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字含有旨,清代,宁晋为何“寧”改写为“甯”【字解宁晋之宁】
清末蟠龙邮票,直隶宁晋县邮政代办所“甯晋”戳。
宁晋县,“宁”字清初乃至以前写作“”寧”。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驾崩,清宣宗道光帝旻寧即位,为避道光名讳“旻寧”,他下诏改“寧”为“甯”。鲁迅的文集《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至六十六:“清宣宗名旻宁,故清人和遗老将“宁”改用为“甯”。”
封建时代用字避免与皇帝和尊长名字相同,叫做“避讳”。古代有避讳制度,天下的地名和人名都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就这样,宁晋县被改为了甯晋县。这种避讳方式一直存在到了晚清时期。
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 《直隶全图 》标注的宁晋泊
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 《直隶全图 》标注的“寗晋泊”、
清末《畿辅通志》卷55《舆图》地图册《寗晋县图》。
道光帝旻寧下诏改“寧”为“甯”的记载,见于《道光朝实录》卷二:
又谕、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恭奉皇祖高宗纯皇帝谕旨。绵字为民生衣被常称。尤难回避。将来继体承绪者。当以绵作旻。则系不经用之字。缺笔亦易等因。钦此。今朕钦遵成命。将御名上一字敬改。至臣下循例敬避。上一字、著缺一点。下一字、将心字改写一画一撇。其奉旨以前所刻书籍。俱无庸追改。寻肃亲王永锡等奏、临文不讳。圣主不以为嫌。而臣子之心。究多惶悚。谨案康熙字典。甯字注。乃定切。引汉书永以康甯一语。与御名下一字、音义相通。嗣后文移奏牍。恭请避写甯字。得旨、既知临文不讳。何用琐琐。仍遵前旨。改写一画一撇。又奏、前代避讳。原有改用音相近者。批、不可为法。
清末牛角料印章 “甯晉縣广餘恒雜货店”。
寗,是“宁”的异体字。从字源上看,甯宁二字确实是相通的。《汉语大字典》:“甯”,同“宁”。《康熙字典》:
寗,【集韻】同寧。願也。【前漢·王莽傳】永以康寗。
又乃定切,音佞。邑名。
又姓。
又【類篇】从心作甯。司馬氏曰:甯从冉,非是。今詳用部甯字註。
光绪版《宁阳续志》中宁阳的“宁”字之所以都写作“甯”,为此有个特别说明:“县名上一字与宣宗成皇帝圣讳下一字相同。先经嘉庆二十五年圣谕,中间避写一画一撇,不从心字,用昭敬慎。”
民国二十六年“寗晋县救济农村流通券”贰角。
民国后期《寗晋县全图》。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