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知道”跨越到“做到”?

如何从“知道”跨越到“做到”?

如何从“知道”跨越到“做到”?

真的是想睡觉了,就有人递枕头来,昨天还在想如何“学”到的知识,化为行动,而且是持续的行动,即从知道到做到。今天就在书中发现了一个答案——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有三个层面,即“what”、“how”和“why”,顾名思义,在做一件事的时候,“what”指的是这件具体的事,也就是事情的表象,“how”指的是怎么去做,而“why”指的是为什么做,这个才是洞察本质的关键。
我们常常陷于表象之中,只在“what”层面思考,如果真的要解决问题,还得多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或许答案就都有了,甚至也知道如何去做了。
刘润老师在第四章开篇就提到了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主要还是因为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两座大山,即“why”和“how”。
对此还举了一个比较适当的例子,我们知道“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就真的做到多吃蔬菜了吗?未必,但如果因为这个生了大病,医生建议多吃蔬菜,我们就会去照做了,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更有动力去做。
到了做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还要知道如何去做,就比如多吃蔬菜吧,多吃多少算合适呢?是三餐都吃吗?哪些蔬菜更好一些呢?等等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
当我们把what、why、how这“黄金三问”同时解决了,就真的能做到知行合一了吗?就拿刚刚那个例子来说,生了大病之后多吃蔬菜,会不会是因为有医生指导?即相信权威?
再退一步,假设这个例子是成立的,那我能不能举出反例来呢?当然可以,比如我知道了沟通非常重要,也学会了沟通的本质是什么,算是解决了“what”,我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不会沟通的后果,因此遇到了很多的不理解和伤害,这算是解决了为什么要学沟通了吧?然后我看《沟通的方法》,里面举了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做,算是解决了“how”吧?但是对我来说,这还是没有让我做到知行合一。
今天学了如何破冰,即初次见面,怎样走进对方的视野和脑海,让对方对自己印象深刻。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双线卡位,通过介绍“我是谁”还有把自己的信息“嵌入”对方原有的人际地图之中(即找到双方的一些共同点,比如同校、同乡、同爱好或共同的朋友,从而拉近距离),第二步是展现关切,这一步就需要自己的细心和用心了,要让对方真的感受到你很重视他,很关心他,而不是表面客套一下。,而且又要有边界感,明白哪些是别人的隐私和权利,不要越界。第三步营造掌控,这个就要自己视情况而定,将自己的一部分交给对方,比如联系方式,甚至是分享一些自己的小秘密。
学完之后,我就会专门去外面找一个人来练习一下吗?并没有,这个的例子是不是说明了黄金思维圈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也有边界?不管怎样,黄金思维圈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考方式,而且确实能增强行动力。
那还有什么方法能做到知行合一呢?我又反思了我日更,这个并没有让我有什么收入,如果每写一篇文章,给我一千块钱,那我日更当然不费劲,问题是现在几乎没有外部反馈,更不要说什么激励了,那我为什么就能一直坚持这么多天呢?我能否从中得到一些方法?
我对此进行了反思,第一反应就是因为我想写啊。。。多么简单直接的理由,但是和别人对比,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想写呢?甚至有人很讨厌写,已经很久没有写文章了。
我再次反思了一下为什么想写?我发现一大原因是写作给我带来了好处,当然,不是物质上的好处,而是精神上的好处,不仅有利于学习,还满足了自己的表达欲,毕竟自己平时与我聊天非常少,但再怎么样,作为一个人,还是免不了要与外界有所交流,当然,我选择的是文字交流,看的是书,写的是文章,从而与听和说这一对输入输出在整体上达成了一种平衡。
这个反思应该足够接近本质了吧?已经从人本身出发了,如果从微观层面上讲,那可能是写作这件事会让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但是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又很抗拒花大量时间精力从构思、排版、修改等多个方面去优化自己的文章?因为正反馈太少?又似乎问题中就包含了答案,“花大量时间精力”才是反人性的。。。两个原因似乎都有,而且还可能有别的原因,不过那是猜想,我不方便说,不过我可以给自己设计实验,找到真正的原因所在。
最后,怎么从知道跨越到做到呢?我也有了几个猜想,只是还不确定,需要进一步验证。不过,我可以给一个方向,从“人”本身出发,认真思考。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