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些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第一位 杨振宁
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76岁。获奖理由: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信。
高锟(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和“宽带教父”。
他小时候住在法租界,10岁就读上海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在上海完成小学与初中一年级课程,除了读中文之外,也读英文和法文;1948年,移居台湾,又随父亲迁往香港;1949年,高锟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1954年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攻读电机工程毕业;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院学士和博士学位;1960年,高锟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其后为该系首任讲座教授;1974年返回ITT工作,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1979年取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终生会员;1982年,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在德国的SEL研究中心工作,同时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被任命为SEL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主任,同时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89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90年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1年,在高锟领导下,香港中文大学率先租用一条卫星电缆连接美国太空总署,带领香港接通全球互联网,至1995年,中大成立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HKIX);1992年获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获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3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老人痴呆症,接受治疗;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大紫荆勋章; 2015年获选为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高锟长期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第九位 屠呦呦
2015年获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时85岁。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首位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36年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上学,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1948年2月,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屠呦呦以同等学历的身份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 ,专业是生药学;1955年毕业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59至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参加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任科技组组长,领导课题组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和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被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励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2016年1月,研究青蒿素抗疟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扩大适应症申请获得了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2015年10月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获“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3月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
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