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比特5688,那些消失在“视线”里的手机品牌
1994年,中国GSM数字电话网正式开通,一个崭新的通讯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3年后的1997年,日后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大砖头”的摩托罗拉3200在这一年进入中国内地消费市场,同时摘得“第一部正式进入国内的第一部手机”、“第一部GSM手机”两项桂冠。
从最初电影中的道具,到有钱人身份的象征,再到寻常百姓家的日常通讯工具,手机这一产品形态在中国市场度过了近16个年头,成为这个庞大的新兴智能手机市场从萌芽到稚嫩再到成熟的见证者。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16年时间里,手机市场像一座“围城”,不计其数的手机品牌先后涌入大众消费者的视线,洋品牌挤破头的扎向中国市场,很多本土品牌则开始尝试海外市场扩张战略,一大批新兴品牌在竞争的热潮中冉冉升起,当然也有一大批曾经广为人知的品牌,最后只落得黯然死去的悲情结局。
波导
“手机中的战斗机折翼,放贷成主营业务。”
爱立信在手机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大哥的姿态,经典产品不计其数, GH337、GF788C以及GF768c这些都是造诣颇深且名声聒噪一时的产品,但即便如此,风云莫测的手机市场变局让这位老大哥在后来也逐渐失去了清晰的方向,到千禧年,爱立信T28、T10以及T28sc等多款产品相继被爆出存在质量问题,而在抱着一片赤子之心向消费者致歉的同时,美国新墨西哥州飞利浦芯片厂的一把火将爱立信的手机市场蓝图付诸一炬。
手机市场受挫的爱立信开始对业务进行全面调整,逐渐向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的角色转变,彼时的爱立信也已经将手机业务交给伟创力代工,直到2011年和索尼的邂逅,再度点燃了巨人对手机市场的热情,两家厂商一拍即合,以各占50%的比例建立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整合各自手机部门的优势,向萎靡不振的市场丢下一颗“双剑合璧”的重炮。
合资之后的索尼爱立信,公司规模达到7500名员工,而基于两家厂商常年在手机市场积累下来的技术底蕴、运营理念和渠道积累,索尼爱立信产品很快就在消费电子市场站稳脚跟,最典型的就是跻身全球设计和创新舞台的产品T610(T618),这7500名员工都被认为是富有创新意识的精兵良将,更是掌控索尼爱立信这艘大船航向的勇敢水手。
索尼爱立信的产品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让用户口口相传的品牌和产品,最典型的无外乎Cyber-shot、Quickshare以及Walkman以及Xperia等等,而这些都是双方各自优势集大成者的体现。如今,很多手机厂商开始跳出硬件博弈的红海,力图通过手机硬件定制来建立差异化优势,相机手机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名词,比如诺基亚Lumia 1020,但实际上,索尼爱立信才是相机手机的鼻祖,Cyber-shot、Snapshot毫无疑问就是两家巨人共同的高瞻远瞩之作。
索尼爱立信的合资之路上,为应对市场的变化,其战术一直保持灵活多变的特点,比如从功能机逐步的向智能机过渡,再比如从Symbian过渡到Windows Mobile,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两家巨头悉心培育出来的新势力优势的体现。
2007年开始,以Android移动操作平台为代表的智能机时代逐渐拉开序幕,和诺基亚一样,索尼爱立信的功能机业务开始趋于全面萎缩,这个时候索尼爱立信又将目光对准了谷歌移动平台生态,然而这一次的战略调整并没有能够一直份额下滑和止损,索尼和爱立信两家开始陷入未来何去何从的纷争当中。毫无疑问,索尼爱立信是一家市场嗅觉灵敏的企业,但是频繁的站队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索尼爱立信一直是在根据市场和行业的变动调整战术,而未能做到定义行业的发展方向,最终所有的战术规划都呈现出被动的姿态,这也成为了这家合资企业最后的宿命。
2011年10月,经过长达数年时间的谈判,索尼和爱立信终于达成协议,爱立信彻底放弃手机梦,完全退出手机市场,索尼则是以10.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爱立信持有的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50%的股权,称为索尼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2月,索尼快刀斩乱麻的对索尼爱立信进行重组,成立索尼移动通信公司,试图以崭新的形象示人,索尼爱立信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对索爱老用户来说,值得庆幸的是,索尼虽然有意摆脱索尼爱立信不堪回顾的过去,但很多经典元素却得到了继承,包括Xperia、Cyber-shot以及Walkman这些原本出现在索尼爱立信产品上且原本就属于索尼的品牌和元素,如今又逐步的在索尼的智能手机产品上重现。不过,再怎么说,索尼爱立信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