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在哪个县,五台山与繁峙
作者·李宏如(繁峙)
五台山(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与繁峙县之间,它的东西两端延及河北省阜平县和代县,中心在五台县台怀镇。“兹山耸峙于雁门、云中之表,接恒岳而俯滹沱,横临朔塞,藩屏京畿”(《清凉山志》),雄伟壮观,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虽然寒风劲冽,夏仍飞雪,但其间山泉奔流,林茂花香,是有名的避暑胜地。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历史悠久,闻名世界,境内寺庙林立,钟声悠扬,景色变化万千,佛教界认为,这些景色是一种非常之境界,而这些境界是“曼殊大愿之所持,如幻三昧之所现”(同上),若能身临其境,会使“昏昏业识望影尘消,汩汩烦心观光慧朗”(同上)。所以明朝《清凉山志》的作者释镇澄说,居住在中国的人,如果一生不到五台山,就像释迦佛在舍卫城说法多年,而城内未见佛面未闻佛法的人一样。
五台山以文殊道场、佛教圣地著称于世,它的山水林木、文化艺术、民情风俗,无不与佛教有关。佛教界认为,佛教在这里流传已有2000年的历史。 《清凉寺志》载,汉明帝于永平七年(64年)正月,“夜梦金人,身高丈余,赫奕如日,来诣殿庭”,天明,汉明帝下令让朝臣占卜此梦有何兆应,学识渊博的傅毅说:“臣览《周书.异记》云:‘西方有大圣人出,其没千载,教当及此’,今陛下所梦,无乃是乎!”于是,明帝派遣王遵等人,去西方寻求佛法。永平十年(67年),他们迎来了西僧叶摩腾和竺法兰及佛像、经书,在洛阳建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传播佛教。第二年(68年)礼清凉寺,建大孚灵鹫寺,佛教开始传入五台山。史学界对这一说法多有质疑,尚无定论。
从现有资料看,唐朝以前五台山多半数以上的寺庙在今繁峙境内,至今保留着许多寺庙遗址和佛教文物。
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临灵丘县和河北省阜平县,西界代县,南连五台,北接浑源、应县,属忻州地区。春秋时属赵地,称霍人。汉代东部设城县,属代郡,西部设葰人县,属太原郡。新莽改卤城为卤盾,属厌狄郡。东汉复称卤城,葰人并入,属雁门郡。西晋废卤城,复置葰人县,属雁门郡。十六国时先后属后赵、前燕、后燕、巍。北魏属肆州雁门郡,境内无县治。隋至金称繁畤。元称坚州。明至今称繁峙县,清末民初,将北部120余村划入应县,西部20余村划入代县,现在全县面积为2368平方公里,约占民初2/3。滹沱河发源于现境东部的泰戏山,由东向西,流经县境70公里。滹沱河北岸是恒山支脉句注山,中有平型关、团城口、太安岭口、葫芦口、凌云口、北楼口、大石口、小石口、茹越口、马兰口10个军事要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滹沱河南岸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这里五峰耸立,叠翠回岚,寺塔相连,清净幽雅,一派佛国风光。
五台山因五座台顶得名,这五座台顶所指的山峰古今不同,现在的东台、北台、中台是繁峙与五台县的分水岭,南台在五台县境内,西台在繁峙县境内。从整体上看,五台县居五台山之阳,繁峙县居五台山之阴。若以台怀为中心,繁峙县居其东、北、西三面,五台县居其南面和东南面。唐朝以前五座台顶大部分在繁峙境内,唐朝有一位俨禅师,居五台山,登南台(今中台),见有五色祥云覆盖五个山峰,遂将这五峰定为五个台顶,这样就去掉了原来的北台,即今繁峙境内的古北台,增加了五台县境内的南台,把原来的南台改为中台,中台改为北台,东台和西台未变,至此形成现在五台山的规模。我们登上北台(古中台),环视古代的东南西北四台,一脉相连,兀立眼前,而现在的南台既低又远,若无知情者指点,是不容易辨认出来的。关于台顶的变化,在唐高宗时僧人慧祥所撰的《古清凉》中也有披露,他在叙述各个台顶高低远近时说:“按《括地》等记,言诸台高下远近里数,多相乖越,盖是取道不同,或指台有异。今聊据一家,存其大致也。”这次台顶易位,台怀镇不仅是五台山的中心,而且成了五座台顶的中心。
“五台山在长安东北一千六百余里,代州之所管,山顶至州城东南一百余里。其山左邻恒岳(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右接天池(宁武县),南属五台县,北至繁峙县,环基所至五百余里”(《 古清凉传》)。这里所指的五台山范围,东至河北省阜平县五王口,西至繁峙与五台县交界处的峨岭,南至南麓的清水河,北至滹沱河。在繁峙境内绕五台山麓达240华里。至于把五台县南禅寺包括在五台山范围内是近年所为,若以此说,五台山环基所至就不仅是五百里了。还有另一种说法:五台山在四关(龙泉关、雁门关、平型关、伏马关)之内,这样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就全部包括在内。今存繁峙县滹沱河北岸高升寨乡东庄村“殷珍墓碑”,刻于元朝元统元年(1333年),碑文是元代文学家、翰林院承旨欧阳玄所撰,文中有“……卒于四十八,葬五台山之东庄村”之语,这说明在元代把滹沱河北岸也划在五台山之内。不管怎样划分,繁峙县是五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由于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将驴夷县改名为五台县,人们以为五台山就在五台县境内,后来五台山寺庙的建设也逐步向南移位,五台山的范围愈来愈小,现在只有五台县东北部一小块了,人们几乎不知道半座五台山分布在繁峙境内,这是千余年来历史逐步演变而形成的。但是,要想了解五台山的历史,今后要把五台山建设的更美,那就不能不去研究这块曾经为五台山佛教史上做过贡献的土地和放过奇光异彩的佛教文物。
人们朝拜五台山有东、南、西、北四条路线,其中北路和西路经繁峙县入台怀。北路的香客多来自内蒙古、宁夏等地,他们经大同、浑源、应县入繁峙县砂河镇(古称沙间驿),然后越华严岭达台怀;西路客人则经雁门关、代州、峨口,或经忻州、豆村、峨岭入繁峙岩头沟(东峨峪),再经狮子窝或成果庵入台怀。现在游人多走南路和北路,繁峙县砂河镇已成为五台山的北大门。砂河镇地处五台山北麓、滹沱河两岸,京原铁路、京原公路与大同至五台山公路的交汇处,东去北京370公里,西距太原223公里,北至大同131公里,南往五台山48公里,有五台山火车站,砂河宾馆等服务设施,是晋北旅游的交通枢纽。
因繁峙县居五台山之阴,适宜森林、牧草、台蘑生长,五台山的名产落叶松、蘑菇大部分在繁峙县境内。繁峙县不仅在佛教上与五台山关系密切,在经济上同样是利害攸关,五台山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繁峙县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繁峙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文化艺术等发展状况,同样影响着五台山的建设和前景。
(本文节选自《五台山佛教(繁峙篇)》一书,题目略有改动)
编辑:人文繁峙(rwfs66)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