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0年中国发生大规模反清复明运动,178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
《石门镇至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大营道里图》(局部),下方为起点石门大营。
清代康乾盛世,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南巡之举,前后长达近百年。康熙五次南巡,时间分别是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和四十六年(1707)。乾隆六次南巡,时间分别是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和四十九年(1784)。
桐乡运河旧貌
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石门镇至杭州府仁塘栖和县镇大营道里图》(原题有误),是为乾隆南巡而绘制的,作者不详,绫本设色,折装,图面标识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画面自右向左展开,起自石门镇大营,沿大运河至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但图中所示并未至塘栖镇,疑缺一小段,为残图。塘栖镇今属杭州余杭区,清代属杭州府仁和县管辖,为清代江南十大名镇之一。此图以绫为底,金黄丝缎为封面,一望而知为皇家用品,决非民间所用所藏。此图置有两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印章,究竟是通过什么途径流出清宫,辗转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所收藏,已不得而知。从地图标题和地图内容推测,应该是乾隆皇帝南巡前,地方官员呈送的石门镇至塘栖镇之间的运河地图,预备给皇帝南巡时侍官参考使用的。有趣的是,地图标题竟然出现错误,推测应为《石门镇至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大营道里图》,估计地方官员呈送时未置标题,标题是皇帝身边的官员加上去的,因为地方官员若置标题,是绝对不会将“仁和县塘栖镇”地名写误的。
此图为我们展示了清代乾隆时期桐乡段运河的历史风貌,图上标有横跨运河的石拱桥十三座,自南至北分别为五杭桥、双桥、望仙桥、松老桥、彭老桥、大通桥、包角堰桥、司马高桥、青阳桥、迎恩桥、北三里桥、南高桥、东高桥。运河边港口的桥梁十二座,自南至北分别为西九里桥、中九里桥、安乐桥、太平桥、何家桥、南吊桥、北吊桥、小羔羊桥、大羔羊桥、观音桥,两座未置桥名,其中一座为石门镇内的堰桥。图上还标记出各个地段的距离:五杭桥至双桥三公里,双桥至大麻村二公里,大麻村至乐安村二点五公里,安乐村至松老桥三点五公里,松老桥至皇华馆五公里,大南门外皇华馆至朔义门一公里,朔义门至甘露寺四百五十米,甘露寺至北三里桥一公里零五十米,北三里桥至羔羊讯四点五公里,羔羊讯至关帝庙四点五公里,全长三十一公里,测量相当准确。在两县交界处,也分别作了标示,如在大麻村标示仁和县与德清县交界,在安乐桥标示石门县与德清县交界,在关帝庙标示石门县与桐乡县交界。
此外,在地图上还标示出一些村落,如余杭的五条坝、博陆村,德清的大麻村,石门县城南的新桥村。在北三里桥与南高桥之间,没有桥梁,标有两个渡口:福严渡、太公渡,而且在福严渡之东标有丛林与房屋,当为福严寺无疑。运河边的塘路,即官道,也标得很明确,石门镇至石门县城(今崇福镇)在运河西侧,石门县城(今崇福镇)至松老高桥在运河南侧,松老高桥至大麻村在运河北侧,大麻村至五杭在南侧,五杭至塘栖在北侧,这条道路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图中对石门县城描绘得最详细,县城南、东、北三面环水,城墙完整,五大城门:薰仁门、小南门、青阳门、朔义门、素商门一一罗列,南北两吊桥也绘于上,城中标有两座主要桥梁:县前桥和宫前桥。
在此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清代军队驻防的一些信息。清代兵制规定,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此图上标识的“汛地”有五杭桥汛、双桥汛、大麻汛、松老桥汛、何家桥汛、北门汛、羔羊桥汛和南高桥汛,短短三十一公里路,在石门镇至塘栖镇之间,竟设有八个汛地,均选择于桥梁边、河港边、城边等地理位置险要的地方,可见当时运河作为漕运要道,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图中汛地的图记为一座三层瞭望楼、一间营房和一杆旗帜。
《石门镇至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大营道里图》与清代所绘的方志地图(如载于康熙《石门县志》上的《石门未析县图》)相比较,有三个明显的区别,一是该图比例相当准确,二是方向相当明确,三是标识相当清晰,如八个汛地中唯南高桥汛地没有标地营房,大概其本身就在石门大营旁边,无必要再造营房的缘故。
此图从绘制到现在,至少已有二百五十年时间,但图中所标示的运河沿岸的城镇、村庄、桥梁、寺观、河港、要塞、凉亭等,大多与现在相吻合,为我们展现了清代康熙盛世时期桐乡运河沿岸的风貌,为今天研究清代桐乡历史提供了形象的图片史料。就此而言,《石门镇至杭州府仁和县塘栖镇大营道里图》是一份十分珍稀的地方古旧地图。
石门大营行宫
清初,满清王朝通过血腥镇压,南方反清复明的势力逐渐被消除,“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大肆宣扬“武威”以后,清王朝又施以“文治”,通过南巡这一举国瞩目的盛举,昭示皇威,广施皇恩,恩威并举,彻底摧毁了南方汉人特别是江南士林的反清意识,极大地巩固了清朝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两帝十一次南巡,均沿大运河南下,过嘉兴后进入桐乡、石门两县(1958年并入桐乡县),因此,桐乡是必经之地。桐乡运河段东起与嘉兴交界的陡门,西至与余杭交界的大麻(原属德清县,1950年并入),全长四十公里,占整个江南运河的十分之一。坐船需费时一日,皇帝御舟庞大,行动迟缓,费时更多,因此,在这八十里水道上必须建一座行宫,以供皇帝以及随从百官、侍卫休息,石门大营便由此而建。
石门大营位于今石门镇东高桥东,运河北岸,前临运河,东、西、北有小河贯通,与外界隔绝,形如孤岛,选择这样的地方主要是从安全保卫工作考虑。大营东有洪济桥,西有梅家垅桥,后河上也有两座小桥,有备道贯通,占地54.485亩,前有码头,四周高墙围住,有四大宫门(前三后一),内有寝宫、书房、军机房等等,左、右、后各有营房,为卫兵守护之所。建造石门大营的起止时间,地方史志均未记载,只载历时达三十三年之久,而史载乾隆第一次南巡即驻跸于此,那么推算起来,应当是边驻边建,陆续建造完善起来的。乾隆六次南巡,除第四次那次驻跸海宁盐官安澜园外,其余五次均驻跸石门大营。
石门大营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洪杨”之乱,后渐成荒园。民国初年,有绍兴人名蒋子林者,购得此地,开垦时竟意外发现地下铺有大块铜板,据考,铜板是当年为了防止刺客挖隧道行刺而铺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还发现了阴沟等设施,并挖掘出“大营界石”界碑一块。现在,石门大营基址上已建厂房,形迹全无,仅存“营盘头”地名。但由于乾隆南巡曾在此驻跸,“龙舟凤艏,曾此逶迤”,给石门留下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清代文人施钟成《玉溪杂咏》云:“翠华六幸有行宫,官柳丝丝汉苑同。莫道烟痕太消瘦,当年曾系玉花骢。”清末桐乡名人严辰作《桐乡十景》,其一即为石门大营,名为玉湾望幸,题诗:“玉湾水清浅,曾载龙舟行。纯庙六幸浙,始见离宫营。当年奉御宿,此日留画帧。仰望翠华至,子来不日成。”这些诗篇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思。
来源:桐乡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