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细胞术核酸检测试纸,测核酸的试纸叫什么
检测HIV对于筛查,确认和监测感染至关重要。有不同类型的诊断工具可用于检测HIV特异性抗体,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HIV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的第三代酶免疫检测,检测抗HIV抗体和HIV p24抗原的第四代酶免疫检测以及基于核酸的HIV RNA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对于HIV感染患者,HIV 病毒载量检测和CD4 细胞计数等是最常用的监控方法;HIV基因分型检测用于检测 HIV 基因组突变,其对研究和改善HIV病毒的药物抗性非常有用;干血斑测试对于幼儿和偏远地区HIV感染疫情的掌握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些常用的免疫因子,感染指标,血栓标志物对于HIV感染后期患者监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生物标志物的发展的利用对于病情的筛查、诊断、监控和治疗具有指明灯似的作用,对于控制HIV感染和AIDS的治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目前常用的HIV感染指标
1 血清学检测
HIV-1/2抗体
应用:HIV感染筛选和HIV感染确认。
筛选测试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试、化学发光、免疫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免疫渗滤法等测试方法。
确认测试方法:免疫印迹、条带/线性免疫实验(RIBA/LIA)、间接免疫荧光(IFA)和快速确认等方法。
HIV-1/2抗体是应用最多,且效果最好的感染筛选指标。相比于HIV抗原p24,尽管其窗口期更长,但不存在后期衰减。相比于HIV RNA,其成本更低,方法更多,更适合普及HIV感染筛选。
HIV抗原p24
应用:HIV感染筛选
测试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试、化学发光、免疫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免疫渗滤法等测试方法。
HIV抗原p24无法单独应用于HIV感染筛选,但可结合HIV-1/2抗体进行早期感染筛选。其窗口期更短,是目前四代HIV试纸条的基础。
2 病毒学检测
HIV病毒分离
应用:HIV感染确认。
测试方法: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共培养法。
阳性判定:培养上清液p24抗原或逆转录酶连续2次呈现阳性反应、并有p24抗原含量/逆转录酶活性升高,或同时出现HIV特异性细胞病变,并经鉴定为HIV基因序列,判为HIV-1分离阳性。
HIV病毒分离阳性是最直接的HIV感染确认方法。但该法检测技术要求较高,较难普及。同时分离阴性并不能排除HIV感染。
HIV核酸检测
应用:HIV感染筛查、HIV感染确认、婴儿HIV感染筛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监控等。
HIV定性检测:实时定量PCR。
HIV定量检测:靶核酸扩增和信号放大。
定量结果判定:新行标规定,当检测值>5000 cps/mL报告阳性检测值;检测值<5000cps/mL,需要再次采样检测,以确认检测值。最终结果需要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史、CD4 淋巴细胞检测或者HIV-1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HIV核酸检测的窗口期更短,且是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监控推荐的指标之一。尽管行标把核酸诊断纳入全民筛查方法,但较HIV-1/2抗体和HIV抗原p24,核酸检测技术难度和成本都也更高。HIV核酸检测是婴儿HIV感染最好的筛查指标。
3 细胞免疫学检测
CD4 淋巴细胞检测
应用:HIV感染检测、AIDS分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监控等。
CD4 淋巴细胞计数:用于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当计数结果≥500/mm3,则无缺陷。350-499/mm3,轻度缺陷。200-349/mm3,中度缺陷。<200/mm3,重度免疫缺陷。
CD4 淋巴细胞百分比:用于5岁以下儿童。具体判定标准如下。
汇总表格
其它标志物:应用于HIV感染监控
1 基因分型检测
研究该技术的企业有雅培和西门子。基因分型系统适用于检测 HIV 基因组突变(这些突变赋予其对特定类型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抗性),从而作为监测和治疗 HIV 感染的辅助手段。本质上这是一个技术集成系统,包括样品准备系统,反转录PCR系统,测序系统,毛细管电泳系统和报告系统。
2 干血斑测试
干血斑(Dry Blood Spots, DBS)目前用在新生儿HIV早期感染诊断与偏远落后地区HIV流行的监控。由于采血量少(50-80μL),采集制备成本低,制作简单,适合运输等特点,该方法在一些特殊场合有他的应用价值。
3 免疫类标志物
这些免疫因子尽管不属于HI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物,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白细胞介素-6,血清IgA和血清细胞因子等的升高意味着HIV感染者的患病率会升高。
4 其它标志物
HIV感染后期与慢性炎症相关的许多生物标志物也会升高,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多种形式的癌症,肝病,肾病,神经认知衰退和骨质疏松症等。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D-二聚体这些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异常。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细胞因子,目前也用作感染的生物标志物。C-反应蛋白是目前最常用的感染生物标志物之一。D-二聚体的升高证明了凝血酶正在生成,是血栓诊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明,HIV感染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资料来自网络,为传播知识而分享,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如有恐艾问题请私信提交。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