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第一章解读
金字塔原理第一章解读
读了第一章之后,我发现第一章就是完全按照金字塔结构去写的,所以我们只需按照金字塔的结构去读,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从第一章章名就能看出来,本章全部内容都是为解释“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而服务的。
开篇就提出了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预先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中的沟通内容,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
●你应有意地将沟通内容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说话、培训、演讲、报告、述职和写文章、总结、申请、方案、计划等。
接下来的三小节就是对应这三条规律,只是用更详细和具体的内容来说明,而且其中还有很强的内在逻辑。
1
为了解释“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第一节从人类大脑的特性出发——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想一想我们平时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的?)。可是为什么会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呢?因为这种结构能满足大脑的两个需求:
1.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2.找出逻辑关系。
为此,文中还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你去买报纸的时候,问太太要带什么东西,然后太太想起什么说什么,前后共说了葡萄、牛奶、土豆、鸡蛋、胡萝卜、橘子、咸鸭蛋、苹果和酸奶九种食品,一般人很难记住单独的九个项目,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归类分组,分成水果、蔬菜和蛋奶产品三大类,这样就好记很多了,而这三大类其实还可以组成更高的类别——食品,这样刚好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而且全程我们都是在满足大脑需求的同时,自然而然形成金字塔结构的。
2
现在我们知道了自己接受信息时,大脑会本能地寻找联系,那为什么我们在表达时,要用“自上而下,结论先行”的顺序呢?为什么不自下而上,甚至随便表达,大脑本能里对表达似乎没有要求非要是金字塔结构(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语无伦次的人了,我也经常这样。。。)。
这就是第二小节需要解释的,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节省听众和自己的时间,因为受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演讲者、培训讲师)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一句一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就会自动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如果不预先给别人一个框架(金字塔结构)去理解,就很容易理解错误或者理解困难,错了或者没发现你要表达的逻辑关系,你还得浪费时间继续解释,要是别人理解能力强,那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是实时对话,自己也得等别人花时间捋一捋,何必呢?
就像之前那个例子,没有逻辑地说出来,还得别人来分类或者多问几遍,这样多浪费时间,如果能用金字塔表达——帮我带一些食品回来,首先水果要。。。蔬菜要。。。这样沟通就高效多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嘛。
3
问题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有逻辑啊,一般都是一个想法一个想法地冒出来,我们要有效沟通,就得先把自己冒出来的想法整理清楚,这就需要用到第三小节讲的“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也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思考的时候也要用金字塔结构。
我们总不能想到啥说啥吧,就像刚开始那个例子一样,那样别人就很难帮我们把东西全部带来,我们说的内容要为“我要带哪些东西”服务,无关的都要剔除,比如你说带东西的时候,突然想起家里还有些西红柿,然后你这也跟别人说,别人就犯迷糊了,这和你要我买东西有什么关系?
剔除干净之后,我们还要用逻辑关系把要带的东西组成金字塔结构,不能随便组合吧,比如说,你要是说我需要带一些食品,首先是鸡蛋、牛奶和土豆,然后是咸鸭蛋、橘子和胡萝卜,最后是。。。这样别人理解记忆起来还是非常得困难,而且这也反应了你自己逻辑本身不清晰,不信可以在生活中试一试,看看别人会不会觉得你有病(滑稽)。
因此,表达之前,我们需要思考,用金字塔结构提前梳理一遍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这既是为了高效沟通,也是检验自己思想是否得到充分完善,而为了正确地用金字塔结构表达出我们的主题思想,作者为我们总结了三条规则: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这个以后还会有更详细的介绍
感悟和反思:读了第一章之后,我发现我之前写文章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很容易让被人误解,或者直接看不下去,但是要将金字塔结构内化于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经常练习,以后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并用到金字塔结构,那就算是学到位了吧。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