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与李四

张三与李四

张三与李四

话说张三是一个书贩子,有一天李四来找他买书,张三对他说:“读完这两百本书,工资立涨五千”。李四兴奋地就把书打包回家了,花了两个月,废寝忘食地把书读完,结果呢?工资并没有涨,跑去找老板询问,还被骂得狗血喷头。
李四气不过,就去找张三理论:“张三你个王八蛋,老子把200本书都读完了,为什么一分钱工资都没涨”,张三回道:“你先别生气,你真的读完了吗?”,李四:“废话,一章都没跳过”,张三断定道:“那你肯定没有认真读书,你回去再读一遍,肯定是有效果的”,然后就下了逐客令。
李四回到家,又读了一遍,遇到有启发的句子还特意画了线,但是工资还是没涨,李四越想越气,这张三浪费了自己那么多时间,正好家附近的工地没有上锁,于是便约张三来工地面谈,趁张三不注意,推张三掉下土坑里,本想在这饿他两顿,结果张三头着地,一下子就死了。
这下问题就大了,按照法律,证据确凿,虽然李四不是故意想杀张三,但杀人事实已成,所以被叛了罪。
但是政府不是这样想的,给李四判罪并不能有效阻止此类事件继续发生,因为工地不上锁,以后还有其他人因为其他事借助工地犯罪,这哪监督得过来呀,所以认为错在工地,没有上锁,要重重罚款,杀鸡儆猴,工地上个锁,轻轻松松,就能大幅度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最可怜的是张三,不管是错在李四还是错在工地,张三都不能复活了,如果人生有重来,他会说:“这是我的错”,这就是商人的角度,因为别人再怎么错,那都是从法律,社会或者政府的角度看,自己只是一个商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自己遭受这么大的损失,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百分百负责,因为只有把错归咎于自己,对自己百分百负责,才能未雨绸缪,将可能的危险尽可能减少。
那么张三复活,他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啊,很多事情就是沟通出了问题,如果张三能够重视沟通,把沟通当作是一场无限游戏,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
当李四来找张三理论的时候,张三要好好倾听,全力以赴地沟通,其实倾听也没有那么难,只需要按照结构化倾听,将听到的信息往里面套就可以了,即从李四这句“张三你个王八蛋,老子把200本书都读完了,为什么一分钱工资都没涨”听出,李四的情绪是什么,里面包含了哪些事实,李四又有什么期待?
张三很明显地感觉到了李四的情绪是生气,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跟他辩论事实,而是先安抚他的情绪,只有把恶劣的情绪先降下来,双方才有沟通的基础,这一点张三似乎隐隐约约地觉察到了,并对李四说了一句“你先别生气”,想当然地以为这样就安抚了李四的情绪。
唉,这正如萧伯纳所说的那句名言一样——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我们先梳理一下李四话里包含的情绪、事实和期待,首先情绪是生气,事实是他并没有涨工资,期待则是原本是希望读完书就能立刻涨工资,现在则是希望张三能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并补偿他的损失,比如退货赔钱或者想办法让他涨工资。
再看张三之后对李四说的话,显然还不够重视此次对话,想当然地找到了原因所在,并解决了李四的问题。让李四回去再认真读一遍,但是李四能理解清楚他说的“认真”是怎样的认真吗?李四真的清楚问题出在哪吗?李四的问题真的得到解决了吗?
因此,张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接纳李四的情绪——“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感觉上当受骗了”,然后让李四看到自己的诚意——“您是要退货吗?我们还会为您损失的时间做出赔偿,当然,我更希望能帮助您涨工资,您愿意给我这一个机会吗?”。
有了这句话,李四的气基本消了,也有了基本的保障,接下来就可以向他解释为什么读完书却见效甚微——“其实,我当初也陷入了这种‘低水平勤奋陷阱’里,速读了很多书,还画了线做了摘抄,但是读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跟没读一样,后来发现,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读新书,追求读书的量,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这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最后再清晰地表达你想要说的“认真读书”是什么意思——“所以,我希望你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多写读书笔记,思考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通过大量深入思考,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底层知识,可以迁移到很多领域,直达问题的本质,这样在外界看来就是举一反三,相信您通过这种方式阅读完这两百本书之后,工资肯定会涨的”。
这样,李四不仅得到了书,还得到了读书方法,以后还会因为这种方法感受到自己变化,绝对得物有所值,而张三则会得到一位铁粉,以后说不定还会介绍其他人来买书,这不就实现了共赢吗?
话说那李四自己就不为现在的结果而后悔吗?行为上就没有过错了吗?沟通上就没有问题吗?其实他也有很大的过错。
首先从他听说“读完这两百本书,工资立涨五千”,就马上买了,并迫不及待地在两个月内就读完了,可见其非常得急功近利,为此还丢掉了常识——如果真只要读完就行,那不人人都来读了吗?把读书当成了一种形式,以为读完了自己就算任务完成了,就可以涨工资了,甚至自己欺骗自己,以为越早看完就越早涨,完全忽略了读书的本质是掌握其中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引起今后面对问题时行为的改变。
然后是他的沟通问题,也没有做好倾听,并且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就采取了行动。其实在张三刚开始卖书的时候,李四就可以用反向叙述的方法去挖掘更多的信息。
所谓反向叙述,就是按照自己理解的逻辑,重新描述一遍前面结构化倾听获得的信息,请对方做个确认。
总共有三步,第一步是响应情绪,从“读完这两百本书,工资立涨五千”这句话里,我们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对方有什么负面情绪,所以在这里就不用刻意去响应情绪。
直接到第二步确认事实,这里就很关键了,李四必须要确认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没有问题,于是可以这样问张三:“您刚才说的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只要我把这两百本书买来,然后一字不差地把它们看完,每月工资立刻就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五千,而不受读书方式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不知道我的理解对吗?”张三听后如果认同他说的这个意思,就会给予肯定的回应,但很明显,这个理解肯定是错的,这个时候张三就会补充更多的信息,比如提醒他这样理解犯了什么错,并进一步解释自己的真实想法。
李四通过通过这种追问拿到信息之后,就进入了反向叙述的第三步明确行动,通过新获得的信息和原来信息,李四能感受到张三是想卖书给自己,而自己则可以在新的信息基础上考虑,是否应该买这两百本书,即使在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买,那也不至于浪费两个月时间,低效努力,同时也能在刚买书的时候就收获了正确的读书方法。
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并能有效地在源头上遏制事态恶性发展。
最后是李四在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之后,所采取的报复行为,有失妥当,但也不能说他完全错了,只能说是考虑不周。
纵观全局,我觉得吧,张三李四两人,人生智慧不够。首先人生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三层智慧是博弈,第二层智慧是定力,而第一层智慧是选择。
博弈主要是从心态和策略两个方面去博弈,而心态可分为三种,一是我要赢,你要输,为此可以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这是最低级的心态。二是我反正要赢,你输不输无所谓。三是我要赢,你也要赢,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做了,这是博弈中心态的高阶境界。
再看张三李四,张三属于第二种心态,我把书卖出去获利了就行,至于你工资最终有没有涨,我不想负责,看你自己的造化。李四则更低阶,我赢不了那你也别想赢。
接着从策略的角度看,李四使用的是“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其实这是最好的生存策略,因为在博弈论计算机模拟实验中,重复对方上一次的动作,最终得分最高。
然而高又有多大用处,博弈只是属于第三层人生智慧,这就决定了他的上限不高。再看第二层人生智慧——定力,其实就是用长期主义的眼光看问题。
李四明显定力不够,总想着用取巧的方式涨工资,原本读书是确实有效的方法,但也被他的形式主义取代了,如果他能耐心地读书,或者耐心地深耕自己的领域,不为外物所动,那最终也能涨工资的。再看张三,他如果眼光能看得长远一些,相信时间的力量,那他就应该在当时多花一点时间精力,与客户维持良好的关系,这在将来可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最后是人生最高层的智慧——选择,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人生不就是有几次重大的选择定了基调吗,我们要相信自己有选择,并努力做好选择,敢于放弃一些东西。
像张三李四两人,其实一开始就是一点小矛盾而已,结果因为一系列不好的选择,最终酿成了大祸。想一想,如果李四一开始能多动点脑,选择不相信张三的说法,不买他的书,是不是之后的事就都不会发生了。而对于张三来说,在知道李四这个人很偏激之后,可不可以选择不做他的生意呢?敢不敢放弃眼前的这一点利益呢?如果当时能果断退货赔钱,不与李四这种人做生意,是不是就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了呢?再退一步说,如果两个人在沟通的时候,都能选择正确有效的沟通,是不是事态就不会朝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呢?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