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是哪个大,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东北解放战争
营团干部来上学——林彪细说“四快一慢”——野战军参谋会议——刘亚楼对司令部工作提出新要求——攻坚战斗的三条原则——东北野战军全军大练兵
东北的形势越打越好,战争的规模越打越大。这些对我军提出了新的要求,千头万绪第一条,就是提高我军各级指挥员的素质和战术水平。
每次打完仗,总部都命令各纵队和师指挥员汇报作战经验,检讨失误和不足。部队每次都按要求做了,但是新的战斗打响,莽撞蛮干的老毛病就又犯了,对“四快一慢”的战术总是吃不透,不善于灵活运用。看来,战术训练要从营、连基层指挥员抓起,这些干部心里明白了,才能把仗打好。1947年8月秋季攻势尚未展开,总部命令各部队送一批营、团干部到军政大学参加集训。
1947年年底,冬季战役正在进行中,260多名干部奉命来哈尔滨的军政大学报到。学校把他们组成“上干队”(即中级干部集训队),下设两个军事队、一个政治队。一队成员是营长、团长和团参谋长,二队是一批资格较老的连长,三队是教导员和团政委。这些长期南征北战、爬冰卧雪的老战士,头一次过上了城市生活,每天坐在暖暖和和的屋子里听报告、开讨论会,放假时到街上看光景。城里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奇,有的说:“哈尔滨有三多:洋房多、馆子多、汽车多,就是没钱不让坐。”有的说:“年纪大了,在前方干不了,愿意在后方干。”
上级当然不会答应这些要求,紧张的学习开始了。这些干部都是老战士,来东北打了很多仗,实战经验很丰富。缺点就是喜欢摆老资格,不肯动脑子。一队、三队学习得都不错,二队的那些老连长文化水平都很低,就怕学习和写字。让他们学战术指挥,他们说:“我又不当司令员,学那些干什么!”有的就怕写战斗经验总结,说得出,但捏笔杆比拿枪还难受,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学校领导只好调整一下,给二队每个组里配上一名文化高的团级干部,给他们读文件,帮他们记录、写总结。
打了两年多仗,谁都知道“一点两面”和“四快一慢”。但是问他们具体内容,许多人都说不清楚。有的说:“打敌人的一个据点、一个阵地就是点,从四面攻击就是面。”有的说:“主力由正面打就是一点,少数部队绕到敌人后面打就是面。”还有人说:“一切事情都是变的,现在是四快一慢,将来还不知几快几慢呢。”
为了让学员们真正了解“一点两面”和“四快一慢”的实质,学校组织大家学习总部的有关指示和文件,找文化高、水平好的干部讲解。抓住一些好的战斗典型,画出地图、制成沙盘传授经验。又多次召集战术经验检讨会,让大家谈实战中的体会。一些著名的大战斗,尤其是攻坚战,让参加战斗的各部队干部凑在一起,交流情况。你是怎么打的,我又是怎么打的,为什么你打得好,我打得不好。这些亲身经历勾起了大家的话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旁听的人也感同身受,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时再反省当时的情况,马上就找出了差距。
八纵的一位干部回忆秋季攻势的杨家杖子战斗,他们团打一个山头。山顶上有敌人的工事,但不坚固。3营从正面攻了一天,伤亡很大也没拿下来。换上2营再攻,从正面还是攻不动。教导员对营长说:咱们用“一点两面”试试看,把全营编为五个排,以一个排从正面攻,四个排从两边迂回,结果把敌人打垮了,占领了山头阵地。
“四快一慢”,最重要的是“一慢”,即准备充分再打。这是最难掌握的,因为打起仗来很多人都犯急性病,不看地形、不管敌人有多少就上去乱打乱冲。28师干部回忆,1947年夏季攻势打一个飞机场,营干部各带了一个连,跑了8里路,一下也没休息,也没看地形,上去就冲。结果冲到障碍物前就冲不动了,自己伤亡一大堆。热河独立团进攻一个村庄,各级干部都没看地形。因为以前他们在村里住过,自以为很熟悉。没想到敌人住了几天,把工事和地形都改变了。攻击开始后,一个连用行军队形接近敌人,冲上去被敌人火力阻挡,一个连打光了。换上一个连再冲,又造成很大伤亡。在血的教训下,干部才警觉了,重新看过地形,改变攻击方向,才消灭了敌人。有的干部谈起这些血的教训,感慨万分。独立1师的一位团长说:他指挥时就常犯急性病,地形没看好、突击口没选好就催着下级往上冲。有一次战斗不给下级准备时间,把营长骂了一顿。营长也沉不住气了,冲动地说:“打吧,谁怕死!队伍是共产党的,又不是我自己的儿子!”冲上去伤亡很大,也没有成功。下来他反而处分了那个营长。这位团长说:“现在想起来营长确实冤枉,我回部队后,一定要求上级撤销给他的处分。”
干部们畅谈战斗中亲身经历的教训,深刻地感到:在战斗中不调查研究,不听取下级意见,一味蛮干肯定要吃亏的。18师的一个连长回忆1947年夏季四平攻坚战中,他们负责打城西南的一个地堡群。头天晚上接近敌人阵地,没有去看地形。第二天上级命令进攻,连长就叫战士从正面往上冲,一下伤亡50多人。一个班长对连长说:“我家就是四平的,对这里地形很熟悉。去年四平保卫战,这里的地堡工事我亲自做过。要攻这个地堡,一定要从东南迂回到后面去攻,我保险拿下来。”连长正在火头上,不但不听班长的建议,反而骂道:“战场上哪有这么多民主,再胡说我枪毙你!”又命令一个战斗英雄带个小组去冲,结果又打光了。最后不得不采纳那位班长的意见,班长只带两个战士,拿了一根爆破筒,从东南迂回到地堡群后,把中心地堡炸毁,只用十分钟就解决了战斗。
17师的一个连长也深有同感,也是在四平攻坚战中,1连攻一个地堡群,一夜没攻下,伤亡很大,失去战斗力。换上3连再攻,连长带了三个有经验的爆破员仔细观察地形。三个爆破员都主张从右边上去。指导员很不理解,左边地形隐蔽,右边开阔,为什么不从左边打?爆破员解释说:“左边地形虽说隐蔽,但敌人注意到了,所有的枪口炮口都朝着那里。右边正因为开阔,敌人就可能疏忽。”指导员认为有道理,就集中所有的火力打左边,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爆破员从右边冲上去,很快炸毁了地堡群,解决了战斗。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战例,大家对“一点两面”和“四快一慢”战术有了真切的理解,思想上也搞通了,感到学习大有收获。(1)
总部首长很关注这些干部的学习情况,1948年2月17日,林彪在冬季作战的间隙时,从双城总部来到哈尔滨,为军政大学的上干大队作了一天的报告,专讲“四快一慢”。他结合东北我军作战的实际,结合战例进行讲解。他首先指出:“四快一慢不是我们新发现的,世界上有战争以来,就有了这条道理。追击、遭遇不需要它,打滥杂部队、以绝对优势打劣势不需要它。但打堂堂之阵,针锋相对的部队,就要准备好。中国外国的战术原则,都有这一条。”
林彪向大家讲述“四快一慢”的来历:“到东北后,第一个战斗中就有毛病。第一仗在锦州打87师,没打好,就是因为打急了。所谓‘三三制’战术与‘一点两面’战术,就是在那时提出的。那时提出的是不打主观主义的仗,1946年底提出不打莽撞仗,把它变成这么一句话,意思都是一样。去年夏季四平进攻战后又把它提出,成为‘四快一慢’。”
到底怎样才是“四快一慢”?林彪说:
“第一、向敌前进要快。譬如打某个地方,怕敌人跑了,前进时要快。秋季在西丰打53军116师时,如慢了就打不上,就要奔袭抓住敌人,使敌人跑不了。敌人是按普通的时间计算,例如距离敌人200多里,敌人估计我们4天;距离敌人100多里,敌人估计要2天。敌人以为我们这里分散一个团,那里分散一个师,集中起来还要费些时间,临时跑也跑得及。可是我们不按照他的算法,白天也走,晚上也走,一下子扑到他面前,使他来不及应付。他就是撤也得要个时间,这就是快的原则。”
“第二、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看地形、选突破口、构筑工事、捆炸药、动员、调动兵力、布置火力等等,忙个满头大汗才好,这要快。”
“第三、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
“第四、敌人整个溃退了,离开了阵地,我们追击时要快。这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白天黑夜,追呀!这时应一面追击一面报告,如这时要准备呀、报告呀,敌人就会跑掉。”
林彪说:“以上四种情况就慢不得,慢了敌人就跑掉了。”
“一慢是指什么时候慢、什么事情上慢?是指总攻发动时机这一下要慢(但总攻开始以后就要快)。在这一问题上要沉住气,上级催骂,派通讯员左催右催,这就要沉着,反正我要准备好才打。前年焦家岭战斗,18师原来要他头天攻,当时没准备好,等到第二天攻,他们自己认为是犯了没执行命令的错误。我听着不对头,给他翻了案。不执行命令没准备好,不打是对的。所以战役指挥员催促下级快,应放在准备工作方面,不应放在快打响方面。下级指挥员要沉着气,上级是上级的事,自己未准备好是自己的事。自己准备要快,但上级不要轻易发起总攻击。假如有的已经打上了,自己这里没准备好,自己面前的敌人,还是整整齐齐,不要急着打。当然要看情况,如果敌人退了就要快追。”
谈到“四快一慢”的意义,林彪强调指出:“如果不实现四快一慢,就不能实现一点两面战术。四快一慢是实施一点两面的关键,这个方法主要是为了实现一点两面,而一点两面是我们战术中最主要的东西,是达到此战术目的的方法。我们作战的目的是为了歼灭敌人,其方法是一点两面战术;但是要达到一点两面作战的目的,就要实行四快一慢,这就是它们的关系。”
林彪最后说:“学习战术的最好方法是学战史,学很多的战例、战后的检讨,整理自己的经验,吸收人家的经验,加上演习,好好掌握了几条,正确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能打垮蒋介石。”(2)
讲完话后,林彪听取了上干队学员们的发言,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又作了一次补充报告,才离开了军政大学。
冬季攻势结束了,我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总部首长又在考虑下一步的工作。毫无疑问,我军现在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军,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以后的战役将是最后解放东北的大决战。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冬季攻势中一次战役就要调动一、二十个师的兵力,有的攻坚,有的打援,快速有效地指挥这些部队,需要正规化、高效率的指挥机关。首长们一致认为:提高部队的战术水平是一方面,现在更重要的是提高各级司令部机关的业务水平,使之适应大兵团作战的要求。我军师以上的指挥机关,过去一直是很小的班子,作战时首长带上几个参谋上前方亲自指挥就行了。但是现在战场这样广阔,参战部队这样多,各方面情况千变万化,疏忽任何一方都不行。因此建立强有力的司令部机关,培养出素质好、业务好的参谋人员,是最紧迫的任务。
四平刚刚攻下,没等大家喘口气,总部首长就下了命令,各纵队、师两级参谋长37人率领本部的作战、侦察、通信、管理、机要五个科的科长257人,于1948年3月23日聚集到双城总部,参加野战军参谋会议。
3月25日会议开幕,林彪、罗荣桓在全体大会上作报告。林彪报告的题目是《如何使司令部成为能干的指挥机关》,他说:“我们所处的形势已经转变了,从被动到主动,从防御到进攻,从分散转到打成一片。我们的任务从前是怎样把根据地搞起来站住脚,现在则是怎样解放全东北。这种客观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就应引起我们各方面的变化,不然就不能达到任务。”
林彪说:当前战争的主要特点,是我军转为大兵团的攻坚战。“大兵团是客观的变化,攻坚战也是客观的变化。不攻坚则无仗可打,因为敌人不来增援。为着适应大兵团攻坚战的需要,就必须正规化。没有正规的制度,就不能准确地执行任务。所以我们在主观上要特别努力于正规化来适应大兵团攻坚的任务,要从游击战的水平提高到能够正规地攻坚战的水平上来。政治机关、后勤机关、司令机关的工作都要大大提高,特别是司令部,应成为实现军队正规化的中心机构,由低级提高到正规,使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均通过司令部去执行。故必须在组织上、制度上、权力上、威信上都要有适合于走向正规化的一套。要把作风搞好,使司令部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有组织能力的、能干的指挥机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各种较复杂的工作,完成复杂的任务。现代的战争单靠指挥员来掌握是不可能的,用手工业的方式去指挥现代战争是不行的。必须有坚强的司令部工作,那种认为可要可不要、简单化的老一套观点,在今天的情况下,是行不通了的。如还是那一套就会犯错误。”
讲到这里,林彪停顿了一下,一字一句的强调说:“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就是要把司令部的工作,扎扎实实搞出个规模来!”(3)
会议转入分组讨论,以业务分工方式分别举行作战、侦察、通讯、管理、机要会议。大家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映出不少问题。刘亚楼参谋长到各会场听取汇报、与大家座谈、交流情况,并就各科的工作和组织问题作了指示。
与会同志们认识到,现在的大兵团作战,司令部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处理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每次战斗,作战科要汇集各部队的行动情况,随时报告首长,标好作战地图,记录和起草作战指示,传达到各部队。侦察科要通过各种手段,如派侦察员、监听敌军电话、审问俘虏等获得最新最准确的情报,供首长定下作战决心。通讯科要保障电话线路的畅通,使上级命令能迅速传达到基层,保证各部队的协同作战。管理科则要做好司令部机关的后勤保障工作,让大家吃好住好,一声令下就能拉起机关转移,保证司令部工作的正常运转。司令部工作犹如一台机器,缺了哪个部门也不行,更不敢出差错。但是由于我们过去没有正规化的意识,有的首长对司令部工作不够重视,一些纵队和师的指挥机关并不健全,参谋人员不安心工作,愿意到战斗部队去。还有的首长把素质较差的人拉来当参谋,不胜任工作,在战斗中出漏洞。有些教训是很深刻的。例如:
秋季攻势开始时,总的作战意图是多路奔袭各处分散之敌。总部曾明白规定奔袭出发地应距敌在八九十里以外。但由于执行命令不坚决和作战组织工作的马虎,30师推进到距敌30里处宿营,第二天再奔袭,敌人已经跑了。六纵明知奔袭对象是容易吓跑的杂牌部队,竟白天将部队推进到距离敌军40里处,也没有抓住敌人。8师打西丰,从出发地一下推进到距敌20里远的钓鱼台,过早暴露我军意图,使敌人得以迅速收缩。
4师11团侦察队在四平西南的大洼遇到两个班敌人,误报为敌军大部队,结果使整个部队出动扑空。
秋季攻势中独立2师组织包围昌图之敌时,师部与派出执行包围任务的4团中断联络两天两夜。虽然只隔30多里,电台不通,也没有采取其他方法恢复联络。一纵司令部也一整天未能与独2师联络,结果不仅昌图的两个营敌人逃跑了,敌195师从八面城撤退,经过昌图附近,独2师也没发现,给总部作战指挥造成很大困难。
冬季攻势开始时,总部规定以八、九纵东进越过大凌河的时间为北线主力开始行动的准则,但八、九纵出发后整整两天,总部得不到其行动汇报,大大影响了主力发起攻势时机之确定。
四纵在沈阳西部作战时,总部机要处把电报漏掉了16个字,差点闹出大乱子。
9师在法库追歼逃跑的敌62师时,只俘虏了几百人,就连续两次报告敌已大部解决。如果当时总部相信了这种报告,下令停止追击,就不可能全歼62师。
战地通讯始终是个大问题。部队突破敌人前沿阵地后,因通信联络跟不上,指挥员无法了解纵深的战斗情况,而导致指挥脱节。秋季攻势中16、18师黄家山战斗,有几条线路从战斗开始到结束,一直就没有通。线路不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属于管理混乱,架设电话线时,常常是许多线路混在一起,又没做记号,以致出现事故后很难查。有的部队战斗结束,把别的部队的电话线撤收了,严重影响了兄弟部队的联络。有的属于通信队伍不充实,人员技术不高。冬季攻势最后打四平时,一条4里长的电话线,派了三组人,查了三四次也没查出问题,结果通信队长亲自去查才接通。有的机关随意让技术很差的新手在电台值班,炮兵司令部一个新报务员,一份电报收了三四个钟头收不下来,直到发报台再三要求换人,他们才换上一个老报务员,几分钟就将电报抄下。这要在战斗紧张时刻,岂不是要误大事!
平时机关滥用电报的事例也不少。九纵离一个师部只有5里地,也要发电报。六纵后勤向纵队报告豆芽生长情况要发急电,电台为抄收这份电报耽误了出发时间。某师有位首长托在哈尔滨开会的首长买几斤白糖,也发电报。这样的杂事占用电台,必然会影响总部与各部队的联络。
管理工作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后方机关庞大,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相当严重。郑家屯一个地方就有80多个后方机关的单位,齐齐哈尔军队机关几乎把房子占了一半,在哈尔滨也有40多个办事处。总部规定一个师可以有1200匹马的编制,但有的师拥有1800多匹马。按编制部队中有武器的人应占80%,但实际上许多部队才达到55%。马匹超编而武器不足,说明有的部队后勤庞大,不适应战争的需要。机关的四科是管理科,负责司令部的生活、行军宿营、物资供给等工作,如同管家,头绪多、任务杂,还常常吃力不讨好。据参加这次会议同志的反映,管理工作干部大多数不安心,认为这工作是伺候人的,不如战斗部队有出息。有的认为管理科在司令部里地位最低,是当孙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干。
这次野战军参谋会议开了整整18天,大家畅所欲言,肯定成绩,深挖问题,交流先进经验。刘亚楼参谋长到各处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最后在全体会议上作总结发言。他的讲话以总部提出的“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建军作战方针为指导,指出了今后司令部工作的努力方向。
刘亚楼说: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一年来的参谋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军基本上健全了司令部机关,搞出了一套规章制度,基本上保证了作战、练兵和建军三大任务的完成。在作战中掌握了步炮协同和大规模运动战、攻坚战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初步摸索出一些经验。司令部的地位和重要性大大提高,许多首长感到没有一个有能力的司令部,工作就无法进行。过去作战是首长忙得不可开交,而参谋没什么事情可做。现在大家都感到参谋不仅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是很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从消极等待首长的命令到积极主动配合首长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刘亚楼接着指出:就整个司令部工作来说,目前还赶不上客观现实的要求。还存在着缺点和错误。在工作方式和作风上的表现是:一是工作的组织性与经常性很差,司令部内各科之间不很协调,建立起来的制度不能巩固下去,工作中常表现时紧时松。二是工作不细致、粗枝大叶。如行军的计算不够精确,使部队经常发生交错拥挤。部队物资的统计不准确,某些司令部下达命令时甚至丢掉单位,机要工作中普遍存在过分追求速度而放松精确的现象,甚至影响到作战行动。三是工作不深入。虽然各级参谋人员常常到部队去,但了解的情况并不实在,甚至很空洞。这是一种官僚主义的作风。四是严格紧张的作风不够。在总部规定的时限内常常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如这次会议规定的上送文件除一纵按时送到,其他单位均没有按时送到。
如何改进司令部工作呢?刘亚楼指出:“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就是我军整个军事工作的也即是司令部工作的总方向。这是林总适应于当前的总的军事情况和作战形式所提出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摸索和逐渐建立一套‘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要求下的司令部工作。”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今后司令部的中心工作是:
一、掌握大阵地攻坚、大纵深战的组织和保证,确实掌握炮兵,掌握纵深战斗中各兵种协同动作之计划、组织与保证。切实贯彻“四快一慢”的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再打莽撞仗。
二、贯彻林总关于使司令部真正成为有科学头脑、有组织能力的能干的指挥机关,成为实现正规化机构的指示。要进行普遍的教育,在各级干部中反复说明参谋工作的职责、需要,提高对参谋工作的认识,来改进其工作,发挥其作用。
三、健全组织与培养人才。要按照新的编制表与新标准配备参谋干部,坚决纠正滥竽充数的做法。要从部队中新的知识分子和基层干部中选拔质量较好、有相当条件的人才,经训练后充实到司令部各科。
四、强调集中统一,遵守制度,提高纪律。这是大兵团、正规化的必备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练好战斗作风并合理使用人力物力。
刘亚楼特别突出强调了集中统一和纪律问题。他指出:“在实行统一的制度方面,我们部队中常常误解所谓机械与机动问题。认为要他严格的执行统一的制度则是太机械,认为随便改变统一的制度就是机动。这种偏向必须坚决纠正。必须指出我们不能要求制度去适应和满足每一局部和每一个人的需要和要求,而应要求每一局部、每一个人去适应去遵守整个的制度。过去我们不是太机械而是太机动了,这种机动成了各自为政的根据了。”“制度是法规,没有一定机关的批准是不能变动的,不是任何人、任何机关都可以伸缩和变动的。”
“要保证严格执行新制定的编制表。我们应该在部队中树立随时随地从整体、从全局出发的观念,这需要队列科、管理科经常有系统地揭发违反编制、规定的情况、浪费贪污状况。比如随便使用民夫、车辆、马匹,后方组织之庞大,后方人员之众多,及首长人员无限制的开支等,都应经常举出数字提出作斗争。”
“缴获的物资应视为国家的财富。将缴获物资视为私产,到处埋藏、改造,甚至出卖或破坏,这是极其恶劣的行为。今后确定缴获任何物资,无论多少、好坏,都应绝对听候统一分配,只有经过批准后才能留用。一切破烂军用品甚至废品、弹壳、旧电池都一定要按照不缴旧的不发新的之规定执行,对于埋藏、破坏、变卖缴获物资的现象,应以严重的破坏纪律现象论处。”
最后,刘亚楼还谈到了检查监督、请示报告,培养紧张、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加强业务学习,经常总结与交流经验等问题,做了具体的指示。(4)
刘亚楼参谋长总结之后,大家又进行了几天分组学习讨论,深入领会总部的指示精神。4月15日会议闭幕,罗荣桓政委致闭幕词。这次野战军参谋会议历时23天,是研究司令部工作最深入、细致的一次会议。大家交流了经验,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查找了缺点,统一了认识,开成了一次卓有成效的会议。司令部工作的改进提高,为后来的辽沈战役大兵团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双城的野战军参谋会议尚在进行,林彪又将各纵队首长召到哈尔滨,进行冬季攻势作战总结。在各纵队作了详细汇报后,林彪在4月19日作了一个长长的总结报告,中心内容就是讲攻坚战的战术问题。林彪把他要讲的归纳为三句话:一句是“不要打急了”;一句是“队形不要太密了”,一句是“大胆插到敌人后面切断敌人分割敌人”。
这三句话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林彪先作了扼要的解释:“如果打急了,一次打不下来,还要重新打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本来想很快解决,反而弄得更慢了。这种例子很多,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准备。如果队形太密了,伤亡太大,打不到底,打半截子仗,一个连打剩七八个人,就无法再打了。虽然战术上可能取得一些胜利,但整个战役可能造成失败。有时也可能取得战役上的胜利,但损失必大。如果不插到敌人后面,切断敌人退路,只从前面打,敌人的后面是安全的,前面也不容易打下来。就是花了很大力量打下来,敌人跑掉了,我们什么也没捞到,也是白打一场。白流血,白牺牲,白费力。虽说打下来了我们还可以向前发展,如果打不下来,就更不合算。犯了第一个毛病,就要打第二次,以致打第四五次。犯了第二个毛病,就会打不到底,没后劲打不下来。犯了第三个毛病,就是白费力量,白打一场。如果避免了这三个毛病,就可能取得胜利。因此这三句话很要紧,一定要贯彻到下面去。”
林彪展开来讲这三句话,又说起了“四快一慢”。而重点讲了一个“慢”字。他说:“历来的军事传统思想,是所谓‘兵贵神速’,没有提出要慢的。在历来的实际战斗上也是要求秘密、迅速、坚决,也是快的原则。对慢的一面,从未提过。过去我们进行游击战,基本上是袭击战,都是很快地打,打了之后很快跑掉,几个钟头之内解决战斗。十年内战打的仗,都是几个钟头解决战斗。有时歼灭敌人到几千万把人,也都是这样打法。游击战和运动战,战役上、战术上都是速决。打敌人措手不及,一下子把敌人吃掉,这是我们历来的传统。现在我们提出要慢,真是很奇怪的。既不是过去的战斗经验,也不是一般的军事原则,在思想习惯上是不容易一下能接受得了。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这不成问题,一提出来就可以实现,事实上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同时在战斗中又有许多情况逼着我们要快,如敌人增援和加强工事,敌人部署变化,在敌人火力下面熬不住,在上级的催逼下熬不住,想很快取得胜利,或者白天攻击已到了天快黑了,或者夜间攻击已到了天快亮了,以及敌人飞机快要来了等。这种种原因,都会促成我们急躁、莽撞,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队伍就是一冲,不冲就是‘怕死’。这样的例子很多,七纵在王道屯战斗中,敌人只一个营,而我们就冲掉了个把团。经过整个冬季战役及去年许多战斗证明,要胜利就不能急躁。如果准备不好,明明就是败仗,事先就能知道要失败,结果也一定打败仗。”
“一慢”主要是战前准备,林彪又一条条讲起来。战前的侦察、火力部署、战斗动员、军事民主会、挖工事、捆炸药、扎梯子,总而言之要都准备好了再打,上级规定总攻时间要与战斗部队商量,不要催命。然而林彪强调一点:战前准备工作要紧张,不能睡够了再干。那就不是“一慢”,而是拖沓,打滑头仗了。
关于“队形不要太密”,主要是讲纵深战斗。过去我军攻城,冲进突破口是一股人潮,敌人一颗炮弹就能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1947年夏季四平攻坚战,我军吃亏主要是纵深战斗没经验。六纵17师总结教训,发明了“四组一队”新战术。把一个连分成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和支援组,互相配合进行巷战。这一着很有效,17师的突破比其他部队都快。后来林彪把17师称为攻坚力量最强的部队,让他们谈经验。师长龙书金讲了“四组一队”,林彪非常重视,又专门向龙书金详细询问。四纵在攻克辽阳、鞍山的战斗中号召战士们争当“独胆英雄”,掌握多种战斗技能,敢于个人突破,在巷战中以少胜多。林彪在报告中把“四组一队”和“独胆英雄”的经验推广开来,给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纵深战斗中很好的作战方式。他说:“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部队中造成这种独胆的信心和作风,使每个战斗员、班、排、连、营,都敢于独立地进攻和抵抗住敌人的反冲锋。所有的指战员都要锻炼,敌人也不多,是可以战胜的,在巷战中,一个楼房上有一两挺机枪就可以堵住敌人,抵抗敌人的反冲锋,使他过不来。如果我们养成了这种独胆的战斗作风,敌人的反冲锋越多越好,趁敌人离开工事而消灭他,大量杀伤他,并利用这个机会打过去发展战斗。”(5)
关于纵深战斗,林彪讲得很细。突破口选在哪里,一点突破与多点突破,二梯队的使用,工事改造,部队轮换进攻,炮兵随部队参加巷战等等,都讲得明明白白。经过多次城市攻坚战,我军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纵深战斗的战术。通过这次会议的总结,各部队更明确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展开了新的练兵热潮。
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各部队经过短时期的休整,就开始了政治整军和军事训练。在野战军军事会议和参谋会议结束后,总部关于“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作战建军方针层层传达,深入人心。为落实总部指示,练兵运动掀起前所未有的热潮。
这次历时半年的大练兵运动先从政治整军开始。根据野战军政工会议的精神和罗荣桓政委的指示,首先在各纵队、师两级干部中进行反对右倾情绪、本位主义、骄傲自满、军阀习气、贪图享乐等歪风邪气的教育,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清理整顿领导班子。通过党内外民主生活会的方式,结合实际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作战不力、工作落后的部队进行了严肃批评,给全军上下敲起了警钟。这也是在部队中培养民主作风,增强党的领导和干部队伍团结的有效措施。然后,在部队中广泛开展土改教育,经过“算剥削账”、“诉苦”、“挖苦根”,激发部队战士的阶级觉悟,认清战争的性质和我军的本质,把个人、阶级和民族的解放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为谁而战。当时提出的“保家保田,为翻身而战”的口号,成了部队战斗力和勇气的源泉。
在土改教育的同时,开展了整思想、整作风、整纪律、整关系、整编制和查成分的“五整一查”工作。这是在各级党委的集中领导下,通过发扬民主和走群众路线,进行自整自查。通过这些工作纠正错误思想,提高执行纪律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部队的团结和斗志,精兵简政。通过查成分进一步摸清了部队中的基本情况,清洗了混进革命队伍内的坏人,纯洁了部队;发现了一批出身好、品质好的同志,提拔为干部或吸收入党。
根据总部首长的指示和野战军军事会议的部署,各部队开始了以“攻坚纵深作战”为目的的军事训练。团、营干部训练要求掌握攻坚纵深作战的战术和指挥,深入研究林彪提出的三个作战原则,学会消灭敌人的反冲锋和切断敌人的各种手段。连、排干部要求学会“四组一队”的战术运用,火力、爆破和突击的三结合。要求每个步兵连达到“尖刀连”的水平,每个营都要有重点地培养出一个“尖刀连”。战士训练的要点是爆破、进攻队形和近迫作业,尤以爆破为主。炮兵、工兵、侦察、通讯等兵种由纵队、师、团分别组织集训。(6)
各部队在军事训练中注重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是真枪实弹,借助城市郊区旧有的敌军工事,组织攻坚纵深作战的演习。战士们龙腾虎跃,跨壕沟、越障碍,炸药包把一个个敌军“目标”炸上天,在巷战中喊杀声震天动地。在操练场上,战士们一排排端枪射击,一串串手**在空中划出抛物线,还有的光着膀子,手执铁锹练习挖工事、壕沟,到处呈现着热火朝天的景象。
宣传部门及时报道大练兵的消息。一条题为《人人学爆炸,连连作尖刀——前线各部热烈练兵》的通讯这样写道:
某部八连学习爆破时,采取先讨论的方式。让不懂的先讲,懂的后讲,会的提出反面意见,引起争论。使大家都动脑子,争得差不多了,然后作总结。大家都有较深刻的印象后,再进行演习。将爆破各种工事和障碍物所用的药包的性能、作用,和在什么样的地形下如何送,对不同的目标如何放,爆炸点选在何处,如何拉火,都一一演习。边作边讲,边作边评。“会不会炸着自己呢?”是新战士及新解放战士普遍关心的事。当场试验时,领导上找了一个胆大和一个胆小的同志去送。一个拉了**就卧在10米外的沟里,一个拉了**就一直跑开,跑了75步远时,轰隆一声响了。“敌人”的工事塌了,浓烟大作,他两个人都一样安全,从而鼓舞了大家使用爆破的勇气。
某团在学过爆破后,全团排以上的干部又集中编成一个突击连。团参谋长作连长,各营的干部分别作副连长、指导员与排长,排级干部作战士,并组织了支部、政治战士、步炮协同、通信联络、救护等,相互配合,进行演习。师首长也来参加。对“假设敌”发起“总攻”时,从在火力掩护下连续爆破、突破前沿,一直演习到“拿下核心工事”。并把巷战攻击核心工事这一段落反复演习了三遍,边作边评,最后由师首长作总结。该团一营排以上干部到团去学习后,各连在家上午研究爆破,下午全营作巷战演习。二连先炸掉障碍物,突击队借着浓烟冲了进去,第二梯队也上来了。发展到街中心,进行巷战。回来后大家检讨战术队形和战斗动作,提出了很多问题。干部们从团里回来后,又进行深入研究,再进行演习,战士们情绪极高。(7)这次大练兵的成绩是显著的。连队熟练掌握了“四组一队”的攻坚战术,战士们的射击和爆破水平大大提高,培养出一大批特等射手和爆破能手。许多部队根据自身的需要,还演练了爬城墙、打坦克、炸装甲车,学习各种防御工事的构筑。炮兵在认真提高射击技术的同时,还练习单炮掩护步兵巷战这种新战术。大练兵的代价也是不小的,弹药耗费了成千上万,不少于一场大战的消耗。战士在演习中也有不慎伤亡的。为了演习修工事和搭障碍物,砍了不少树,毁了一些房。然而这些代价换来了全军将士战斗素质的提高。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在辽沈战役的大决战中,我军的优势突出地显示出来,在攻坚防御上都远远胜过国民党军队。这不仅是我军高昂的斗志,也是军事技术过硬的表现。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