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花丛酒价格是多少,花式卖土货 村民进账多吗
编前语
今年9月,是“全国消费扶贫月”。8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消费扶贫月活动新闻发布会,拉开“全国消费扶贫月”四川行动序幕。按照计划,9月1日至30日,全省将开展以“消费扶贫蜀你最行”为主题的消费扶贫活动,集中宣传发动、组织各方面的资源购买和帮助销售扶贫产品。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深度挖掘市场潜力,探索新模式,激发消费热点,促进扶贫产品和服务消费,通过卖卖卖和买买买,为贫困地区增收撑起一片蓝天。
直播带货
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子
近日,恩阳区下八庙镇安居村里,一场“采摘田园行,直播带货来”助力农产品销售的活动火热举行,活动还在司城街道、花丛镇等设立分会场,葡萄、西瓜、芦笋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纷纷走进主播们的直播间。
“刷视频看到家乡的葡萄产业发展这么好,忍不住下了一单尝尝鲜。”家住成都的吴晓梅是恩阳人,经常网络购物,从当天的直播间买了5斤葡萄。
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实体店商品交易受到较大影响,为了避免农产品滞销影响群众增收,“云”卖农产品成了时尚,县长、第一书记、新型经营主体等纷纷化身网络主播,开始直播带货。
“大家看,这是三土农业公司的黑凤乌鸡和垚记绿壳鸡蛋,是大巴山原生态天然富硒的扶贫产品,鸡是散养的,蛋是绿壳的,品质有保证,今天我把老板叫来了给大家砍价,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实惠的土特产品,以购代捐,助力消费扶贫,欢迎尽情选购……”近日,在“乡村优品”直播平台上,缙云县挂职南江县委、副县长汤碧荣正在向网友推介农产品,当天,平台关注流量突破5.7万人次,订单一个接着一个,销售额14万余元。
通过前期的宣传和直播带动,三土农业公司的黑凤乌鸡和绿壳鸡蛋迅速在网上打开销路,直播结束后至今,共销售土鸡2164只、土鸡蛋9.3万枚,销售额57.04万元。
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带来的影响,解决因疫情引起农特产品滞销等问题,缙云—南江两县坚持战“疫”战“贫”两不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全面发起东西部消费扶贫最强“夏季攻略”。
在巴州区,老廖家、野蕊等民营企业负责人主动当起产品“推销员”,通过网络直播,走进生产基地、现场试吃,为巴州区特色风味牛肉、野生蜂蜜等扶贫产品站台代言,打消顾客对品质的疑虑。
“就目前来看,直播带货效果不错,各大直播平台是我们主要的销售平台。”野蕊蜂蜜负责人陈桂均表示。
“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的线下订单有所减少,但在政府的建议下,我们请来网红带货,让更多人知道了我们的产品。”老廖家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曾经一场直播订单突破3万单,实现交易额超100万元。
订单模式
保障种植户增收无忧
眼下,正是辣椒成熟时节,经开区奇章街道郑家山村村民郑群芳早上5点多就出门,经过采摘、挑选、打包,再送去收购点,郑群芳忙个不停。“辣椒丰收了,我们有活干,家门口挣钱,日子越过越红火。”郑群芳说。
郑家山村有贫困户91户,于2017年脱贫退出贫困村。近年来,村里引进业主建成火龙果采摘基地、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百花园等,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按计划,今年百花园要开门迎客,但受疫情影响推迟了,也影响了老百姓增收,所以我们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发展了蔬菜产业。”郑家山村2社社长郑联礼介绍,主要以辣椒种植为主,根据时节适当套种其它蔬菜。
“今年这个辣椒长势好,我们几个搭伙种了七八十亩,现在正是采摘期,人均一天能摘200斤。”唐代新是辣椒园业主,看着辣椒丰收,他高兴得合不拢嘴,计划着明年还要扩大规模。
辣椒种得好,还要卖得好。从计划种辣椒之初,唐代新就谈好了销路,和四川众彩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再统一销往全国各地。“像重庆加工厂、海底捞等餐饮业,我们都有合作,不愁卖不出去。”四川众彩物流有限公司招商部经理姚兵说,除了郑家山村,公司还与元堡村、八角位村、石燕村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与郑家山村相隔不远的元堡村里,去年返乡创业的业主李郁平也把项目定在了小小的辣椒上。
“今年整理了40多亩土地,以辣椒种植为主,兼种其它蔬菜。”李郁平说,在创业过程中,村上还帮忙协调流转土地、分配务工人员。
在李郁平的带动下,村民王元发也跟着买了100多元的蔬菜种子,“跟着大户种,既能挣钱又能学技术,卖的时候有签订好的订单协议,不怕被压价或是卖不出去。”王元发说。
小辣椒通过订单模式,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据悉,奇章街道今年辣椒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预计产量超过20万斤,通过土地流转和园区务工,当地村民人均增收超过千元。
品牌战略
提升农特产品知名度
通江银耳、南江黄羊、空山马铃薯……贴有“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商标标识的巴中造产品在各大平台亮相以来,深受顾客青睐。
2018年8月,巴中率先试点使用“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商标,先后在29个商超建“巴中扶贫产品销售专区”,7个农贸市场设置“扶贫产品直采直销专区”,建“四川扶贫”产品专卖店3家、“四川扶贫产品销售专铺”1个、商超扶贫产品示范店5家。先后组织全市“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商标获权企业参加了全省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展销会,组织近300家企业到杭州、北京、重庆、成都等地拓展市场。
别小看这枚小小商标,贴上它,商品除了拥有统一的“身份证”,还能拿到一张VIP级别的“通行卡”,可以在运输、税收等方面享受便利。有了这张名片,巴中的优质扶贫产品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老百姓的致富门路也更宽广了。
“我们家的空山马铃薯自然农耕,炒不断条、炖不浑汤,是实打实的好东西,可惜知名度不高。”四川顺和通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囿于资金等因素,公司宣传力度不够,“这些年,产品贴上集体商标后,不仅在秦巴农洽会、西博会等各大平台展销,还摆在了各大超市的货架上,既有助于提升知名度,也增加了公司的收入。”
“这两年销量明显提升了。”来自南江县的四川良源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赵敏说,公司于2018年底拿到“四川扶贫”集体商标预授权证书,通过政府组织开展的扶贫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网络、进社区等活动,拓展了销售渠道。
使用“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商标,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更多的是带动贫困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南江县桥亭镇贫困户赵洪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儿子早年因病去世,留下了7岁的孙子和9岁的孙女,为了缓解家庭重担,孩子的母亲不得不常年在外务工,姐弟俩自幼由爷爷抚养长大。从山里将核桃背出大山,运到当地的油厂,是全家人收入的重要来源。山路崎岖让他们多年来饱经风雨,而小油厂参差不齐的收购价格,也让家里的收益一直无法稳定。
“后来我们和良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他们不仅上门收货,价格也稳定公道,家里的收入年年增加,一家人顺利脱了贫。”赵洪基说。
“通过‘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商标标识,公司在宣传推介、品牌推广、销售平台等方面获得了更多机会,也带动了更多群众加入到产业发展队伍中来。”赵敏说,今年,公司在南江县12个乡镇已建成有机核桃基地3万多亩,与20多个核桃专业合作社、150多个核桃大户签订了合作协议,辐射带动全县39个乡镇258个村、25.5万名农户受益。
短评
让消费扶贫“甜”两头
周洲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全国首个消费扶贫月9月1日拉开帷幕,这既标志着消费扶贫行动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消费扶贫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要让消费扶贫发挥更大作用,建好消费扶贫的桥梁、打通消费扶贫的渠道,尤为重要。当前,京东、拼多多、淘宝、苏宁等电商平台助力;商场、车站等引入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不少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为消费扶贫开辟“绿色通道”……以产品为媒介、用消费搭桥梁,在全社会广泛参与下,消费扶贫驶入了“快车道”。
然而,消费扶贫作为新生事物,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部分农产品质量较差、价格虚高。要想使消费扶贫这一模式长期稳定发挥作用,就要在贫困群众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关系。例如,严格界定产品范畴、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科学设定产品价格等,不让消费扶贫成为“一锤子买卖”,要让“头回客”变“回头客”。
践行消费扶贫行动,要让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都能发挥作用,让扶贫产品产得多、运得出、送得快、卖得好,在全社会形成参与消费扶贫行动的新潮流、新风尚,将消费扶贫理念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