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口水看哪个,看到吐口水的孩子,别急着骂没教养,先看他处于哪个自我发展阶段
1 莫名出现的“问题行为”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橙子说,她两岁半的儿子近来突然喜欢吐口水,在家玩一玩就算,出门看到陌生的小朋友靠近,先是略带威胁的用手指了指人家,好像在跟人家说不许凑近我的领地。如果小朋友依然还在他附近,他就朝人吐口水。最近一次就把口水喷到一个小女孩身上了,橙子见状连忙制止儿子,并不停的向小女孩道歉。
橙子说还好小女孩宽宏大量,没怎么放心上。要是下次碰到一个不好惹的孩子或家长,估计儿子得被抓起来胖揍一顿了。
让橙子费解的是自己平日对孩子的管教还算可以,周围的人也没怎么见有吐口水的陋习,怎么这熊孩子突然就喜欢吐口水了呢?
2 为什么看管有加的幼儿会突然出现“问题行为”?
2.1 从自我意识发展角度来看
1-3岁的孩子处于发展生理自我的阶段。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一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自我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
- 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自我观察,自我觉知
比如,就吐口水这件事,他要怎么让自己嘴巴里聚集口水,怎么调动口腔的肌肉将口水吐出,使多大的力可以吐出多远的口水等等。他们会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到自我满足的感觉。
- 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观察外界的反应,从中感受自己的能力,感知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孩子在建立一种因果关系。
比如,朝别的小朋友吐口水,我控制了妈妈的情绪,因为妈妈生气了。我也控制了小朋友的情绪,因为小朋友哭了。
又比如,孩子可能会通过轻轻推和使劲推,感受自己生理上的力量感。
这个阶段的行为表现,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虽然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困扰,但我们不能就此给孩子贴上所谓的“道德”标签,只要客观的,一本正经的告诉他不可以就行。
2.2 从复演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
素有“心理学的达尔文”之称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把进化论思想引进人类心理的领域,提出了“复演论” 。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复演种系心理进化历史。幼儿期正是处于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
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复演由原始本能驱动的活动来逐渐摆脱这种原始本能,这样就可以减弱由原始冲动所引起的本能行为的倾向,为更高级、更复杂的人的文明行为方式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这个时期的侵犯行为,只是孩子内心需要的表现形式,大多属于无意识侵犯。
就像前面橙子说他两岁半的儿子不许别的小朋友靠近,其实有点“圈地为界”的原始行为,对靠近他的小朋友保持着一种防范意识。
原始本能的反应,使孩子感知可能存在的威胁,为了不让别人对自己造成威胁,转而进行主动攻击。比如朝人吐口水,或打人、骂人、咬人等行为。
3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
0~6岁的儿童,几乎将他们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构中。恰恰是因为有了这种激情和全部投入,婴儿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会塑造出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力。
——瑞士儿童心理专家-让.皮亚杰
父母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自我发展的路径,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从容的接纳孩子,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
3.1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一旦有数次反叛、攻击性行为,很容易就被人形成定势看法,这无形中便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而“标签”同时也让周围的人对孩子的过失行为、攻击行为显得更为敏感和关注。最终将负性强化孩子重复发生攻击的行为。
3.2 强化正面希望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应正面强化自己的希望行为,引导孩子在生气的时候,选择其他方式表达愤怒,比如用语言,而不是打人。
3.3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事情的来龙去脉,听取孩子攻击别人的原因及感受。同时把被攻击方的感受也描绘出来,让孩子学会感受他人的情绪。
当孩子能很好地意识到别人的痛苦时,妈妈要给予正面的鼓励。这除了需要妈妈不断地重复和尝试,更需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去理解和学习。
3.4 规避造成孩子冲动诱因
大多数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因为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家长及时感知孩子的需求,为孩子创造充裕的玩耍时间,或多样的玩具,提供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孩子的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
3.5 避免孩子接触有攻击倾向的负面信息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很容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并加以模仿。父母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电视或影像中的暴力镜头,避免对孩子有粗暴的态度或随意拍打的行为。家庭成员或孩子的玩伴中都要避免出现说脏话的情况。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