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感觉2009,让心理学告诉你,为啥日子过的越久,家里越乱?

2011年东京大地震,很多人在灾区活了下来,却在被救援后在避难所去世了。究其原因,居然是跟排泄有关。

乱感觉2009,让心理学告诉你,为啥日子过的越久,家里越乱?

灾难发生以后,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保证食物的供给,避难所的吃食虽然算不上好,但保证灾民的营养还是没问题的。真正的问题是厕所数量有限,而且经常堵塞,日本人好面子又爱干净,忍着不去厕所,灾后的身体本就虚弱,加上排泄不顺畅,免疫力更是下降的厉害。

虽然看起来很夸张,但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身体是承载灵魂的容器,身体这个容器需要流动,我们吃进去食物,也排泄出垃圾,这样运转身体才会健康。

对于居所也是一样,居所是身体的容器,与身体一样,居所也需要新陈代谢,只进不出或者进的多出的少,对人的身体肯定是不利的,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装在身体里的灵魂。

但在这个物欲横飞的年代,商家和各大媒体鼓吹的都是消费主义,多少岁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包包、你一定拥有的一百只口红等等,都是物质主义的论调。其实仔细想想,你真的需要那么多包包和口红吗?

过剩的物质其实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而只会让你的家里越来越乱。

2009年,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出版了家庭生活类著作《断舍离》,这本书首次明确提出了“断舍离“的概念,即“断=斩物欲;舍=弃废物;离=脱离执念”,通过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真正接纳自己、感受幸福的生活哲学。

不舍得扔东西的三类人

生活中有三类典型的人,不舍得扔东西:

1.逃避现实型

这个很简单,这类人知道家里乱,但是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动手整理。一边是对现状的逃避,一边是混乱的现状,久而久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3. 忧虑未来型

这类的人总是担心“万一以后用上了怎么办”,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做物资储备。

人们习惯未雨绸缪,为将来可能发生的物质贫乏做万全的准备。其实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没有活在当下的体现。

未来永远不会到来,人生其实只有现在。

总是感叹“万一以后能用上”,其实潜意识里是徘徊在将来,没有脚踏实地正视眼前的问题,以至于人生的“现在”成为一个空洞。

2. 停止自我否定

一旦开始着手断舍离,很容易陷入自责的情绪旋涡。“为什么买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为什么没有早点收拾”。而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3. 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为了收拾东西而收拾东西”不是断舍离的目的。断舍离是为了让我们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家是什么样子。

“收拾东西”只不过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采取的手段罢了。

8.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重新塞进收纳箱,不是收纳,而是在做换个地方存垃圾。

收纳应该是收纳整理那些对当下的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

有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朋友在听过断舍离的讲座后曾感叹“从工作角度上看,家政人员没有权利对杂物进行选择取舍,连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也只能拿出来,清理一下,再放回去,重复来重复去,工作中充满说不出来的矛盾和徒劳感。”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