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选择”吗?(完)
你真的懂“选择”吗?(完)
接上一篇,我们来聊聊什么是选择,意义在哪,以及如何做出好的选择。
选择是什么?字面意思是很简单的,通常是用一些近义词来解释他的意思,比如挑选、决策、决定等等,但是这样并不能让我们充分认识“选择”是什么?也对选择没有足够强的指导意义。
所以我认真思考了一下,想用四个字来解释“选择”,那就是“趋利避害”,我想,这四个字能表达出选择的意义,也有指导意义,说明了“选择”依据的本质。
不过,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解释,既然是“趋利避害”,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还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害的呢?其实,这个利害是从做选择的人来看的,而不是客观上的,为了方便交流,我们把做出选择的人称为决策者吧,决策者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肯定是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是有利的,否则他不会做出这个选择。
那么有人可能会说,我知道某些选择是好的,但我还是选择了不好的,其实这是因为人内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很难能把所有的利害都考虑到,而是仅凭脑子里想到的利害做出选择,另一方面是选择不仅仅是我们理性脑这一块做的,有时候情绪脑和本能脑也会参与进来,在那一刻,哪怕事后觉得自己的选择有多么愚蠢,但当时肯定觉得是对的,是应该的,
这里比较难以理解,我举两个例子,比如人人都应该知道好好学习相对于刷短视频、玩游戏是更有“利”的吧,但是很多人在这,还是选择了刷短视频和玩游戏,为什么呢,这就是情绪脑和本能脑在起作用,因为刷短视频和玩游戏能够即使满足啊,给自己带来愉悦感,所以最终选择了刷短视频和玩游戏,这就好像有三个人在共同决策,只是权重不同,总共十分,理性脑只有一分,情绪脑有三分,本能脑有六分,即使理性脑投给了学习,那还有九分投给了刷短视频和玩游戏呢(情绪脑和本能脑觉得这个更有“利”)。综合来看,刷短视频和玩游戏这个更有“利”,所以选择了这个。
又比如两个人因为一件小事吵架,吵着吵着,有一个人怒不可遏,从哪里拿出一把刀捅死了另一个,被判死刑,那杀人的这个决策者事后肯定会很后悔当初的选择是吧,哪怕从本能的角度来看,他也不想要自己死吧,那为什么在捅和不捅之间还做出了“捅”这个选择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当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的“利害”,没有想过捅了他之后的后果会是什么,或者就算想了也没想过捅死的后果,也没有想过因为一件小事吵架本身是不是值得的,决策者脑子里考虑到的利害可能只有一点点,那就是我做的选择能不能让对方不好过,能不能让我赢,很明显,相对于“不捅”,“捅”这个选择更能让对方不好过,让我赢,从而满足自己内心当时的利益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脑并不是每次都会共同参与选择,大部分时候可能是有一部分弃权的,比如那些无意识的选择,理性脑甚至情绪脑都是弃权的,又比如看这一本书还是看那一本书,本能脑也懒得来参与。
综上所述,“趋利避害”是根据做选择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以及那个时候所想到的信息综合起来做的自认为最有利的选择。因此,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选择是多么的不靠谱啊,甚至是错的有多么离谱,而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就是由我们所有选择的总和,我们绝不可能逃避选择(逃避也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质量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好的“选择”呢?
昂,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所以我对一些重大选择会保持谨慎,甚至到了一个在外人看来是拖延的程度,这是我做选择养成的一个习惯,那就是延长选择时间,哪怕我当时已经可以做选择了。
举个例子吧,去年的时候,我报笑来老师的写作课,李笑来老师不用我多介绍了,百度上就能搜得到,而他的写作能力也是有目共睹,出版了好几本书,不仅是畅销书,还是长销书,零几年写的书了,现在还是畅销书,所以向他学习写作是没问题的。
但是,当时我资金比较紧张,这个写作课要1299元,所以还是犹豫了,写作能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已经到了非学不可的地步,因为我要实现财富自由,文字创作就是我当时能想到的最好的路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只要1299,就能增强我的写作能力,大大增强我以后的收入,而且写作能力还是终身受用的,不像其他产品,用了就没了,它是越用越厉害,越值钱。
另外,我之前就听说过笑来老师了,现在有一个机会,只要花1299就能接近笑来老师,让我更加了解笑来老师,因为我感觉他的思想应该对我非常有帮助,当时我就想到了这两点,就觉得非常值得了,但是,我还是没有买。。。
因为我要考虑一下自己做的决定是不是足够正确且理性的,哪怕当时已经觉得是正确且理性的,我还是拖了几天,因为我担心可能过几天自己的认识就会改变了,那个时候还会做出相反的选择,结果呢?一连几天,我还是觉得原来的选择是没问题的,是值得的,所以我就果断付费了。
事后,我发现我获得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不说别的吧,就说一件事,我在笑来老师的社群里就认识了六七百好友,这些可都是跟我一样的长期主义者,志同道合,在别的地方很难遇到,而且都是付费一千甚至几千的优质人群,我还刚刚起步,这大大增长了我的见识,促进了我的成长,花的钱实在是太值了。所以,我从不后悔当初做的这个决定,甚至是非常得庆幸。
这就是我选择的第一原则——给选择足够长的时间,也是选择第一阶段。但是随着个人的成长,我发现这还不够,仅凭增长时间,只能让我足够冷静,考虑的更多,但是我考虑不到我认知之外的东西,而且我做选择也没有一套成熟且科学的方法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脱离不了我们当下的认知水平,所以,就到了选择的第二个阶段——学习,我看书听课,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其中就包括关于选择的方法论,原来早就有人研究出了一套成熟实用且科学的决策框架,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好好实际,就能做出一个很好的决策。当然,做决策还需要很强的逻辑能力,而这两点,我都是在笑来老师社群里受到的启发并且听课和自己看书学习的。
认知水平高低对选择有多重要呢?可以说,几乎是其决定作用,认知水平低了,哪怕那个人再理性,也很难做出很好的选择,所以我们要提升认知水平,扩大知识面,举个例子,在古代,有个小孩内出血,表现为肚子痛,他的父母会选择怎么做呢?没有哪个正常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吧,所以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做出好的选择,认知水平低的或者脑子里知道的且正确的信息少的,一开始可能会根据生活经验,揉一揉肚子,还是痛,可能会用一些偏方啥的,还是不管用,可能会问问赤脚医生,但是赤脚医生的认知水平不高,所以他能做出的选择也不够好,可能会开出一些止痛的药,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小孩越来越痛,越来越虚弱,仿佛快要死了,父母非常着急,他们还能做出什么选择呢?在他们认知里,恐怕只能想到鬼神了,于是乎就花钱去请道士啥的来作法,驱除妖魔鬼怪。这就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的选择上限,如果到了现代呢?那就可以去大医院挂号,由大医生判断,然后拍片诊断,最后治好。
从这里就能看出,认知水平大大左右着选择质量的上限,哪怕做选择的抱着好心,做出的自认为最好的选择,可能也只是自己觉得,实际还差得很。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认知,在以后的日子里,还有无数的选择需要我们去做,我们选择质量越高,生活质量也就越高。
但是,我们再好学,也很难把所有需要的知识都学会啊,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这就到了选择第三阶段,一方面是有的不重要的选择,不要花费太多时间精力,比如选择吃什么,另一方面,有的选择重要,但是我们没有足够能力做好,那就需要听取有能力做好的人的选择了,比如刚刚的生病看医生,总不能因为我生了一个病,就去学医吧,那样的话是不是来不及了?所以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我们要做的选择是选择专业的人。
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应该求助的人,就像你生病了不去问医生,而去问一个神经病,神经病也会给你一个答案,但是你敢信吗?不敢吧,问题是,很多人就做着类似的事。
举个例子吧,甲和乙闹了一些矛盾,然后甲就和他的狐朋狗友丙去说,问问他应该怎么办,而丙就是一个街头混混,面对这种情况,丙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看他不爽,那就干他一顿,啥时候打,我帮你,甲得到了答案,还为丙的义气而感动,这种事情还愿意为自己出头,结果呢?干起架来,矛盾马上升级,有人受伤住院,有人赔钱,谁都没讨到好,后续可能还会恶化,这就是把选择给了不对的人做出的选择,结果这个责任自己还得承担。。。
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吧,现在股市大跌,我到底是该怎么做呢?我该选择卖呢?还是不卖呢?还是加仓呢?自己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那是不是还得找别人给建议,那找谁呢?有的人看身边的人怎么做,可能他还不如你,慌慌地卖了,然后还跟你说,我昨天就卖了,及时止损,如果你听信了,那也就跟着卖了,而我则是听了笑来老师的课,也看了笑来老师的书《定投改变命运》,有笑来老师做心理建设,所以在外面看起来是行情大跌,但在我看来却是毫无反应,再过几年,不同选择的人,可能就有不同的结果,有的人会恨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卖了呢?还刚好卖在了股市的最低点,妥妥的韭菜,有的人可能会很高兴自己资产翻倍,如果要恨的话,那也是恨自己当时怎么不多买一些呢?
这就是参考不一样的人的看法,做不一样的选择,最终导致的结果导致自己的生活质量完全不一样了,如果再多来几次类似的选择,那差距将会难以想象。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