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第十,十一,十二章解读

金字塔原理第十,十一,十二章解读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时间好快呀!转眼就到最后一篇了——演示的逻辑,为什么要学这一篇呢?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思想,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有把握写出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了,而如果能用恰当的形式把金字塔思想展示给受众,那么受众肯定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内容,毕竟呈现的不好也影响理解吧。

大家坚持学到这已经非常棒了,这最后一篇整体难度都不大,我们一鼓作气,一次性学完。

1

呈现的形式有很多,我们先学习如何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总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诉我们一些在页面上呈现金字塔层级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告诉我们在观点与观点之间,一定要写过渡性语句,以免读者感觉太突兀。

第一部分总共介绍了五种方法,分别是:
●多级标题法
●下划线法
●数字编号法
●行首缩进法
●项目符号法

这五种方法其实没啥好讲的,当然也不好讲,但这并不代表不好学啊,看看模板就知道了,反正就是通过排版突出观点,展示文章逻辑层次,让读者读起来方便,对排版有不清楚的地方直接查书就行(其实本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板),基本都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另外,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展示,这其实就是用户思维,往让受众接收起来舒服高效的方向靠,肯定不会错的。

第二部分则需要注意一些了,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在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中,也应该在每一组主要思想观点开始或结束的地方稍作铺垫,让读者知道已经论述的和下一步计划论述的内容,同时保证论点和论点之间的连接流畅且不机械。

这个过渡句其实就跟润滑油一样,放在转轴与转轴之间,让转轴不容易在工作的时候脱离,而且还大大减少了摩擦。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篇学习的内容吗,要引导读者跟着我们的思路走,而观点与观点之间是思路最容易跟不上的地方,所以我们就在这里安排了过渡句,用一个形象的例子形容,就是路牌,我们走到路口的时候,会告诉我们刚刚走的是哪,接下来这个方向是往哪里去的,这样我们就心里有数,不会迷路了。

理解了为什么要过渡,那怎么过渡呢?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过渡,分别是讲故事和承上启下。

首先介绍讲故事,假如你在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一个论点,现在要引导听众到一个新论点,怎么 引导不突兀呢?向他讲述背景—冲突—疑问三部曲,自然而然地引出关键句要点作为故事的答案。
刚刚上面这段用的就是讲故事,是一种把读者带入论点的好方法。

了解了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读者,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承上启下这种方法。刚刚上面这句话就是承上启下:从金字塔结构的前一部分中挑选一个词、一句短语或总结其中心思想,把它用在下一部分的起始句中。是不是很简单?关键是从上一节挑选关键词或短语,并把它用在下一节的起始句,让两节之间的过渡既清晰又自然,当然,还必须和下一节的主要论点相结合。由于上一节引言的“解释”部分已经对下一节主要论点作了简单介绍,读者应该得到了理解论点所需的足够信息,因此没有必要和以前一样,再用讲故事的形式把下一节主要论点引出来。

这些都是小的内容过渡,当遇到一个章节特别长或特别复杂,还是需要停下来作一个完整的总结后再继续往下写,总结主要是讲每一节中各种思想观点如何分组,并解释它们是如何支持主要论点的,这个不难写。

理论上,如果你是按照金字塔原理写序言和构思文章正文的,就没必要再写结论性的文字,因为你已经在文章开头清楚地说明了读者的问题,并按无懈可击的逻辑关系给予了完整的回答。但是,你会感到一种心理需要,应该优雅地结束,而不是简单地停笔。就像人们在备忘录的最后往往写上“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来电话”,表达的就是这种心理需要。

因此,在总结的时候,可以加上一些能阐明所传达信息重要性的内容,有的时候还要说明下一步行动。

2

上一章讲的是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这一章讲的是在PPT上呈现金字塔,对于如何设计文字PPT幻灯片,如何设计图表PPT幻灯片,大家稍微看一下就行了,理解设计PPT演示文稿应该掌握的基本规则,以及怎么把金字塔呈现在PPT上,真要学习PPT,建议专门找一本相关的书比较好,

3

上一章可以说是一笔带过,最后这一章的话就比较重要了,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脑海里已经有了金字塔的图像,而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就是想办法把自己脑子里的金字塔尽可能完整地传到受众的脑子里。

这一章进一步扩散,不仅仅是金字塔,而是所有图像,告诉我们在读一篇好文章时,图像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出现的,然后给出提示,如何从写得不好的文章中找出潜藏的图像,以便对其进行修改。

可以拿一本故事书来看看,如果作者写作水平很高的话,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脑子里就能浮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来,而且过一段时间之后,也许作者用来描述的文字我们忘了,但是作者描述出来的那副画面我们却还存在脑海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对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当然,有些文章我们很难在大脑中浮现图像,但是也可以用骨架结构代替图像,这样也比单纯的把文字记住要好很多,如果大家不怎么试过,建议可以去试试(书中有很形象的例子),说不定就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了。

那如果自己脑海里已经有图像了,怎么把图像复制成文字呢?其实这也是我想做到的,以前总是有种词不达意的感觉。。

文中也总结了,做到条理清晰的有效方法就是,强迫自己想象各种思想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头脑里有了清晰的图像后,就能立刻把它转换成清楚的句子,读者也能马上理解和吸收,并在记忆中以图像的形式储存知识。

或许是之前没有花太多时间想象各种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脑海的图像并不完整,可能有缺失或者扭曲等现象(当然,那个时候也没学习金字塔,肯定浮现不了金字塔的图像,以后应该可以去尝试一下),所以输出的时候也是难以完全表达,就是那种感觉:自己在脑子里已经想了很多了,思考也有一定的深度,觉得自己想好怎么写了,等到提笔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或许可以尝试一下用金字塔思想。

这一章算是结束了(再重复一遍,这个图像非常重要),最后作者还引用了威廉·明托教授的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写作时,你好像一位司令官,指挥着千军万马,排队通过一个每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狭隘关口;而你的读者则在另一边迎接,将部队进行重新编队和重新组织。无论主题多么大或多么复杂,你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最终你会发现,这就是我们在顺序和编排上对读者应尽的义务,以及为什么修辞学者们除了强调措辞得体和别出心裁外,还把顺序和编排当做对那些给予自己厚爱的人的应尽职责。

好了,本书已经看完了,后面还有一些内容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比如本书的要点汇总,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看看哪些是重点要掌握的,剩下的就是合上书实践一下了。
END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