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建设性给我的一点反思
“学”习建设性给我的一点反思
沟通三大原则——开放性、目标感和建设性,没想到第三大原则建设性是让我们把沟通导向行动,这一点是出乎意料的,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因为我在聊天过程中,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前面说的再好,到最后还是要引导对话产生行动,只有有了行动,这一场沟通才算是真正地有效。从这一点看,似乎建设性为第三大原则也是情理之中。
其实不仅仅是沟通上,在其他方面也很少落实到行动上,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认同这一句话——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里从刘润老师在底层逻辑中对知识技能的定义中,也能受到启发,知识就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它是确定的,不需要你通过自身的成功、挫败去验证,然后恍然大悟。而技能却是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如果你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的知道的事情。
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的知道这句话说的非常好,从这个定义来看,我就经常把知识与技能搞混,作者举了骑自行车的例子,光靠学理论知识是永远学不会的,得靠“骑”。而沟通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是技能而不是知识,我把它当知识去学,如果你要跟我聊聊“沟通”,那我现在就能说的头头是道了,如果你要跟我好好沟通?那我可能未必能做到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沟通(这里可以再自信点,基本不可能),我反思了自己的一些沟通过程,在当时沟通的时候,我确认我脑子里没想到什么开放性和目标感。
从这里对知识与技能的定义来看,我发现两者就还有一个区别,就是知识一般是教给别人,而技能一般是自己做,这根本是两码事啊,还是拿沟通来讲,“学”会了如何沟通,虽然没有展现在沟通过程中,但是可以把沟通的本质甚至技巧教给别人。。。
那这算是“学”会了吗?如果我把它当成“知识”,那么,我“学”会了,如果我把它当成“技能”,那我还差得远呢。这没有别的办法,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是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技能”。
因为很多时候,我也做到了知行合一,在学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知识,但是等到学完之后,开始学别的之后,之前的根本就还没有“练”熟,然后就被新学的所掩盖。真正能在实际生活中下意识用起来的还是非常少。
比如复利思维和概率思维,这两个在太多的书和文章中看到了,甚至我自己也有写过相关的文章,或许也正是经常看到,所以我也经常运用,最后慢慢得才形成了我的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从这方面考虑,比如会想到“幸存者偏差”,会不会我看到了这一个成功例子在这,同样的条件下,其实还有大量失败的例子我没有看到?比如我骑车或步行的时候,哪怕知道发生车祸的概率很小,但是我不会去赌,经常给别人让道,不去跟大车抢道,或许有时候他理应礼让我,但我看着他开那么快,我不敢拿命去赌他会礼让我啊,即使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因此,我们有必要界定一下,哪些是我们真正学会的。如果只是想要教给别人,那么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就够了,如果为了让自己在生活中能够用起来,那就多多给自己练习的机会吧,什么时候能够下意识地使用了,就算是真正“学”会了。
文末再插一段:文章写完了,但这篇文章又似乎会和以前很多文章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你懂我意思吧。。。(滑稽表情),写得有些仓促了,我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为什么我不能将学到的“知识”持续练习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我可以从哪些方面想办法引导自己真正“学”会。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