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体系
今天下起了大雨,不方便跑步,还没有伞,于是就找楼下的阿姨借伞,不过在此之前,我先回家拆了两个纸盒子拿下去给她,其实,这一步是不需要的,因为之前拿快递的时候也给过她纸盒子,有时候快递先放她那,还会给一些小零食给她的孩子吃(不知道是女儿还是孙女,孙女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关系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我知道我在这待不了多久,因此,我也不想有什么亏欠感,尽量保持一种公平的状态,不像有的,是想长期走下去,所以就没有那么在乎每一次都是公平交易的,当然,有的我暂时也没办法公平交易。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今天是撑着伞行走,刚好下楼之前在看《如何阅读一本书》,速读和精读,很像现在的跑步和行走,跑步可以更快地了解路线和方位,而行走则让我更加关注周边环境,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的地方,尤其是之前走过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我没放在心上的地方,这一次我就更加细致地观察周围,也有了新的感悟,发现不同区域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基本上没过多远就会有一个菜鸟驿站,一般也会配一些理发店,修车行,当然更离不开的就是衣食住行了。这些基本元素似乎构成了每一个街道的基础。这让我对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似乎有些概念在不同的地方都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他们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是相当有好处的。
然后今天又去探索了一些之前没去过的地方,不小心又迷路了,还迷路了两次,,,最后一次还是导航回来的,连续三天了,每次回来都要开一次导航。。。
我发现我迷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熟悉的地方走向不熟悉的地方时,刚开始两个弯还能清楚自己的方位,但巷子太多,而且今天还遇到了两个死胡同,这拐了几个弯就完全没有方位感了,关键是我在走的过程中,也没有时刻注意方位,有一部分注意力是放在了思考上了,还有一部分放在了记忆周边环境上。这告诉了我,似乎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一般要从已知跨向未知,这个时候务必要注意,不能一下子跨太多,容易迷失自己,难以把知识体系构建正确,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时时保持清醒,否则很容易就不知道自己“走”到哪了。最好是能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把未知的知识消化理解,从而转化为已知的知识,再以此为基础,扩展未知的知识。
第一次迷路之后,还是走了四公里,我忍住没有导购,而是自己凭着感觉走出一条出路来,结果七拐八扭的还真走出来了,当时到了一个地方,我感觉这里似乎有点熟悉,当我往后看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这不就是那一个地方吗?之前都来过这两三次了,只是走的方向更现在的方向相反而已,居然就没有什么熟悉感了,这对我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感悟就是,那些方法论或者推理啥的,最好要保证正推逆推都会,就好像公式一样,正着会用,当设计的题目要求逆用公式解题时,就有很多同学不会了,说明对公式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啊。
另外,我也发现自己确实对之前走过的一些地方记忆并不深刻,再次走,走了一段时间回过头,或者走出到路口一个熟悉的地方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昨天不是从这里进去过吗?所以我需要对一些标志性建筑物进行专门的记忆,这样的话以后不管从哪个方向看到,都能知道自己的位置,从而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通往回家的路。这给我的启发是对一些概念要有非常清晰准确的理解,有很多概念是会经常出现在别的概念里的,用来解释其他概念,如果对这些概念不清楚,那对那些概念也会不清楚,多了的话,这个知识体系就是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因为我们难以建立起一个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体系。
第二次迷路之后,我看已经五公里多了,那就导航回去吧,发现除了原路返回之外,还有一条路,是出路口右拐,而我刚刚已经左拐走了十几米,看来光靠直觉太准确了,竟然发现截然相反。这告诉我们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科学思维,慎用直觉,除非有非常大的把握,因为直觉太不靠谱了。运用好元认知和逻辑,确保放在知识体系上的一小部分都是有理有据的,不会和其他概念产生矛盾啥的。
最后,当我查看我走的路线图时,惊讶地发现,我竟然是这样走的。。。这跟我脑子里的图很不一样,但我必须得承认,卫星导航比我脑子肯定要准确,那这说明了很重要一点,就是当我们执着于某一块细节的时候,可能会丧失全局观,甚至偏离了很多都毫无知觉。这告诫我们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好好地结合起来,这就像是读书一样,速读先建立宏观的正确的框架,然后精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字词句,体会其背后丰富的含义,这跟我们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也是一样的,首先大框架肯定要正确完整,然后细微之处就要自下而上去填补,填补的时候,心中也要有大框架,知道这一小部分又是属于那一个类别的,有多大的范围,需要具备哪些前提。和其他的类似知识有什么区别,防止混淆不清。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