,帝国最后的金山——广州十三行。
当帝国的十三个商行被火焰吞噬,老人耳边环绕着他这一生说过的话。
“如果有一天,东印度公司看你跪着都觉得碍眼”
“我活着,就是要登峰造极”
“他们到底是因为谁,才有了这样不幸的命运。”
当电视剧《广州十三行》预告片一出,几个镜头几句话就将观众拉回了那个时代。
那个烈火燃烧“世界宝库”的晚上。
那个帝国倒塌的前夜。
视频 | 源于电视剧《广州十三行》预告片
1822年,广州珠江之岸。
十三行的一场大火烧了七天七夜。
然而就在这熊熊大火中流出了无尽的银水,连绵不绝,灌入江中。
当时有文人记载:
“烧粤省十三行七昼夜,洋银融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火息结成一条,牢不可破。”
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货物和贵金属,以及十三行里储放的欧洲银元,全被融化,形成银河。
成为历史前所未有之奇观。
这条银河,价值清朝最鼎盛时期一整年的财政收入。
却只是广州十三行的一部分资产。
香榭楼台,雕梁画栋,金山银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是外人看到的广州十三行。
孰不知,当200多年后,后来人再看十三行,却发现它内有洞天。
2001年,华尔街日报在千年之际评选了过去一千年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
其中有6个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宋子文。
图 | 源于纪录片《帝国商行》
伍秉鉴是唯一的商人,也是当时的世界首富,身价2800万两。
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王朝,他的存在不可谓不神奇。
清朝一品大员林则徐年俸加补贴200两,也要不吃不喝14万年才能与伍秉鉴持平。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伍秉鉴却是它最大的债权人。
欧州首富罗斯柴尔德身家无数,也只有伍秉鉴财富的十分之一。
图 | 伍秉鉴
如今的中国对外贸易被美国打压时常有之,但200多年前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保险时,伍秉鉴已经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成了美国人名副其实的金主爸爸。
晚年病逝前,他将财产交给义子福布斯打理,福布斯用这笔财富投资经营,成了美国铁路大王。
可就是这么一个拥有泼天富贵的伍秉鉴,只是广州十三行中,其中一家商行的掌柜。
以卖茶叶给洋人为生,偶尔卖些丝绸瓷器。
顺便投资国外巨额利润的行业,再放贷给欧美贸易公司。
其他十二商行,也是同样操作。
于是,全世界的银元金币,源源不断地流进广州十三行。
无尽的财富,也造就了十三行的富商们奢靡无比的吃穿用度。
就在广州市中心的珠江之岸,坐落着伍秉鉴的豪华宅院。
玉楼金阁,曲径通幽,华丽程度远超《红楼梦》的大观园。
都说乾隆时期是封建王朝最后的繁华,这话倒一点也不假。
因为它有广州十三行坐镇。
“香珠银钱堆满市, 火布羽缎哆哪绒”,这里堆满了全世界最珍奇的奢侈品;
“碧眼番官占楼住, 红毛鬼子经年寓”,这里是全球商人向往的理想王国;
“濠畔街连西角楼,洋货如山纷杂处”,这里也成了清廷的“天子南库”。
自乾隆二十二年起,广州十三行每年上缴40%的关税,把清廷的国库塞得满满当当。
前朝后宫富得流油,乾隆也成了清朝过得最滋润的皇帝。
乾隆在谕旨中要求“买办洋钟表、西洋金珠 、奇异陈设或新样器物”、“皆可不必惜费”。
十三行每年进口洋货千余件, 仅广东官员作为贡品进呈,就有数百件。
紫檀木、象牙、珐琅、 鼻烟 、钟表 、仪器 、玻璃器 、金银器、毛织品、宠物······
当时清廷所有的洋货,皆源自广州十三行。
而广州十三行给中国带来的,远不止珠宝银元。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极端严苛。
存天理、灭人欲,让人们严守礼教纲常,不敢出格半步。
而此时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打破“禁欲”,解放思想。
当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逐渐传至中国时,封建王朝的君主们深感受到威胁。
乾隆登基,把康熙的“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独留广州。
当全世界人都想探索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而中国人也想开眼看世界时,广州十三行成了唯一的通道。
宛如高筑多年的大坝开了个小口,虽无济于事,但也聊胜于无。
作为举国封禁下,“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十三行造就了中国最早的洋务运动者。
图 | 源于纪录片《帝国商行》
他们学习外交外贸,懂西语,通夷情,成了那个时代下为中国注入新思想的唯一一批人。
1793年,英国进京贡船途经浙江沿海, 准备上岸采购置货,但因语言障碍无法沟通,乾隆从广东商行调走通晓西语的商人,代表清政府与英贡使者交涉;
嘉庆年间,由于清廷缺少外语翻译人才, 广州行商曾被招至京城礼部衙门,负责处理外来公文;
1841年**战争爆发,英国兵船围攻广州城, 洋行众商出面疏通调停, 促成交战双方和谈与英国撤兵。
在“卑贱之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为伍”的社会里,广州行商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
而对于那些仰慕东方文明的西洋人, 十三行更是他们走向京城天街的桥梁。
图 | 康熙时期的传教士
商行不遗余力地接待来中国学习的洋人,教习他们中国的文化思想、人情世事。
西洋传教士、手艺人、科学家、医生、画匠······十三行给皇宫输送了数不清的人才,让帝后看到了天朝上国之外的世界。
名噪康、雍、乾三朝的宫廷洋画师郎世宁,正是在广州十三行学习东方文化和宫廷礼仪后,进入清宫,终生供职。
只是,处于摇摇欲坠的帝国下的十三行,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和见识,也无法扭转乾坤。
它们最终还是成了罂粟花下的壮丽悲歌。
中国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货物。
而西洋人又对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充满狂热。
常年循环之下,欧洲银元在中国只进不出。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便弄出了**这种中国没有的东西,贩卖给中国。
但在官府严密监督下的十三行商没人敢沾**。
尤其是商行大哥伍家更主动在港口严查夹带**的货物。
可他们终究管不了十三行之外的自由商们。
吸食**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白银外流、人民疲态、吏治腐败、军纪败坏,清王朝一时危机四伏。
当“禁烟第一人”林则徐来到广州后,满腔怒火想要切断**流入的源头。
作为十三行行首,伍秉鉴被痛斥勾结**走私。
为了自证清白,伍秉鉴派儿子将从外商那里缴获的1037箱**交给林则徐,没想到反让对方更加确信伍家与英商勾结。
“商人重利”,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统一的认知。
可一切只是猜测,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十三行商贩卖**。
“没有一个行商愿意干这种买卖。”这是美国商人亨特在书中的记载。
但商人本就处于社会底层,即使富可敌国,面对官府也只能任人拿捏。
**战争前夕,伍秉鉴捐资修建炮台和战船,仍没挡住战争中清军的颓势。
为了换取英国人不进广州城,清军交赔款 600 万两白银。
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十三行,伍秉鉴一人就出了110万两白银。
可这一切,都被当时朝廷认为是“做贼心虚”的表现。
伍秉鉴被冠上“汉奸”的名声,因为富可敌国而丧失尊严,沦为落水狗。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清廷赔款1000多万两白银。
满清贵族不愿自掏腰包,以购买“赎罪券”的名义,再次将手伸向十三行。
被羞辱着掏空家底,商行之首伍秉鉴气绝身亡。
曾经十三行商说:“十三行什么都卖,就是不卖**。”
后来才发现,在那个社会里,卖与不卖,从来不是商人说了算。
而广州十三行也不过是畸形贸易制度里的产物,如烟花般绚烂短暂。
“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没有一个行商不这么认为。
一个拥有大量财富而没有政治地位的富人,在官员面前,无疑如同怀揣珍宝过闹市的小儿。
粤海官员总喜欢以各种名目举办活动,而行商们都会提前收到大红请柬。
在行商眼里,那不是请柬,而是一纸罚单。
每个行商必须送上一笔让官员满意的寿礼,才能获得此后的相对平安。
谁送了不一定记得,谁没送却一定记得。
远在京城的宫廷更是变本加厉。
帝后寿辰、国家战事、兴修水利、征缴盗匪、黄河泛灾、增加各类税务……
贪婪的清政府想尽办法压榨十三行。
仅1773年到1832年的60年里,十三行捐款高达400万两。
国用无度,再加上被迫分摊的赔款,十三行欠上了外商的钱。
乾隆听说拖欠外商脸面无光,下令抄了行商的家,并允诺再加一倍偿还,以显“天朝”风度。
而其他行商均要分十年清还巨额债务。
行商们债台高筑,不堪重负。
当后来两次**战争搜刮干净十三行的财富后,这个繁荣了一个多世纪的贸易港口,被炮火化为灰烬。
它终究还是留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成为封建王朝的牺牲品。
十三行没了,但十三行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财富。
一百多年的对外贸易,让广东无论在思想、科技、文化上都领先全国。
它是革命浪潮的发源地,是近代新思想的启蒙地。
它的土地上养育了孙中山、梁启超这样的思想者。
而那些想要继续从商的行商后人们,细数了余下的家产,来到了东边的小城镇——上海。
图 | 开埠前的上海
新开埠的上海,急需建设。
而这批积累了许多财富和贸易经验的广东商人便是上海的第一批开拓者。
也成了后来骄奢繁华的上海滩的建设者。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即使大树倒下,它四散的枝叶也依旧在滋养着人们脚下的土地。
广州十三行亦是如此。
资料来源:
1、《广州、粤海关与广州十三行》魏 俊
2、纪录片《帝国商行》
文字为国馆读书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