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废铁价格多少钱,常德市废铁价格多少钱一吨

今天,常德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在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本报推出首页特稿《决战 决胜》,回望、铭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取得的丰硕成就。

蔚蓝星球,人类家园,文明源远流长,贫困亦如影随形。

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日生活费1.9美元的标准测算,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接近19亿,其中80%集中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南亚地区。

统计显示,这些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而这,最根本的推动力,是中国。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经过8年持续奋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如是,湖南如是,常德也如是。

大力实施住房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拆除改造土坯房、木板房、乱石房等危旧房。图为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夏斌 摄

贫有千样,困有百种。

很多今天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故事,正是不少偏远地区乡亲们祖祖辈辈的真实生活。

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曾是常德市最贫困的村落之一。全村没有一分水田,村民以土豆、玉米为主粮。“地无三尺平”的地理条件,让县里援建的半个篮球场硬是没找到落脚的地方。

白竹山片是金河村最偏远的组,也是常德市最后一个通公路的自然村。居住的66户134人要出村,曾经只有三条淌满血和泪的路:

第一条路是穿过10多公里悬崖绝壁,行走时脚都不能横着放的不能叫路的路。骡马滚下悬崖是常事,村民甚至上学的娃娃不幸摔死的惨剧是村里人心头永远的痛;

第二条路是趟过十八道水,从红耀出金河再到村部,湍急的河水也曾吞噬过村民的性命;

第三条路是翻过海拔1700多米的阳坡山,从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坐班车绕回南北镇。

哪一条路,都少不了六七个小时。哪一条路,都充满了艰难险阻。

村民自产的烤烟要卖,只能男人挑60斤,女人背40斤,“一天一趟两头黑”。一公斤大米4块钱,请骡马送到家里就要翻倍。

金河人的日子苦,白竹山片的老百姓更是苦上加苦!

多少人一辈子都没有翻过家门口的那座山,山里的特产卖不出去,娃娃读书千难万难,小病小痛常常拖成大病,大病救治不及时只能活活等死……

是将白竹山片的66户村民全部搬出去?还是为他们修一条路?

资金筹措难、工程之艰巨,让修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老婆子,端几盆水来,泼禾场的浮土!”2016年10月的一天,看到带着易地搬迁任务而来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忠富上门,78岁的覃事法老人下了逐客令。

“法伯,我就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不愿意搬?

“搬下去政府要花钱修屋,我们又靠什么生活?难道伸手找政府要?满山的茶树、核桃、魔芋哪个不是宝,大家伙儿不要别的,就想要一条路!”

故土难离,又绝不仅仅是故土难离!老百姓其实想得更长远!

张忠富沉默了许久。

第二天,他背着干粮和水,深一脚浅一脚地上了山。他要把白竹山片村民外出的三条路都走一遍。一路上,跋山涉水的辛劳,随时可能失足摔得粉身碎骨的恐惧,让他越来越坚定一个信念:即使扒下一层皮,也要为他们修通这条路!

“路不修好,我不下山!”片区村民会上,张忠富庄重承诺。

“我们这个地方修路太难,挖机师傅都请不来,我先捐点油钱!”覃事法猛抽了一口烟,小心翼翼地从衣兜里摸出包得整整齐齐的1万元现金。

不久,老人又把自己攒了几十年的6万元养老钱和儿子的特困补助金,送到了热火朝天的工地上。

有一元钱,修一寸路!

2017年2月23日,公路动工了。1000多万元资金全靠各级财政自筹和老百姓自发捐献。

悬崖绝壁上,施工车辆开不进,村民们就用钢钎、铁锤上阵。艰苦不用言说,工地上常常险象环生,上面落石乱飞,脚下就是几百米的深渊。

但谁也没有退缩,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修一条让子孙后代走出大山的路!

2019年春节前,“天路”通车了!村民们历时2年,在白竹山顶凿出的一条19公里的“长龙”,在山间云海里蜿蜒盘旋。

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白竹山顶凿出的一条19公里的天路,在山间云海里蜿蜒盘旋。张忠富 摄

村民们把覃事法患有脑瘫的儿子覃业岩用竹椅抬出家门,七尺男儿40多年来第一次看到了家门外的世界,激动得泪水长流。

2020年底,“天路”完成了11.8公里的水泥硬化。

路通了,人心齐了,干劲足了。漫山遍野的生态野茶卖到了1000多元/斤,野蜂蜜、金钱柳、烤烟、魔芋供不应求。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14142元。

过去一年都难得有一家娶媳妇的金河村,2020年有7位男青年在脱贫路上脱了单。

昔日的穷山僻壤变成了金山银山!

张忠富指着如飞龙盘旋在悬崖的“天路”说,这条路叫天无绝人之路!

正是凭借“天路”精神,常德人构建起如毛细血管般通达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修通了一条又一条“脱贫路”“致富路”!

“十三五”期间,常德市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4105公里;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5860公里,全省里程最长,全市所有自然村实现“组组通”;完成农村危桥改造686座。

距离金河村车程约2个小时的石门县白云镇白羊山村,村民对水的渴望,不亚于金河人对“天路”的期盼。

从高空俯瞰白羊山村,像一个被绿荫环绕的金元宝,全村445户人家全部散居在平均海拔600米以上的山顶。

这块世外桃源般的高山盆地,曾经却因为水资源匮乏,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子”。姑娘不愿意嫁进来,村里七成男青年外出做了上门女婿。

老百姓有没有一口水喝,地里得不得收成,全看老天爷。多下几场雨,村里那口长满青苔的堰塘就有积水,10多公里之外的出水口,才有山泉水涌出。一到枯水季节,挑水的桶排起长队,有的人从早晨等到天黑,也等不到一桶水。

水是如此金贵,村民们异常珍惜,洗菜的水留着洗碗刷锅,最后喂给牲口喝,一滴都不会浪费。

水,也是张明生心里永远的痛。

上个世纪90年代,母亲60岁生日前一天,他开着拖拉机去山下拖水。谁知车开到陡坡处打滑,竟轧死了在后面推车的母亲。喜事瞬间成了丧事,闻者无不落泪唏嘘。

2014年,石门县派驻扶贫工作队,在白羊山村建了4个蓄水池、铺设3000米水管……解决了256户村民的饮用水问题。距离取水点最远的高家尖蓄水池,将水提升了足足157米,相当于50层楼的高度。

“通水的那天,我们全家人都哭了。”村民高小波回忆。他一天洗了两个痛快的热水澡,从来没有这么奢侈过。

2019年底,在常德市派驻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白羊山村饮水项目正式动工,包括对原有储水设备的改造升级,和为没有解决饮水问题的189户村民新建水厂。

常德市派驻白羊山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周锴感叹,为一个村修建水厂,市、县、乡政府和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多次到村里开协调会,协调解决资金、施工等难题,实在少见。

2020年10月,耗资170多万元的白羊山村新水厂正式投入使用,老百姓终于告别了靠天吃水、靠肩挑水的历史。

为了让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环洞庭湖低洼地区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我市从2006年开始着手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2019年启动的农村安全饮水“三年提质改造行动”,更是解决了部分农村水厂水质不达标、供水不正常、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一座通了公路和自来水的村庄,若没有电,该是多么了无生机。

电网是隐形的高速公路。灯火赋予村庄灵魂和生产力,也成为连接乡土田园与现代科技的桥梁。

每当夜幕降临,桃源县黄石镇临近水库的村落,就逐渐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电视里传出欢声笑语,广场上飘荡着音乐,田间抽水机的马达声混合着欢快流水声,好一首美妙的乡村夜曲。

若时光回到2013年以前,不可能有如此灵动、热闹的夜景。当时,桃源县有黄石镇、竹园水电站、戈尔潭水库发电站、西安镇四个地方属于电网自供区,电网基础薄弱。老百姓家的白炽灯常常只看得到红丝,日光灯根本启不动,电饭煲煮饭不熟,抽水机、打米机、洗衣机“有气无力”,电器买回来就成了废铁。因为要负担线路老化造成的损耗,有的地方电费达到了3元钱/度,是城镇居民电价的5倍。全市尚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的234个村和32个农场、渔场,几乎都面临相同的困境。

2013年以来,桃源供电公司先后投入1.1亿元,对69个贫困村进行农网改造提质工程。四个电网自供区陆续实现统一直供,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

2017年,常德市基本完成贫困村电网改造任务,为396个贫困村投资4.5亿元进行农网改造,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

2016年11月22日,全市第一个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在石门县维新镇观峰山村并网发电。

随后,190个光伏发电项目陆续在更多村庄建起,将“阳光红利”源源不断地传入电网,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也成了脱贫户的“光伏银行”。仅2020年,国网常德供电公司就结算光伏扶贫电费403.07万元,支付补贴59万元。

澧县甘溪滩镇古北村,眼前的太青山余脉叫“饭碗山”,寄托了老百姓对富足生活的美好期待。可惜,贫瘠的山地里,祖祖辈辈都刨不出几个钱。

山脚下一户农家小院,三间白色瓦房很醒目。围墙上,一簇簇蔷薇、爬山虎正铆足劲儿生长,花坛里的月季含苞待放,屋旁几垄蔬菜长势喜人,屋檐下木柴堆得整整齐齐,还有水泥小径通往后院。

幽静的庭院里,住着的却是一对在和命运顽强抗争的父子。

高位截瘫、头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的徐文军在病床上躺了8年。吃喝拉撒、洗漱翻身、换药,甚至看电视换台,都靠他的父亲——74岁的徐顶虎老人。

10多年前,因为穷,老伴又去得早,徐顶虎的两个儿子相继离家入赘。

谁知,突来的变故,让这个家跌入万丈深渊。

2014年春节,徐文军不慎从没有护栏的楼梯上摔下来,脊椎主神经受损。出院后,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的徐文军被父亲接回了老家,他两个年幼的儿子跟着母亲生活。

年久失修的两间土砖屋低矮破旧,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经常外面下大雨,屋里放满了水桶、脸盆接小雨。

从家庭顶梁柱变成了吃喝拉撒翻身都要父亲照顾的“废人”,30多岁的徐文军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经常冲着老父亲发脾气。徐顶虎更是背着儿子流干了眼泪,父子俩的生活来源、儿子的医疗费都成问题,更让人忧心的是,两人连个不漏风漏雨的栖身之地都没有。

“两不愁三保障”的巨轮,拯救了这对几乎要被命运之海吞没的父子。

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徐家父子,加上户口上在徐家的孙儿徐世杰,都享受了每人每月39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徐文军还能领到每月140元护理费。

2017年,靠政府危房改造补贴28000元,和亲朋好友的资助,徐顶虎和儿子终于从土砖屋里,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从2017年开始,徐文军的两个儿子均享受每年1000元的教育扶贫资助,在当地的小学就读。周末,孩子们的到来,让小院充满了欢声笑语,祖孙三代找回了天伦之乐。

生活无着落、没有安身之处、读不起书……这些曾经几乎压垮徐家父子的一个个难题,在完备的民生保障体系下迎刃而解。

日子有了盼头!

照顾儿子的间隙,徐顶虎插了一亩六分地水稻,养了一头猪,喂了10多只鸡。作为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的精气神又上来了,去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精心打整庭院环境,捧回了“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的荣誉。

穿行沅澧大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个个充满希望的家庭,一句句朴实的感谢,都是脱贫攻坚惠民答卷上的浓墨重彩!

资助全覆盖,托起新希望。

一个都不能少!乡村两级对3岁至23岁的贫困人口建立台账,扶贫办、教育部门双线排查,逐人核实去向,全市贫困户子女没有一人辍学。近五年来,全市共发放各项助学资金近20亿元,资助学生近1000万人次。一支支送教分队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在幼小的心田播下奋发向上的种子……

医疗有保障,无忧奔小康。

全市6.88万贫困人口被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

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0%。

构筑健康扶贫“六道保障线” ,清除因病致贫返贫最大的“拦路虎”。图为汉寿县眼科医院送医下乡活动现场。夏斌 摄

多年安居梦,今朝一日圆。

2014年以来,全市有392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告别风雨飘摇的危房,住进了坚固、宽敞的家。

137个生产生活便利、服务管理完善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让10910户搬离了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居住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澧县甘溪滩镇古北村留守儿童艺术培训学校里,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在广场附近的草地里奔跑玩耍。裴维维 摄

扶贫扶长远,长远在产业。

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聚焦贫困人口、选好带动主体、培育特色产业、突出利益联结,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美丽乡村建设+公司+贫困户……一种种新颖的帮扶模式因地制宜落户在贫穷扎堆的地方,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山窝窝里飞出了“致富鸡”。石门湘佳牧业创新“石门土鸡”产业扶贫模式,真正让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公司统一发放鸡苗,统一提供技术,统一负责销售。一只只鸡或在标准化的鸡舍里觅食,或在山野间、橘园里撒欢;它有两位“主人”——村集体或者养殖大户。

石门县新铺镇岳家棚村利用15亩荒地,把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整合,率先新建标准化养鸡场。鸡场建好后交给湘佳牧业托管,每年可出笼商品鸡40万羽以上,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分红24万元,27个贷款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该县太平镇苦竹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唐植凡,利用5万元扶贫贷款散养土鸡,一年就出笼两批近2000羽,获利3万元,被该镇政府评为脱贫标兵。

“致富鸡”也飞到了其它县。

自从湘佳牧业的现代化家禽扶贫养殖基地建到了村里,临澧县修梅镇高桥村贫困户李水生、李林升父子,就成了村里的“抓鸡达人”。

鸡苗要送进来,成品鸡要运出去,李氏父子看到了“商机”。原本要4个人才能完成的抓鸡、装鸡任务,他们2个人就能做。从晚上11时进鸡舍,忙到第二天中午出鸡舍。一年只忙碌30多天,父子俩就挣到了2.3万元。

发展种植扶贫产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常德几乎遍地开花。

桃源县茶庵铺镇引导贫困户开展茶园配套养殖业,收益显著。徐珊珊 摄

4月2日下午3时,澧县龙橘柑桔专业合作社服务大厅内,胡雄和复兴厂镇顺林桥社区的脱贫户陈益平交谈正欢。胡雄鼓励陈益平搞瓜果套种,增加收益。“今年你在橘园里套种西瓜,我负责给你提供西瓜的种植技术,还包销售。”

陈益平掰着手指算起了账:“要得,套种两亩地,一亩地产西瓜5000斤左右,除去成本开支,可增加2000块的收入,两亩地就是4000块。胡书记,我听你的!”

2016年初,在岳阳市农科所上班的胡雄以“归雁人才”的身份“飞”回家乡,担任顺林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和妻子一起成立了澧县龙橘柑桔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开展柑橘种植技术培训,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和利益联结……“

合作社为贫困户制定了一整套产业发展方案,包括选择附加值高的柑橘品种、提高种植户的管理能力、保价销售、保证种植户的利益。胡雄的生活骤然忙碌了起来,2017年,他帮扶的20户贫困户均实现了脱贫,陈益平就是其中的一户。

在龙橘柑桔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陈益平不懂技术与市场,一亩柑橘的产量不过3000斤左右,加入合作社后,产量翻了一番,柑橘的品质也上了档次,收入蹭蹭地往上涨了。

远在石门县壶瓶山镇的青山溪村,依托武陵区的对口帮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扶贫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人在深山有远亲。2016年年初,武陵区成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全面小康达标区(县)。2月,该区对口帮扶石门县壶瓶山镇的青山溪、中岭、九岭、天坪4个贫困村(社区),以最快的速度派出4个驻村帮扶工作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只有携手同行,没有你我之分。5年来,武陵区为壶瓶山镇四村投入脱贫攻坚帮扶资金6000万元,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村部建设、产业发展等诸多难题。

短短254米的大山阻隔,曾让青山溪村六组的村民与世隔绝,即便是要前往村部,也要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2018年12月,武陵区援建的头六垭隧道通车了!青山溪村六组的村民第一次能够将汽车开到自家的禾场。

青山溪村党支部书记唐生卫是80后,从部队转业到长沙一家银行工作。2019年8月支村两委换届时,回到家乡。短短几年时间,曾经的山旮旯变得光鲜亮丽,变化实在太快,唐生卫直呼“感到震撼”——

一个偏远的乡村,居然开通了到县城的班线!

每天凌晨4时20分,一辆客运班车就从青山溪村部徐徐开出,沿途接人,目的地是壶瓶山镇和石门县城。上午11时30分,载满游客和村民的班车从县城返回。客运班线的开通,为青山溪村带来了人气和财富。

在后盾单位的引荐和支持下,2016年以来,青山溪村引进社会资本近2000万元,村里以土地和旅游资源入股成立旅游公司,开发油榨河大峡谷生态游。唐生卫介绍,青山溪村生态游已经是多家旅游公司重点推介的优质旅游地,“每到周末,游客就多了起来。到了夏天,这里更是一房难求。”2016年至今,青山溪旅游公司每年给村里分红20万元,再加上公益林和光伏发电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突破30万元。

青山溪村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村民也有了就业门路。脱贫户汪世祥每年务工收入就达到10万元。青山溪旅游公司旺季用工需求20多人,均为当地老百姓。就近务工、开农家乐、种茶叶、养牛……曾为妻子治病花了20多万元背了一身债的脱贫户唐植勇,现在一年收入10多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青山溪村有316户916人,59户184人顺利脱贫。2020年,该村村民年均收入达到1.8万元,远高于全镇人平收入1.2万元的标准。

津市市白衣镇红光村的藠果产业扶贫基地,带动了村里39户106名贫困村民脱贫增收,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由5年前的2000多元变成如今的8000元以上;

位于乌云界境内的桃源君和茶叶不到5年时间,如“魔法师”一般,用一片绿叶,带领周边1678名贫困人口拨开了笼罩的“乌云”,找到了脱贫的“金钥匙”。

为强力推进扶贫产业,消费扶贫工作也快马加鞭,渐入佳境。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常德市城区人口密集的地方,都摆有印有“扶贫专柜”字样的立体售卖机,里面陈列着常德香米、蜂蜜、咖啡、羊肚菌等农产品。

“从去年引进扶贫专柜开始,已销售我们合作社的常德香米75吨了。”武陵区阳光雨露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罗力军兴奋地说,合作社和300多名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收购价格高于市场30%,在消费专柜的带动下,贫困户的钱袋子也跟着鼓起来了。

武陵区扶贫办负责人告诉我们,从去年开始,武陵区主抓消费扶贫,在市城区开设了一家扶贫专卖店,在市城区好润佳超市里设立扶贫专栏,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树立了500多台专柜,现已进柜30多种产品。

产业发展,助农增收,常德在脱贫的道路上步履坚定,阔步前行。自2014年以来,常德市发展产业扶贫项目4073个,项目覆盖、带动劳动人口32.35万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临澧县刻木山乡官亭湖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摘服务团队的贫困户队员正在做事。印剑 摄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头人。

2021年2月25日,全国召开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郭碧勋、唐海平、陈璐、陈志刚、王新法、王婷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隆重表彰。

2013年11月,**总书记作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了,石门县委书记郭碧勋全程领导、参与了这个贫困县的涅槃。

“初来乍到的我,带着满满的豪情,却被美丽与贫困的双重冲击震撼得无以复加。”郭碧勋说,“我深知在奔赴未来的航程上充满险滩暗礁、惊涛骇浪。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修公路、兴产业、办教育……哪一项都绕不开资金的问题。怎么办?将各项涉农资金全面整合,集中用于脱贫攻坚,构建起“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投入机制。郭碧勋的这个大胆决策,使得各项扶贫工作运转高效起来。石门县,亦成为第一个在湖南省启动涉农资金整合的县。8年来,石门县共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金50多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1000多个,实现每个贫困村平均投入达到1500万元以上,石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079元增加到2020年的14691.7元,增长了7倍!

2018年8月6日,石门县成功脱贫摘帽,彻底结束了32年贫困县的历史!防返贫、抓产业、强基础,2020年4月26日,该县的脱贫故事在央视大型扶贫纪录片《承诺》第一集播出。影响全国的“石门样本”被打造出来!

即便是调任了,唐海平依旧怀念和津市市扶贫办同事一起奋斗的岁月。

2017年3月,唐海平来到新成立的津市市扶贫办,组建工作队伍,创新工作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津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委托帮扶的形式,大力发展藠果扶贫产业;以直接帮扶的模式在全市贫困户、边缘户的房前屋后种植“一亩经济林”。

老百姓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可唐海平心中的愧疚却长久难以散去。

2020年5月,身患胰腺癌的母亲病情恶化,转至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此时正值攻坚时期,抽不开身的唐海平只得请表弟到医院照顾母亲。胰腺癌随时可能夺走母亲的生命,每到周末,唐海平赶到医院病房,陪母亲说几句话,给母亲掖掖被子,然后驱车赶回津市市。

2020年下半年,系统数据比对修正任务繁重,一部分人员被抽到外地参加国检,加班到深夜成了常态。只要有人加班,作为主任的唐海平就会到场。2020年7月23日,唐海平的母亲因病去世。在母亲弥留之际,唐海平都没能陪伴左右,为人子,怎不抱憾?正在上高中的孩子突发急病,他也无暇照顾,为人父,怎不痛惜?

唐海平明白这就是付出,这一切都必须自己扛起来。他在日志中写道:“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村。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

这段时间,在临澧县最偏远的乡镇刻木山乡,80后党委书记陈璐隔三差五就来到橘园,与镇、村干部商量着打造“美橙之乡”的乡村振兴计划。

望着这满山的橘园,陈璐回忆起15年前,自己拎着行李,从长沙风尘仆仆地来到临澧县太浮镇人民政府,将一张散架的木床拼拢后才安顿下来。

她未曾想到,时光是如此有力,将她从油菜都不认识的城里姑娘,蜕变成带领一方百姓在脱贫攻坚路上阔步向前的领头雁;时光又是如此温柔,让曾极力反对她留在乡镇的母亲,背井离乡来到她身边,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

陈璐到刻木山乡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走遍全乡15个村(社区),遍访全乡贫困户。看到历届党委政府培育林果业的齐心接力,老百姓将石头缝里都栽种上果树,陈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升级转型这一棒接好。产品提质、节会经济……2020年底,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全乡1000万斤脐橙销售一空。

万水千山,浸润着满腔热血。风雨兼程,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与牺牲。

2013年,刚从石家庄市公安局退休的王新法和他的几位老战友们,来到革命老区石门县最贫困的薛家村,成立“与民共富军人团队”,立志要为扶贫做些事。他在海拔1200米高的六塔山顶建起烈士墓园和村民公墓;修建、拓宽村道10多公里,修建桥梁6座,改善当地基础设施;请专家为茶园“把脉”,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名誉村长”茶叶商标,提升村民种茶收益。

在他的带领下,乡风更文明了。死者不再与生者争地,“山河圆”成了村民祭奠英烈和先辈的地方;

在他的带领下,设施更健全了。1700多个日日夜夜,王新法和他的团队累计向薛家村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争取省市扶贫投入超过1000万元,架桥修路,改水改电,发展生态茶园。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变富裕了。乡亲们开始种植有机茶叶,兴办民宿餐饮,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2000元增长到2017年的7000多元,实现了贫困村出列。

然而,王新法却没能尝到这几年的新茶。2017年2月23日,王新法突发心梗,倒在了薛家村第七座便民桥的施工工地,长眠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2018年1月,王新法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生前,王新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许多关注我们的朋友都在问,为什么来湖南,为什么在薛家村,你们这么干图的是什么?今天,我想告诉大家,因为我们是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因为我们是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军人。”

时光回溯到30多年前,王新法在一封信中这样对妻子说:如果入党是一种信仰的话,那么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党更值得信仰的信仰。

因为这份信仰,这个原本衣食无忧的老兵,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贫困山区里的异乡百姓;因为这份信仰,那里的百姓将他永远留在了大山,只为在每个收获的春天,为他敬上一杯思念的新茶!

在参加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时,王婷带着父亲的照片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总书记的接见。

王婷说,这是对父亲的告慰。

2017年的秋天,王婷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来到薛家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婷担起了责任;作为一个女儿,王婷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早春时节,海拔1000多米高的茶园,茶树吐露新绿。这些娇嫩的芽尖在清明前后被采摘,送进薛家村生态茶厂加工。薛家村生态茶厂是王婷和支村两委班子筹备三年的项目。工厂占地11亩,一期厂房面积约2100多平方米,年加工干茶500吨。“今年,我还要尽全力打开市场,自己直播带货,把薛家村的茶叶卖到全国各地!”王婷说。

梦想即将实现,王婷又在勾画第二个梦想:建设一个茶艺体验馆,走“红色文化+生态观光+茶艺体验”的茶旅融合之路。

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常德走在全省之先。

8年来,常德市先后派出工作队3279个、工作队员9537名,参与结对帮扶的干部达到20.2万名。

“刚哥是我们的大恩人,咱们得想办法把他留下来。”2019年12月1日,是陈志刚接到调令的第二天,安乡县大湖口镇安福村255位村民不约而同来到村部,写下请愿书,按下红手印,他们一定要挽留他,挽留这位常德市委派驻安乡县大湖口镇安福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瓜篓、阳光玫瑰,什么销路好,陈志刚就带领村民一起种;修路、改桥、清沟渠,村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村民的诉求得到了组织部门的重视,陈志刚继续驻村工作。由他主持建设的村葡萄产业园2020年8月丰收,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约200万元;新建的150亩瓜篓产业园,当年也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约30万元。

回忆起这段岁月,陈志刚有很多感慨:“最难忘的是255个红手印;最满足的是安福村看得见的转变。我们与老百姓之间的情谊,会长久地留在安福村的热土里。”

在石门县太平街社区,直到现在,像唐小元一样不相信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敏走了的乡亲还有很多。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在加速奔跑着。

2020年8月5日下午,在太平街社区参加石门县脱贫攻坚紧急调度视频会后,陈敏独自驾车2个半小时回石门县城。8月6日上午,在县里汇报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后,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办公室,生命永远定格在47岁。

8月7日,陈敏被追授“石门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刘永照、盛忠炳、罗绍平……一个个扶贫英雄先后倒在全市脱贫攻坚一线。岁月会模糊记忆,但他们的功绩震古烁今,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这片热土上!

英雄倒下,壮歌未息。

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沅澧大地击鼓催征,广大党员干部接棒再战!

石门县薛家村“名誉村长”王新法(左二),生前常常与村民一起话家常。石门县扶贫办提供。

安居乐业,人心所向。

桃源县夷望溪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幸福苑”,扶贫车间的生产线上,10多个工人神情专注,指尖在精细的模具上跳跃,动作娴熟。

因意外失去了一只胳膊的黄光辉,工作得并不吃力。他用一只手麻利地做着事,有人走近都不曾察觉。

“工作累吗?”

“不累,车间把最轻松的活给我做,只要一只手和一条腿就能完成。”

他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春节和父亲黄顺德搬进了“幸福苑”,在扶贫车间有了稳定工作,月工资可拿到2500元~4000元。

像这样的就业扶贫车间,全市共有187个,吸纳了贫困劳动力1692人就近就业。

一辆辆“务工直通车”从家门口开到厂门口,帮助近5万名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一则则用工、求职信息,被点对点送给求职者和企业,全市1万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务工;乡村道路维护、乡村环境保洁等10432个公益性岗位,让部分贫困劳动力有了稳定收入……

去年,面对疫情大考,全市贫困人口务工就业人数达到12.95万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帮扶,不少贫困户更是阔步走向了小康生活。

技能就是财富。西湖管理区西洲乡是绿色防控示范区,脱贫户易梦斗是有名的农业植保无人机飞手。2018年,他和54名脱贫户一起,拿到植保无人机从业资格证。第二年,仅参加新疆、河南两次作业,就拿到了近7万元报酬。

是啊,贫困并不可怕,也不意味着低人一等,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

屋场会上话党恩,脱贫路上的酸甜苦辣说给镇村干部、邻里乡亲听……市、县、乡村评出的脱贫攻坚“自立自强示范户”“最美脱贫户”披红挂彩,备受关注。一系列扶贫扶志措施,激发了老百姓的内生动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生存技能。

以自力更生为荣,以消极懒散为耻。走出生活的困境,口袋逐渐殷实的脱贫户,同样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经济作物收入加上其它补助,人均纯收入达到11893元。”2017年的一天,澧县金罗镇鲁家冲村74岁的向多汉,用算盘扒拉了好半天后,在交给村里的脱贫申请书上自豪地写下这段话。

向老全家7口人,老伴常年患病,大儿子和小媳妇都是残疾人,两个孙女在读书,小儿子外出打工了。本该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用勤劳的双手向贫困发起挑战。

“那边山头上栽了油茶、优质稻、黄豆、芝麻,屋后面是10亩葛根,都是这几年开荒种上的。”随着向多汉手指的方向望去,荒山在他的手中变成了“金山”。

脱贫后,他又养了鸡和鱼,收入渐渐增加。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向老患精神疾病的大儿子,从前每年都要离家出走三四次,现在竟然慢慢好起来了,还能到地里做事。

向多汉不等、不靠、不要,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故事,鞭策了许多在观望的人。

从被人帮助到有能力帮助别人,这样的逆袭和转变,也在不少脱贫户身上上演。

汉寿县洋淘湖镇冲天村,“鸭司令”肖金良2008年因冰冻灾害,一夜之间背负了上百万元的债务。

“妻子与我离婚,父亲重病去世……”那段日子,对肖金良来说是黑色的。2014年,肖金良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人曾祥力鼓励他东山再起,尝试稻鸭共生连作项目。

2017年,肖金良参加了系统学习培训,牵头成立了盈通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过一番摸索,养鸭数量达到5万余羽,稻鸭共生稻田面积2348亩,年产值突破了3000万元。

“鸭司令”又回来了!脱贫、还债不在话下,肖金良成了有名的致富领头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近1000户,90%的合作社成员采用稻鸭连作模式,亩平增收2600元。

去年,因推广集中育秧和机插机抛作业,合作社新购置4台抛秧机,肖金良把担任农机手的机会全部给了脱贫户,并提供免费培训。

村里搞建设,他积极出钱出力;贫困户有孩子考上大学,他再忙也要送去1万元大红包。

鼎城区草坪镇三角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许正国,从命运的泥沼里爬起来,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主动当起了邻居肖运六的师傅,为他提供黑山羊养殖技术指导。

壶瓶山镇壶瓶山村的李群芳靠开网店脱贫后,为全镇100多个贫困户当起了“山货代言人”,一年销售100多万元本地农特产品。

……

脱贫户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的带动力量、热心公益的中坚力量,有的更把日子过得十分精致,他们的生活中,也有了“诗和远方”。

西洞庭管理区金凤街道望洲社区,双手和右腿天生残疾的贫困户潘云峰,靠公益性岗位和农村低保、入股分红等,年收入超过2.5万元。他爱岗敬业,负责的区域在街道20多个片区卫生考核排名中,总是名列前三;他热心公益,担任民间河长不拿一分钱报酬,连续10年坚持无偿献血,还经常为别人捐款。

在扶贫贷款的帮助下,临澧县脱贫户陶小林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家庭年收入超过8万元。如今的他,把园艺变成了爱好,对园艺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盆景的最终目标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72岁的潘华举是安乡县黄山头镇一名脱贫户,生活上脱贫之后,加入了村里的诗词协会,结识了一群诗友,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因病因学困难户,党的政策来照顾。各级领导齐心办,不愁吃穿三保障。”日子好过了,潘华举有了时间和心思尝试着创作诗歌,颂扬美好生活。

汉寿县岩汪湖镇木子树村虎迪玩具厂是市委驻村工作队引进的扶贫产业项目,帮助贫困户就业。何英满 摄

4月9日,阴雨。这样的天气并不适合出游,但鼎城区草坪镇三角堆村的农耕文化博物馆、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附近,观光采风的游客一拨接一拨。

来自长沙的刘一朵不惜冒雨打开设备,玩起了航拍:“路边鲜花盛开,田野一片葱茏,地面干净整洁,建筑错落有致,简直太美了!”刘一朵一定想象不到,多年前,三角堆村村容差、产业少、债务高,竟是挂牌的省级贫困村。

“美吧,天气晴好时你再来,拍摄出来的东西会更美!”一旁的村党总支书记陈良凯插了一句,有些得意。陈良凯得意是有底气的,2020年底,他接连捧回了“市级美丽乡村”“省级文明乡村示范村”的烫金牌匾,挂在了村部会议室最醒目的位置。

鼎城区草坪镇三角堆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市级美丽乡村”。陈忠斌 摄

2014年,三角堆村有67户211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6年来,通过强有力的帮扶,均已实现脱贫。村里通过发展优质稻、种植火龙果、建设黄花菜加工基地等项目,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元,退出贫困村序列。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有了这些资金,三角堆村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在产业发展上,新建了水蜜桃种植基地,扩栽新品种油茶200亩,添置滴灌、防虫、监控等设施,发展现代农业,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产业分红;在文化生活上,建好乡村大舞台,成立腰鼓队、军鼓队、民乐队,丰富百姓生活,推动乡风文明;在公共服务上,成立爱卫协会开展村民自治,开辟公益性岗位防止脱贫户返贫,维护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和三角堆村一样,地处偏远的桃源县沙坪镇赛阳村也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蜕变。

4月的赛阳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山林滴翠,清溪静流,悦耳的鸟鸣与怒放的山花述说着一座村庄掩不住的生机。因为贫困人口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赛阳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因为地处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赛阳的景致美得让人心痛。

怎么办?多年的实战,已让工作队和村党总支成竹在胸——

强化党建引领,年轻的大学生夏志明回到老家当上了村支书,成为了带头人;精准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赛阳村的一切产业都围绕做大旅游转,发展高端水果采摘产业园500多亩,建设大小农庄13家,可同时接待游客300多人;打造村集体合作社、光伏发电站、花源里旅游公司三大造血源,村集体牵头的合作社总资产达1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到强,每年可达10多万元;修订完善《赛阳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尊老重教”等写入规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打造文明村(居)。掀开了盖头的赛阳村正阔步走在小康路上,不断收获新的美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常德,乘着脱贫攻坚东风逆袭的乡镇、村庄远不止三角堆和赛阳。

2021年2月20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就聚焦三农大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促衔接、培产业、抓建设、治生态、增活力、重治理”的总要求,未来五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现有的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重大实践课题。

攻克这一课题,常德在全省先行先试。从2020年12月开始,常德市积极推进防返贫致贫监测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三重风险排查机制防返贫致贫,平台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并建立了返贫致贫风险化解流程。目前监测管理平台已经通过省里审核,4月25日开始在全省推广使用。

乡村振兴,再加厚重的砝码。

4月15日,市委书记杨懿文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工业化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着力打造高品质特色小镇,在规模和效益上下功夫,提升农业比较收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打造乡村振兴“常德样板”。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武陵山下、洞庭湖畔、沅澧大地,正大笔写就着一篇篇华丽蝶变的诗章,“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照进现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攻克了脱贫摘帽的世纪难题;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我们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奋斗征程!

桃源县沙坪镇赛阳村每年一度的“年货节”办得火热。乡村旅游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夏志敏 摄

<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