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小孩犯错
如何面对小孩犯错
孩子在犯错之后,很多家长会选择惩罚来让孩子记住不要再犯此类错误,然而有时候似乎效果并不明显,孩子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很多家长并没有反思是不是惩罚不管用,而是认为,估计是惩罚的不够厉害,孩子还没有长记性。
那么,长期来看,惩罚真的是有效果的吗?昂,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家长是想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想要孩子健康成长,做一个独立负责的人,那这样是没有效果的。
长期来看,惩罚是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或者自卑,反抗在不同年龄段会以不同的行为展现出来,而自卑的话,最终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害怕犯错,这样或许家长会觉得自己的惩罚有效果,因为孩子没有再犯那些错误了,但同时孩子再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的,害怕自己犯错,在工作上也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这样是很不好的,我们最终应该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学习,通过试错让自己成长,那怎样让孩子自己从错误中学习并对自己负责,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呢?
有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两种方法,下面一一介绍一下。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这里不允许借题发挥。当大人说教、叱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因为此时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次我手上有水,然后去插插板,结果被电了一下,幸好手指条件反射地缩了回来,没有出现很严重的后果,但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呆在那里有些后怕,旁边又没有家人在旁,所以我很好地体验了这次自然后果,以后我就学会了不在手上有水的时候碰插板。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去犯错,并体验犯错的自然后果,比如如果有一天,我有孩子了,看着孩子的手伸出手碰蜡烛上的烛火,我应该不会阻拦,让他体验一下被火烧一下的滋味比我从来不让他碰火的效果要好的多,因为这样的只要碰一次,小孩就记住了,火不能摸,如果不碰一下,小孩以后早晚也会因为好奇而去摸一下的。
而我或许可以在很多次他要碰到烛火的时候阻止,并告诉他不能碰,很危险,但这并不能确保小孩在我不在的时候就不碰,那还不如在我身边的时候,让他去尝试一下,当然这是因为我能保障安全,如果是看着他要跳入火海,那我肯定不能让他去尝试,这个危险太大了,我没有能力保证安全。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
例如,琳达写作业时喜欢在课桌上敲铅笔。这会干扰到其他孩子。老师让她选择是停止敲铅笔,还是交出铅笔等别人写好作业后她再写。让孩子选择是停止不良行为还是体验逻辑后果,是一个好办法。当然还有其他办法。孩子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干扰了别人。这个老师可以只是简单地要求琳达停止敲铅笔;或者和琳达一起想个解决办法;还可以在班会上请求同学们的帮助。如果一个后果让人感觉更像是惩罚,就要选择正面管教的其他工具。
这里要判断是否是逻辑后果,有个四r准则:
1.相关(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并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一个孩子在课桌上涂写时,很容易断定其相关的后果应该是让这个孩子清洁这个课桌。但是,如果遗漏了任何其他一个r,将会怎样呢?
如果一个老师不尊重孩子,在要求孩子清洁课桌时加上了羞辱,就不再是逻辑后果了。马丁老师以为自己在使用逻辑后果,他在全班面前对玛丽说:“玛丽,我实在惊讶你居然会做这么愚蠢的事!现在去把桌子清洁干净!否则,我会让你的父母知道我对你是多么失望。”在这个例子中,尊重被丢掉了,而且老师借题发挥对孩子进行了羞辱。
如果一个老师不合理,要求这个学生清洁教室里的所有桌子,以确保这个学生吸取教训,也就不再是逻辑后果了。合理性被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权力保证孩子吃苦头。这通常是因为,人们常常误认为孩子只有吃到苦头才能学到东西。
如果后果没有预先告知,就很容易被孩子解释为是惩罚。在可能的情况下预先告知,是为尊重和选择增加了空间。
当一个孩子弄洒牛奶时,相关的后果是让他清理洒出来的牛奶。如果你说:“你怎么这么笨?这是我最后一次让你自己倒牛奶。”就是不尊重。尊重的说法应该是:“哎呀。现在你需要做什么?”(令人惊讶的是,孩子常常知道什么是一个逻辑后果,并且当大人以尊重的态度提出要求时,孩子们很愿意去执行。)如果孩子不知道该做什么,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花时间训练他——因而,你的期望或要求本身就不合理。以尊重的态度处理事情,也表明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为了确保孩子为他们的错误吃苦头,而对孩子说:“为了确保你接受教训,我要你擦干净整间屋子的地板。”这就是不合理。第四个r(预先告知)不适用于此例。
实际上,如果大人遗漏了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而使得后果不再是相关的、尊重的、合理的、或预先告知的(情况允许时),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就是第1章解释过的“惩罚造成的四个r”。我们把这四个r再写在下面,看看它们与后果的误用有何联系。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现在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了解这些之后,在孩子犯错时或之前,就可以有意识地思考怎样用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教育孩子,让他变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约束限制或惩罚。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