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之爱》(中)

《隐秘之爱》(中)
接上一篇,今天来聊一聊这首小诗的延伸部分,我想从作者视角和他人视角两个视角重新来看这一首诗,然后说明——看一个人,其实他说的和他做的都未必能代表完全真实的他。并将继续由此延伸。
?
?
首先,“只是一不小心答应了,替沉睡的麦子,守一夜的月亮”,这说的事是“答应”麦子的一个请求。
他人视角是——作者答应麦子一件事,并且真的去做了,还很认真地在做。这是我们旁观者能够看到的作者的言行,然后我们假设“爱一个人才会答应她去做一件事,并认真做好”,从而主观地得出结论——作者喜欢麦子。
但实际上这个推理并不严谨,因为我们看不到作者脑子里的想法。
而作者视角呢——麦子请求我帮他守一夜的月亮,我“一不小心”答应了,并且很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诺言。由于我也不是作者,我也不能百分百知道作者内心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文字,就像换位思考一样,去感知作者的视角,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想法。
这里结合我上一篇的分析,作者当时可能是这样想的:麦子是我好朋友,请我帮他守一夜的月亮,这也不是什么大事,那就帮他去做咯。
然后,第二件事,“从此夜夜赴荒原,夜夜盼无云”,这里也有两个视角,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夏天的业务,月朗云稀,洁白的月光在大荒原上,大概能看到一个人坐在一块平平的石头上,正用双手托着下巴,仰望天空,我们也忍不住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天空。
这个时候,他人视角是——看到一个人在看夜晚的天空,自己也跟着看天上,看看有什么,结果看到了星空和月亮,哇好漂亮啊。我知道了,她喜欢星辰,这满天繁星真的是太美了,谁能不心动啊(结合后文“误我爱星辰”分析可得)。
但是,这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和大脑模拟,从而猜测出来的作者喜欢星辰。简单说,就是一厢情愿。
作者确实是看着天上,但你怎么知道作者看的和自己看的就是一样的,真实的可能只是自己被那星辰吸引了,然后以己度人,这么美的星辰,谁不爱啊,而她天天来这荒原上看,肯定是爱上了星辰。
这就是我们的旁观者视角,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爱好等内在东西,一厢情愿地解读了作者的意思。
那作者的视角呢?结合作者的小诗和上一篇的分析,可能是——哈哈,今天早早地就赶往荒原了,希望今天不要有云啊,这样我就可以一直看着月亮东升西落。哇,真好,真的没有云耶,哇,好漂亮的月亮啊,真的是白看不腻。咦,旁边那些人在叽叽歪歪什么?还对我指指点点的?嗯?说我喜欢星辰?拉倒吧,我对他无感,不过是月亮总是和他在一起而已。算了,那些人又怎么知道我心中的想法,不过是看我在仰望天空,就误以为我爱星辰,天空上又不止有星辰。
最后,结合这两件事的两个视角。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看到的和得出的结论,也许只是我们在经过自己的大脑处理之后,才“看到的和得出的结论”,和事实未必相符合。因为我们耳朵听的和眼睛看的再清晰,也是物理上的,我们听不到看不到其本人内心的思考、权衡和决定等内在抽象的东西。
那我们又怎么能理解作者真实的内心想法,从而正确地认清作者这一个人呢?那就必须想办法代入作者的视角去感知作者感知到的环境,去思考作者大脑里会冒出来的想法,从而才有可能真的接近事实真相,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
这很难,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地提升阅读能力,刻意练习,我们终究会越来越接近作者内心的想法。
但这并意味着我们就真的能确保自己通过作者的视角看到的就是作者内心的想法,因为人是复杂的,自然语言也是极其复杂的。
在正确理解自然语言的字面意思之后,也许我们和作者还有很多层的推理和反推理,最终陷入不可知论。
还是以这首诗为例,假如我是作者,我也知道有些人能够阅读这首诗,从而推断出“我爱月亮”,但实际上,我爱的就是“星辰”,其实很多旁观者的猜测一开始是对的。
但是,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真正爱的人是谁,那我就可以故意写这一首诗,暗示我爱月亮,让他们感慨其实是他们“误解”了。
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还能在这基础上再推理,即作者故意写这一首诗,可能是想借此掩饰自己真正爱的那个人,或许是因为自卑,或许是因为她想保护那个人,或许她就是喜欢暗恋,没有勇气公开。
因此,单纯从这一首诗推理出来的“作者爱月亮”,并不代表事实上“作者爱月亮”,而是想让我们把注意力从“星辰”转移到“月亮”上。那么,实际上,作者真正爱的,其实是“星辰”,她写这首诗就是一种掩饰而已。
别急,还没结束,如果作者能够推理,知道读者知道她写这首诗只不过是想误导读者,其实际用意还是想掩饰真爱。那么作者可能就会将计就计,故意袒露出真爱,这反倒是会让读者对诗中暴露出来的真爱,不给予重视,从而保护了自己的隐秘之爱。
甚至有可能,作者真正爱的其实是“荒原”,但是荒原那上面有很多人,她不想让别人知道她爱的是“荒原”,所以把眼光一直投向天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接下来,她再写上这一首诗,让那些读者在“月亮”和“星辰”之间来回猜测。
就这样推理与反推理,最终可以叠加无数层,那个时候,作者爱的那个人,可能根本就不是“小麦”、“荒原”、“月亮”或者“星辰”四个人中的某一个了。
陷入这种不可知困境中,那这不就是无解了吗?理论上,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不会或者极少出现这种情况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与作者相处的经验去推理。即单一的一件事,可能是很难判断作者的真实想法,但是,如果我们是和作者长期相处,那么一个人是会下意识地保持一致的,不可能伪装一辈子,所以这就是所谓的“日久见人心”。
也是我一直想做和在做的——做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如果戴太多面具,在不同场合不停地伪装自己,是非常累的,而且迟早会被人拆穿的。越往上走,拆穿的风险越大,而随之而来的打击也会越大,那还不如一开始踏踏实实的,给别人一个真实稳定靠谱的印象,这在以后的相处之中,也是会越来越轻松。
同时,还有一件事,也是我或者说我们要一直做下去的,那就是尽量保持简单。简单容易快乐,简单也会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就像前面说的推理与反推理,这样下去,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需要大量时间去试探,最终可能还是无效沟通。
最好是真诚相待,不说一直像编程语言这样的人工语言,字面意思就是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且没有歧义。但顶多也是为了替人着想,用语言艺术修饰一下,不违背真实的意思,说出来不得罪人,顶多是不该说的不该说,即使有一些不方便说的,但两人又需要沟通,,那就在字面意思之上,再加一层就好了。
因此,做真实简单的自己,长期来看,是极好的。因为他能提升信任度,降低沟通成本,也就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这就是增加生命啊,当然,这其实还能提升幸福度。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